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後日談環太番外)

字數:4909   加入書籤

A+A-


    香江穹頂遺址的玻璃平原在暮色中泛著淡藍色光暈,那是先驅機甲殘骸中滲出的怪獸毒藍與海水混合後的產物。
    自從三年前傑頓撕開的那道通往恒星的蟲洞,將太平洋艦隊融化的金屬骨架澆築成天然防波堤,如今正反射著重建工地的探照燈光。
    海風呼嘯,安全員的喊聲混在風中傳來:
    “第七區地基要打三十米深。”
    他手裏揮動的檢測儀,甚至都是用無人機殘骸改裝的。
    不遠處,操控無人建築器械的技術員們正閑聊著。
    “聽說歐洲核塵暴明年就有可能逸散到平流層,咱們這邊到時候可能還會有輻射!”
    “啥?以前他們不都說自己是發達國家嗎,連核廢料處理都做不好?”
    “誰說不是呢,聽說是他們那邊還忙著鬧戰爭呢,好像說是要再建新世紀羅馬帝國,所以沒空管那些有的沒的。”
    “逆天啊,當年那些核彈是不是把他們炸傻了?”
    “感覺他們那邊兒是因為高層全死光了,所以現在隻剩下一群被核輻射照壞腦子的家夥。”
    “聽說米國還要打著援助建設歐洲的旗號去那邊兒挖礦……”
    “老米也不消停,三年前他們艦隊幾乎都全軍覆沒了,還真將自己視作世界警察?”
    “唉,這麽一說才發現,眨眼就過去三年了。”
    “連那個叫傑頓的外星人也消失三年了。”
    此時,大家看到一旁的大屏幕上開始播報每日新聞。周圍的嘈雜聲漸漸小了下來,仿佛都被一種莊重的氛圍所感染。
    ……
    主持人微笑著,用莊重的語氣敘述道:
    “各位觀眾晚上好,今天是環太平洋戰役勝利三周年紀念日。在這場人類與外星入侵者的殊死較量中,我國沿海地區及全球多國付出了巨大犧牲。三年來,華夏人民以堅韌不拔的意誌,在廢墟上重建家園,譜寫出一曲自強不息的時代壯歌。下麵請看詳細報道。”
    無人機航拍鏡頭掠過黃海之濱,碧空如洗,海浪輕輕拍打著礁石。
    一座高聳的灰白色紀念碑矗立在青島海岸,它形似斷裂的機甲巨刃刺向天空,基座環繞著青銅浮雕,上麵刻有“環太平洋防衛聯軍”六國語言。
    2028年3月28日上午10時,我國首座“環太平洋戰役英雄紀念碑”在深城大鵬灣畔正式落成。
    紀念碑總高37.9米,由花崗岩與漢白玉砌築而成。
    碑體正麵鐫刻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背麵銘刻著戰役中犧牲的1.2萬名pa官兵、機甲駕駛員及平民姓名。
    碑座四麵鑲嵌著巨型浮雕,分別展現“機甲出征”“海岸線阻擊”“蟲洞爆破”“災後重建”四大主題。
    花崗岩碑體上嵌著三顆直徑兩米的紅色玻璃球,象征著機甲駕駛艙核心。
    基座兩側延伸出百米紀念牆,投影著暴風赤紅、切爾諾阿爾法、尤裏卡突襲者等傳奇機甲殘骸影像。
    與此同時,還有參與過那場戰役的官兵來到現場獻花。
    一位斷臂的士兵,緩緩走到紀念碑前,眼中滿是沉痛與敬意,他聲音略帶顫抖地說道:
    “在那場戰役裏,我們的機甲展現出沉著冷靜、勇敢無畏的精神,憑借高超的駕駛技術和優秀的團隊合作,成功為全世界戰線的戰略部署爭取了寶貴的時間,起到了一決勝負的重要作用!他們用犧牲換來了我們的勝利!今天我們埋下戰友的遺物,也埋下了民族的脊梁。”
    另一位年輕的士兵,表情肅穆,大聲接道:“英雄的血不會白流!這座紀念碑不僅是追思,更是向世界宣告——任何災難都壓不垮中華民族的脊梁!”
    ……
    隨後畫麵切換為快速剪輯的工程畫麵:塔吊林立的魔都浦東,工人們在腳手架上忙碌穿梭;貫通舟山群島的跨海大橋,如巨龍般橫跨海麵;香江戰役遺址中崛起的生態新城,綠樹成蔭,高樓林立。
    三年來,我國累計修複沿海鐵路幹線12條、高速公路網8000公裏,重建住房320萬套。
    以魔都、香江等沿海城市為核心的“新型防災城市群”初具規模,所有建築均采用抗震抗腐蝕材料,地下管網係統可抵禦九級強震。
    一位工程師站在大橋施工現場,自豪地介紹道:“大橋鋼結構中融入了回收的機甲殘骸,每一塊鋼板都承載著曆史。”
    在受災最嚴重的香江九龍區,3.2萬名漁民遷入“曙光新城”。
    社區內配備智能化防災警報係統,學校、醫院與生態農場一體化設計,實現“五分鍾應急生活圈”。
    孩子們在操場上嬉笑玩耍,老人們在花園裏悠閑散步,一片祥和的景象。
    ……
    最後主持人總結道:“戰後的重建不僅是物質層麵的複蘇,更是精神家園的重塑。我國已建成47個‘戰役記憶館’,館內收藏機甲操作艙、駕駛員日記等文物1.5萬件。教育部將‘防災教育’納入中小學必修課,全國開展‘廢墟上的黨課’等主題活動1.2萬場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國際反響板塊:多國政要紛紛對我國重建速度表示讚歎。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評價:“東大方案為全球災後治理提供了教科書範例。”
    ……
    最後主持人的結束語總結道:“從斷壁殘垣到萬家燈火,從機甲殘骸到跨海長橋,我們的人民用雙手證明:任何災難都摧毀不了生命的尊嚴,擋不住民族複興的步伐。明天,我們將繼續砥礪前行。”
    字幕:英雄不朽,山河重光
    ……
    在三年前的那場戰爭裏,人類用了十八個月才統計清楚傷亡數字——精確到個位數的努力在第七天就被迫放棄。
    那場戰役後的機甲駕駛員與參戰士兵的骨灰盒堆成金字塔形狀,底座刻著“已知姓名的英雄”,頂層擺著七千三百個無名金屬銘牌,每個都嵌著代表抗擊怪獸英雄的勳章。
    歐洲淪陷區的土壤至今無法種植作物。從馬賽到華沙的輻射雲層下,無人機甲殘骸被改造成移動淨化塔,它們外殼上的藍色紋理成了檢測輻射值的天然刻度表。
    聯合國將這片土地命名為“文明墓園”,每年雨季來臨時,殘渣會隨雨水衝刷出人形,像是在訴說著那場慘烈戰爭的餘悲。
    中東地區,原本就紛爭不斷的各國在戰後罕見地團結起來,共同建立了一個名為“和平守護聯盟”的組織。
    他們將從戰場上搜集來的廢棄機甲部件,改造成堅固的防禦工事,抵禦著戰後各種混亂勢力的侵擾。
    在這片飽經戰火的土地上,這些由機甲殘骸鑄就的壁壘,承載著人們對和平的渴望。
    非洲大陸上,許多部落將機甲戰鬥視為神靈間的爭鬥。
    一些部落長老聲稱,那些犧牲的駕駛員是神靈派來的使者,他們用生命拯救了人類。
    在肯尼亞的一個部落,人們用獸皮和彩石繪製機甲戰鬥的壁畫,講述著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這些壁畫成為了部落新一代了解那場戰爭的重要窗口。
    而在南美洲,巴西雨林裏的新興教派把戈布甲殼的碎片磨成粉末混入聖水,認為這樣能獲得神秘的力量;馬來西亞的寺廟將機甲潤滑油當龍涎香供奉,他們相信這是上天賜予的聖物。
    最離奇的是印尼某教團,他們從海底打撈出半截先驅觸須,每天用不同頻率的電磁波刺激它,聲稱收到了“宇宙清潔工招聘啟事”,這個教團的行為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也讓不少人對他們荒誕的行徑感到哭笑不得。
    最激烈的爭論發生在曆史教科書編撰會上。
    日本代表堅持稱呼傑頓為“可恥的侵略者”,米國代表則拍桌子吼著“那東西該下地獄”,然而其他國家對於“傑頓”的命名還是持保留態度。
    畢竟他們這些沒有確切被傑頓淩虐的國家可不敢打包票,那個“百特星人”會不會在某一天卷土重來。
    最後的和解發生在幾十年後的紀念日。太平洋海底打撈隊,在馬裏亞納海溝,曾經的蟲洞遺址,發現傑頓胸口發光器官的殘片蛻的死皮),經過三個月爭吵,人類決定將它封存在國際空間站的透明艙裏。
    每當空間站掠過曾經爆發激戰的坐標點,那顆淡黃色晶體就會微微發亮,如同宇宙為所有亡者點起的長明燈。
    這顆晶體仿佛在提醒著人類,那場戰爭的傷痛雖已漸漸遠去,但曆史的教訓永遠不能被遺忘,和平的珍貴值得全人類共同守護。
    喜歡奧特:傑頓怎麽跑到諸天去啦?請大家收藏:()奧特:傑頓怎麽跑到諸天去啦?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