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函穀關上(1)

字數:4186   加入書籤

A+A-


    相鄰的車輛聽到荀彧車中傳來如此爽朗、歡快的笑聲,盡皆愕然。
    丞相這是在與何人相談,竟如此暢快。
    很快,特戰隊員找來關守。
    關守隻有二十出頭,一副精幹的樣子。
    他聽到來人竟然要在函穀關城上用餐,馬上便想拒絕。
    畢竟這些人打著的旗號是“遊學”,說明是來自大漢學堂。
    不過,年紀大的和年輕的參半,估計可能是大漢學堂給予學堂先生的出遊福利。
    他領關守之職,可不隻是維持關內商貿秩序和收稅,還要負責維護、修繕關牆。
    這麽多人登城,還要在城上用餐,對關牆肯定是有影響的。
    可當荀彧拿出學署簽署的通關文書後,那關守便沒有再矯情,而是爽快地答應了。
    畢竟關守也是出自大學堂,隻不過不是京都的大學堂,而是新安大學堂。
    這些年來,戶部學署盡量在大漢北方的每縣每鄉都設置了蒙學。
    他讀了三年蒙學,便參與了縣考,第二年又參與了州考。
    州考中,由於商業方麵考核的成績優秀,便被征辟來函穀關任關守。
    雖然職級隻相當於一縣之功曹,可這也是他步入仕途的起點了。
    如果不是大學堂,他哪裏有機會識字讀書,又哪可能做官?
    所以,他對大學堂還是非常感恩的。
    如今,這些人有學署的文書,他自是不能阻攔。
    但他還是反複叮囑荀彧,上城之後,一定不要破壞城牆。
    以大漢最低的官身,實際卻還不是官,隻是吏,敢如此叮囑大漢丞相的,他大概也是這天下第一人了。
    隻是不知道如果他知道荀彧真實的身份,他還敢不敢如此叮囑。
    他很懂事,並沒有跟著上城。
    關守的一係列操作,讓荀彧對這個關守頗有好感,或許這關守日後的仕途會平坦很多。
    荀彧屏退車隊附近不相幹的人之後,看到楊彪、崔烈等人皆下了馬車,便對著自己的馬車叫道:“公子,出來吧。”
    然後,這些前朝的三公九卿、朝堂重臣,便看到蔡成施施然從馬車上下來,對著眾人行禮道:“見過諸公!”
    靜,太靜了。
    每個人都張口結舌,卻發不出一點聲音。
    他們此時算是明白了,為何蔡琰、輕風、細雨三人會隨行了。
    成公子醒來了!
    當年丞相宣布說成公子隻是中毒昏迷,幾近活死人,沒有人相信。
    可如今卻證明,當年丞相所言為實。
    當年的蔡成確實沒有死,而是成為了活死人。
    如今,已然醒來,就站在他們麵前。
    震驚,太過震驚。
    震驚得大腦一片混沌,一個字都說不出來,連禮都忘了還。
    “諸公,先登城。一切上城再說。”荀彧招呼一聲,便率先上城。
    劉協、蔡琰等人簇擁著蔡成,也跟著向城上走去。
    許禇走到諸公麵前,大聲說道:“諸公,還請登城。”
    這下子諸公才算清醒過來,一個個麵麵相覷,完全懵了。
    這成公子是才醒過來,還是早就醒了過來?
    這成公子醒來後,為何不馬上昭告天下?
    當年眾人隨陛下出京,已是冬末,結果因為他們中的一些人耐不住寒冷,便重新返京。
    如今成公子與他們一起陪陛下出巡,竟然還是冬季,隻不過是初冬而已。成公子這是要兌現當年的承諾嗎?
    成公子醒來後,已經或即將要推行什麽?對自己的家族是否有害?
    腦海中瞬間湧出無數的疑問。
    這些疑問他們都解釋不了。
    反應快的,已經判斷成公子是剛剛醒來不久。
    否則陛下如何會返京?返京後沒過幾天,便再次出巡?
    楊彪反應最快,知道這些疑問都需要上城後,才能請成公子和丞相解釋,便招呼一聲,忙不迭地也開始登城。
    所有人上城之後,龍鱗衛很快便從關守衙門裏搬來了桌椅。
    龍鱗衛說,他們剛到衙門門口,便看到關守在讓小吏把這些桌椅送來城頭。
    這讓荀彧對此關守的好感更甚。
    眾人逐一落座,根本不等龍鱗衛燒水泡茶,便都將目光都投向蔡成。
    蔡成似乎很理解諸公迫切的心情,便開口說道:
    “我沉睡了五年,在吾妻文姬小姐與輕風、細雨的照顧下,於十日前醒來。”
    眾人不知道蔡成口中的“吾妻”是誰,可他們知道蔡琰的字是昭姬,而從蔡成所說的“文姬”,便推測這是蔡成把“昭姬”改成了“文姬”。
    這些人真的都是七竅玲瓏心,僅僅從一個稱呼上,便能準確推斷。
    可“吾妻”又是怎麽回事?
    難道蔡琰不再是成公子的使喚丫頭,而成為蔡成正妻了嗎?
    可從來未聽到他們訂親的消息呀。
    在大漢,要娶妻,需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公之於眾後,還要行六禮,才算把妻子娶進門。
    可這些人又如何知道蔡琰的字是昭姬?
    這是蔡邕在把蔡琰送與青州蔡氏前,專門為蔡琰取的字,想以此抬高蔡琰的身份,希望青州蔡氏對蔡琰能多一些善待。
    此事,當年幾乎都成為了天下笑談。
    送出嫡女作人家的婢女,還想抬高身份?
    不過,在座諸公還是很理解,甚至是讚同蔡邕的操作。
    蔡邕先是被流放,本就對朝廷權貴心有戚戚。
    奉旨返京後,又參與了“兗徐犯青州”的謀劃。
    在先帝下旨讓青州出兵平叛,並將冀、幽、並三州兵馬皆歸成公子,說明青州蔡氏已然崛起,成公子也將成為大漢新貴。
    蔡邕直接嚇破了膽,急急忙忙地送出自己的女兒,希望青州蔡氏不要對他或陳留蔡氏打擊報複。
    果然,蔡邕送出女兒後,不僅沒遭到青州蔡氏的報複,而且還能繼續任禮部祭酒負責記史、研史、修史的官吏),讓人對蔡邕“送女兒”的高明之舉暗讚不已。
    如果他們這些人,都在青州出兵之前向蔡邕學習,向青州成公子低頭,那他們是否就不會被閑置這麽多年了?
    這些年裏,他們賴在京都不離開,不就是想重入朝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