第16章 周瑜截人
字數:3937 加入書籤
陽平關、劍門關和葭萌關,是漢中入蜀中的三道門戶。
不過,當前陽平關掌握在漢中太守蘇固手上。
劉焉把張修、張魯派回漢中郡,目的就是讓他們帶著五鬥米道的道徒,伺機驅逐甚至殺死蘇固,奪回對漢中郡的控製權。
一旦漢中郡和陽平關在手,劉焉不僅真正全部掌控了益州,而且還關上了益州與中原相通的大門。
反正成公子不在了,他就在益州坐山觀虎鬥好了。
至於把三個兒子接到益州?
嗬嗬,派去京都的人,確實見到了老大、老二兩人,可兩人不僅不來益州,反正還寫信告誡自己的父親,北方九州的強大,絕對不是自己父親能想象的,千萬莫起割據之心。
所以,派往京都的人,隻帶回了劉焉的幼子劉璋。
益州這邊算是穩定下來了,揚州和荊州目前也沒起什麽波瀾。
至於襄陽劉表則被困於江夏、南郡兩地,準確地說,是被困於襄陽、隨縣兩城,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他要歸順朝廷,可樊城的鄧辰說了,如果要歸順朝廷,自行前往京都便可,護民軍不會阻攔。
這是怎麽回事?
原來,在桓佑一鳴驚人後,劉表本想把桓佑留在身邊,誰知道,桓佑的病又犯了,每日喘息不已。
無奈之下,桓階隻好帶著自己的兒子返回臨湘長沙郡治所),因為桓佑這個病,隻有在長沙才能緩解。
向朗等人各自回到治所,劉表身邊也就隻剩下蒯良、蒯越兄弟二人。
很快,劉表就接到噩耗:文聘率領的五千兵馬,被孫策埋伏,幾近全軍覆沒,文聘亦被活捉。
事後很久,劉表才知道,原來孫策軍中來了一個足智多謀、與孫策同齡的少年,就是他判斷出劉表必然會派兵過漢水攻打安陸的孫策,也是他帶來的數十萬石糧草讓在安陸已山窮水盡的孫策軍起死回生。
看官都猜到了吧?
這個少年便是“曲有誤、周郎顧”,在正史中羽扇綸巾、風流倜儻,一把火燒了個“天下三分”的周瑜。
周瑜,字公瑾,揚州廬江舒縣人士。
孫堅被朱儁薦為左司馬並出征清剿黃巾軍之時,把家小都留在了壽春。
孫策那時雖然剛十歲,卻喜愛結交文人士子,在壽春竟然博得了一些名聲。
這名聲傳到舒縣,也剛剛十歲出頭的周瑜便主動前往壽春拜訪孫策,反正舒縣離壽春也不算遠。
誰知道,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
而周瑜看到孫策一家人在壽春住得比較寒酸,便把孫策一家都接到了舒縣,還把廬江周氏族中最好的宅子給孫策一家住。
孫策在舒縣一住便是幾年,每日與周瑜談文論武,好不快哉。
直到孫堅派人來接孫策去軍中曆練,孫策才與周瑜分手。
分手前,兩人相約,他日攜手,必將傲視天下。
後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孫堅被埋伏死於黃祖箭下,還搭上一個祖茂。
如果不是黃祖擔心袁術派兵來攻江夏而急於遷徙南郡,孫策未必能出得了隨縣。
黃祖離開了江夏,孫策跟著就進入了安陸。
可占據了江夏又如何?
江夏百姓全部被黃祖遷徙去了南郡,整個江夏無人、無糧、無錢,什麽都沒有。
孫策急忙派人給周瑜去信求援。
周瑜接到孫策求援信後,二話不說,馬上調集族中存糧五十萬石及五百私兵,由廬江樅陽下水,溯江而上,進入江夏援助孫策。
可周瑜此時還沒滿十六歲,怎麽就能如此大手筆的調動族中資源呢?
很簡單。
周氏一族已經得知太守陸康馬上便要頒布“推行新農體係”之令,這些糧食不援助給孫策,也要拿出來獻給郡府。
周氏雖然對新農體係知之不詳,可卻知道所有世家大族的田地,都要“賣”給郡府變成官產,而且還不能馬上拿到賣田款。
關鍵是世家大族的存糧,也要貢獻出來,保證廬江郡不會有人餓死。
不要說周氏了,整個廬江郡的世家大族,都對新農體係極為抗拒。
與其把族中存糧貢獻出來,還不如趁著郡府令未頒布時,趕快把糧食運走。
這樣做的可不止周氏一族。
廬江的世家大族,在江南、江東都有分支。自護民軍進入廬江以來,不斷有世家大族把錢糧運往江南、江東支族中。
隻是他們不知道,運往江東、江南的糧食,都會變成曹操、孫策的軍糧。
至於周瑜帶的五百私兵,一是周瑜的親衛,二是保護運糧的護衛。
就在運糧船快要出發時,兩個壯漢來到碼頭,想搭運糧船前往江夏。
這兩人風塵仆仆,麵色憔悴,每人背了一個很大的包裹。
周瑜上前盤問,這二人說是一個叫高大,一個叫高二,並州人士,因護民軍解散了並州邊軍,他們二人無處可去,想丟江夏投親。
看官們想來都知道兩人是誰了吧?
當然是逃離了護民軍的高順和高覽。
這二人在護民軍中,一直沒有軍功。
而高順在摩陀嶺一意孤行,導致死傷四千護民軍將士。
所以,看到兵部令他們二人去京都軍事學院進修,還以為要處置高順。
高覽與高順,在青州一年多的操練征東軍團,早已積累了深厚的感情。
在蘄縣兩人匯合後,高覽聽到高順要逃走,雖有猶豫,可最終還是陪著高順一起潛逃了。
如果那時他們二人知道蔡成已經中毒身亡,不知兩人還會不會逃。
周瑜聽到二人來自並州邊軍,自然起了招攬之心。
再聽到兩人在邊軍中竟然還是都尉,就更是喜上眉梢。
本來兩人也是想去襄陽投奔劉表,如今有人招攬,當然一拍即合。
高順在摩陀嶺與曹操軍大戰一場,自然不想去投靠曹操。
可除了曹操之外,他們也隻能想到有荊州劉表和益州劉焉可以投靠。
所以,他們打的主意便是,如果荊州劉表與朝廷對抗,且收留他們,他們就投靠劉表。
否則,他們隻能長途跋涉從上庸道入益州,去投靠劉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