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章 殘渣關聯漸明晰

字數:4297   加入書籤

A+A-


    終端屏幕上的蜂巢探針回傳信號剛剛熄滅,林晚的手指還懸在關閉鍵上方。她沒急著退出係統,而是將那段二次回傳的原始頻譜數據拖入分析窗口,放大波形細節。畫麵中,一串微弱的共振曲線在雜亂信號裏若隱若現,頻率恰好落在殘渣能量波動的盲區波段。
    她盯著那條線,指尖輕輕敲了下桌麵。
    這不是幹擾,是回應。
    蘇悅端著水杯走進來,見她沒動,也沒說話,隻把杯子放在操作台邊緣,轉身去檢查另一組監測終端。林晚低頭喝了口水,溫的,沒加糖。她閉了閉眼,再睜開時,視線已調至實驗艙實時數據流。殘渣樣本的能級曲線正緩慢爬升,周期性波動比昨日提前了四分之一秒。
    她調出過去七十二小時的所有記錄,疊加顯示。每一道峰值都精準對應著地磁擾動低穀期,誤差不超過0.3秒。這不是自然衰變,是同步。
    林晚打開加密日誌,輸入三組參數:蜂巢頻譜、殘渣波動周期、天文時間軸。係統開始比對。進度條走到87時,她忽然起身,走向實驗艙控製台。手套箱內,一塊指甲蓋大小的殘渣正泛著幽藍微光,表麵浮現出極細的裂紋狀紋路,像是某種編碼。
    她戴上防護鏡,靠近觀察。紋路隨能量起伏明滅,節奏與剛才捕捉到的共振曲線完全一致。
    回到座位,她調取“心靈洞察之鏡”的使用記錄。今天還沒動用過。她深吸一口氣,將終端畫麵切換為殘渣核心波形圖,凝神注視屏幕中央那團不斷跳動的能量核心。
    視野驟然下沉。
    意識像被吸入一道狹窄通道,四周是狂亂的能量流,撕扯著她的感知。她咬住後槽牙,強行穩住精神,把蜂巢頻譜作為錨點,在腦海中重建殘渣的波動模型。混亂中,一段重複出現的波形結構浮現出來——不是隨機震蕩,而是有規律的編碼序列,每七次脈衝後插入一個反向諧波,構成閉環。
    她猛地睜開眼,額頭滲出冷汗。第一次,失敗了。模型崩塌前,她隻抓到一串數字:x 117.32, y 34.19, z 8.6。
    不是地理坐標。z軸負值超出了地表範圍,也不符合任何已知測繪體係。她將數據輸入空間投影係統,嚐試匹配雲都地下構造圖。結果跳出一個重疊區域——城南斷裂帶深處,距地表約九百米,正是前世“地下能源黑市”的主坑道位置。
    她盯著那點紅標,手指在桌麵上輕輕劃過。
    如果殘渣不是廢棄物,而是信標呢?
    如果每一次波動,都不是衰減,而是呼叫呢?
    她調出建材商資金鏈圖譜,陳維妻弟的賬戶仍亮著紅點。可現在看,那不過是表層漣漪。真正的水下暗流,從更早以前就開始了。殘渣流入市場、舊電網續約談判、技術員的精準操作……所有節點,都指向一個目標:拖延“藍脈計劃”上線時間。
    為什麽是72小時?
    她翻回蜂巢探針的觸發日誌。對方開始反查的時間,正好卡在第三次殘渣波動峰值之後。他們也在等什麽。
    林晚重新啟動“心靈洞察之鏡”,這次她不再試圖解析整段波形,而是鎖定z軸數據對應的頻率段。視野再度沉入能量亂流,這一次,她以蜂巢頻譜為導引,像握著一把鑰匙,緩緩插入那段閉環編碼。
    灰霧翻湧,結構開始顯形。
    她看見了——那不是坐標,是門鎖的齒痕。
    第三次開啟能力前,她提前服下一片鎮定劑。藥效來得慢,手心卻已發涼。她知道,一旦失敗,接下來的判斷力會打折扣,而此刻,差之毫厘就可能錯判全局。
    她閉眼,呼吸放慢,心跳同步調整至殘渣波動頻率。
    雙眼睜開瞬間,能力啟動。
    意識穿透屏障,直抵編碼核心。這一次,完整的結構展開:七重脈衝構成基礎頻率,反向諧波作為驗證密鑰,而z軸數值,是深度校準參數。整個信號,像一把鑰匙,在等待對應的鎖孔。
    她“看”到了入口的輪廓。
    不是物理空間,是維度折疊點。殘渣的能量模式,與那個點存在穩定共振。每一次波動,都在輕微撥動門鎖。隻要積累到臨界值,通道就會短暫開啟。
    而72小時,正是下一次地磁低穀與天文對齊的窗口期。
    她退出能力,身體晃了一下,扶住桌沿才穩住。太陽穴突突跳動,嘴裏泛著鐵鏽味。超限使用帶來的反噬已經開始。但她顧不上這些,立刻調出團隊所有監測日誌,篩選出過去一個月內所有未登記的微震記錄。
    三條數據跳出來:城南斷裂帶監測井在淩晨兩點十七分、三點零四分、四點五十九分,分別記錄到0.2級以下的異常震動,波形特征與殘渣共振頻率高度吻合。
    有人在試鎖。
    她打開私人通訊,給蘇悅發了一條加密指令:“調取‘藍脈’所有實驗記錄,標記每次能量轉化峰值時間,比對微震數據。”發完,她又補充一句:“別走內網,用離線設備。”
    蘇悅很快回複:“已經在做了。你臉色很差,去休息室躺會兒。”
    “還不行。”林晚回。
    她翻出前世記憶中的黑市結構圖。那地方原本是廢棄地鐵支線,後來被改造成地下變電站,再後來,成了非法能源交易的集散地。她記得最深的一次交易,是在一條支道盡頭,買家從背包裏取出一塊和眼前殘渣幾乎一模一樣的晶體,嵌入牆上的凹槽。燈亮了,不是電,是那種幽藍的光。
    當時她以為是新型儲能材料。
    現在想來,那凹槽的形狀,和她剛剛“看”到的維度鎖孔,極其相似。
    她重新整理邏輯鏈:殘渣被有意投放市場→通過技術手段延緩“藍脈”進度→確保72小時內不被徹底解析→為開啟通道爭取時間。對方不是想阻止重建,是想在重建過程中,悄悄打開一扇門。
    而趙銘,從一開始就反對這個項目。
    她調出趙銘最近三次公開講話的錄音文本,逐字分析。他在第二次會議上說:“這種未經驗證的能量源,可能會引發不可控的連鎖反應。”當時她以為是推脫,現在看,那句話裏藏著警告,也藏著確認——他知道這能量不簡單。
    林晚關掉所有外部窗口,隻留下坐標投影和微震記錄。她把蜂巢頻譜、殘渣編碼、z軸參數全部輸入預測模型,運行逆向推演。係統輸出一個時間點:71小時42分後,共振強度將達到臨界值。
    她站起身,走到實驗艙前。殘渣樣本仍在跳動,頻率比之前快了0.7。它在響應什麽。
    她伸手觸碰防護罩,冰冷的玻璃映出她的臉。眼神很靜,但深處有火在燒。
    這不是複仇的終點。
    是另一場戰爭的起點。
    她回到終端,新建一份檔案,命名為“門鑰計劃”,權限設為僅限生物認證訪問。裏麵隻存了三樣東西:坐標數據、共振模型、預測時間點。然後,她將這份檔案加密嵌入“藍脈”係統底層,與應急供電模塊綁定——一旦主係統被強製關閉,檔案將自動激活並上傳至離線備份節點。
    做完這些,她摘下工牌,放進抽屜。轉身時,看見蘇悅站在門口,手裏拿著一份打印件。
    “微震和能量峰值完全對應。”蘇悅說,“而且……每次波動後,殘渣的質量都會減少0.003。”
    林晚停下腳步。
    不是消耗。
    是傳遞。
    她走過去,接過紙張,指尖劃過數據行。最後一行墨跡未幹,像是剛打印出來。她盯著那個數值,忽然意識到一件事——
    殘渣減少的質量,正好等於理論上傳輸到折疊維度的能量值。
    對方不是在試鎖。
    門,已經開了一條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