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擒住主將

字數:4239   加入書籤

A+A-


    今天是上弦月,雖然不明亮,但還勉強可以走路,而不是伸手不見五指。
    突然之間,村子中的狗叫了起來。
    一隻狗叫,馬上就帶動村內的狗都開始狂吠。
    不過,沒人起床點燈出門看一下。
    不遠處就是水師大營,經常有水師的人路過村莊,然後就會引起全村的狗叫。
    十來個人影,就在狗吠中,摸進了村莊,來到一個宅院前。
    他們剛剛靠近宅院,宅院的大門就打開了。
    然後便有一人在門裏麵輕聲喝道:“剿黃巾!”
    來人中一個個子不算高的人馬上回道:“討董賊!”
    宅院的門大開,十幾個身影走了進去。
    大門馬上被關上。
    一個人站在院中,對著來人輕聲說道:“見過少主!”
    來人便是孫策、韓當和十個親衛。
    孫策沒有廢話,開口便問:“今夜可以行動嗎?”連一句問候都沒有。
    也不怪孫策心急,五千大軍就在水寨外的五裏處,隨時可能被人發現。
    院中的人爽快地答道:“可以。八個寨門中,有一個便是我族中水兵負責的,隨時可以進出。”
    一萬多人的水寨,還要考慮戰船在岸邊的停泊,所以,水寨那是相當大。
    一個萬人水寨,在陸地部分,開八道寨門一點也不稀奇。
    “那就不耽擱了,我們走!”孫策一點也不磨嘰。
    孫策等十幾人毫無阻礙地進了水寨,很快便鑽入一個房間中。
    房間中亮起了燈,一個人連衣服都沒來得及穿好,便從裏間衝了出來。
    他掃視了一下進屋的人,然後對著孫策便是恭敬一禮。
    “桓纂見過少主!”
    桓纂是誰?
    桓階的弟弟,桓佑的小叔,荊州水師的一個校尉。
    難怪孫策敢來偷襲荊州水師,竟然有桓氏族人在此接應。
    這桓氏一族不是支持劉表的嗎?什麽時候投靠了孫策?
    請注意“少主”的稱呼。
    桓氏不是投靠了孫策,而是在孫堅來長沙郡就任時,便投靠了孫堅。
    第一卷中說過,孫堅表奏郡府功曹的桓階為孝廉。
    在東漢,如果不被人表奏為孝廉,桓階此生的仕途也就到郡府功曹為止了。
    表奏孝廉後,接下來便可以表奏茂才——繼續晉升的基本條件。
    桓階感恩,才拜孫堅為主公。
    這也是孫堅死後,桓階向劉表討要屍體的原因。
    在孫堅死於黃祖箭下後,在隨縣的孫策就收到一封信,讓他尋機過江,偷襲荊州水師。
    孫堅不死,桓階還會支持劉表;
    劉表的親信黃祖殺死孫堅,桓階就不可能再支持劉表了。
    桓階要為孫堅報仇。
    這就是古代仁義之士的作風。
    或者說,士為知己者死!
    正史中,桓階在曹操與袁紹打得正熱鬧時,為了不讓劉表派兵從南麵夾擊曹操,桓階便鼓動當時的長沙太守張羨起兵反抗劉表,把劉表給牽製住了。
    這邊孫策正與桓纂見禮,又有兩人走了進來:桓階和桓佑。
    剛一進門,桓階一邊給孫策行禮,一邊開心地說道:“來得太是時候了。前天我方與蔡瑁一起來到洞庭湖。馬上去擒了蔡瑁和張允,整個水師便群龍無首了。”
    孫策看到桓階身後還有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問道:“這是令公子?”
    桓佑馬上一禮。“桓佑見過少主。”
    要知道,孫策也還有一個月才滿十六歲,看到桓佑滿心歡喜,便問道:“可願跟在我身邊?”
    “桓佑正要追隨主公!”桓佑納頭便拜。
    桓佑太會說話了,直接把“少主”改為了“主公”,直接讓孫策心花怒放。
    桓纂在一旁說道:“少主,估計蔡瑁與張允剛剛睡下,此時過去便能生擒兩人。不過……”
    桓纂有些猶豫。
    “世叔有話請講。”孫策雖然年紀不大,但不僅不怯場,還處處顯露出儒雅之氣。
    這大概就是這些年間,他不斷結交文人儒士的結果吧。
    桓纂有些囁嚅地問道:“少主,能否放過蔡瑁和張允的性命?畢竟其二人對我不薄,而且蔡氏與桓氏也向來交好。”
    桓纂還是稱孫策為“少主”,因為他的主人是孫堅。
    孫策想了想,問道:“他二人能否為我所用?”
    桓纂認真地想了想,然後搖頭說道:“不知。不過,蔡瑁乃是劉表的妻弟,張允乃是劉表後妻蔡氏的外甥,二人都精通水師,如若能收為已用,則對荊州水師大為有利,說不定還可以說動劉表歸順少主。”
    “據聞南郡蔡氏很有名望,我不殺他們二人。如若他們二人不願降服於我,便暫時把他們關押起來好了。”孫策大度地答應了桓纂的請求。
    桓佑卻在一旁說道:“放心,捉住他們之後,我與他們聊一下,保證他們二人歸順主公。”
    孫策有些奇怪地看了一眼桓佑。“你這麽有把握?”
    桓佑傲然一笑。“至少九成把握。”
    “好,擒了之後,就交由你來處置。”孫策也是痛快。
    他讓桓佑跟在他身邊,除年齡相近的因素外,既是想加深與桓氏一族的關係,也有放在自己身邊當人質的意味。
    可桓佑這麽一說,孫策倒是真想看看,這個桓佑到底有多大本事。
    如果真有本事,自己豈不又多了個謀士?
    別看孫策年紀小,可心思倒是絕對深沉。
    他心思不深沉也不行啊。
    年方十五便接手了父親麾下的兵馬,每天都提心吊膽的,生怕手下將士不服自己。
    好在隨縣城下與張飛一戰,表明了自己並不懼生死。
    而突襲文聘一戰,顯現出了自己除勇武之外,還有謀略。
    現在,他身邊不僅有周瑜,還收了高順、高覽、文聘三將,雖然還不能說製衡程普、黃蓋和韓當三人,至少也形成了某種均勢。
    等接收了荊州水師,他的地位就無可撼動了。
    當然,正史中的程普、黃蓋和韓當三人,都是忠勇之人,哪怕孫策死了,他們也去舒縣接回孫權,繼續奉為主人。
    但此時孫策不知道這一點呀。
    在桓纂帶路,還有桓纂的親衛保護,不費吹灰之力,便擒住了蔡瑁、張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