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4章 局:學術圈的無聲抗議
字數:4669 加入書籤
作者:向陽舒展)
燕園量子實驗室的日光燈管在天花板上發出輕微的嗡鳴,三十六個小時未曾熄滅的燈光將周舟的影子拉得頎長,投在停滯的量子糾纏發生器上。設備屏幕上 “參數授權失敗” 的紅色提示已經持續閃爍了整整六個月,像一道永不愈合的傷口,刺痛著每個試圖突破技術壁壘的研究者的眼睛。
周舟將手中的《自然》雜誌狠狠拍在實驗台上,最新一期封麵人物正是王強。這位量子矩陣科技的創始人穿著定製西裝,左手腕的機械表在聚光燈下泛著冷光,標題《量子霸權:技術壁壘是必要的護城河》用加粗的黑色字體印刷,每個字都像鋒利的冰棱,紮進周舟的心裏。
“就差最後一步了。” 他盯著發射器核心的超導線圈喃喃自語。這個耗資三千萬的實驗裝置本該實現室溫下的量子穩定糾纏,卻因為缺少量子矩陣科技的核心校準參數,始終卡在 72 的成功率。旁邊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寫滿了計算公式,其中最關鍵的量子糾錯算法部分被周舟畫了個大大的問號,那正是量子矩陣嚴格封鎖的技術禁區。
實驗室的門被輕輕推開,博士生小林抱著一摞文獻進來,腳步輕得像怕驚擾了空氣中懸浮的量子態。“周老師,李院士讓您去趟辦公室。” 他將一份打印好的聯名信放在桌上,十二位兩院院士的簽名在落款處整齊排列,為首的正是燕園量子力學泰鬥李修遠,“他們準備公開反擊了。”
周舟的指尖撫過信紙上 “量子技術不應有圍牆” 的標題,突然想起三年前參加國際量子大會時的場景。王強在主旨演講中展示全球共享數據庫的藍圖,當時全場起立鼓掌,自己還激動地向導師發誓要加入這個偉大計劃。可現在,量子矩陣的防火牆比長城還堅固,連基礎參數的訪問權限都標價千萬。
“把我們的‘室溫量子穩定’數據整理好。” 周舟突然起身,白大褂下擺掃過散落的文獻,“既然他們不給參數,我們就用實驗結果砸開這扇門。” 他的目光落在發生器旁的阿爾茨海默症早期篩查模型上,這個能提前五年預警病症的裝置,因為缺少量子傳感器的核心參數,已經在角落蒙塵三個月了。
李修遠院士的辦公室彌漫著陳年茶葉的清香,牆上掛著 1998 年量子力學研討會的合影,年輕的王強站在後排,眼神清澈得像未被汙染的量子態。老院士將一份發黃的會議記錄推到周舟麵前,其中一頁用紅筆圈出王強的發言:“如果有一天我掌握了核心技術,一定建立全球共享數據庫,讓每個實驗室都能用上量子計算機。”
“這就是我們的武器。” 李院士摘下老花鏡,鏡片後的眼睛因憤怒而發紅,“上周我去看望張教授,他研究的量子抗癌藥物因為缺少分子模擬參數,三期臨床被迫中止。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麽嗎?意味著上千名癌症患者可能失去唯一的希望。” 他將十二位院士聯名的《量子技術不應有圍牆》打印稿放在桌上,每頁都簽滿了顫抖的簽名。
文章列舉的五個夭折案例像五把尖刀:能提前預警地震的量子重力儀因缺少校準參數淪為廢鐵;可降解量子芯片的環保研究因材料數據封鎖被迫停擺;最令人痛心的是阿爾茨海默症量子傳感器,原本能讓患者早三年幹預治療,現在卻隻能躺在實驗室的角落。周舟注意到,每個案例旁都附有李院士手寫的批注:“科學無國界,更無壁壘。”
新聞發布會在燕園百年禮堂舉行,台下擠滿了國內外媒體。當李院士展示那張 1998 年的會議記錄時,全場響起倒吸冷氣的聲音。大屏幕突然切換為王強十年前的演講視頻,年輕的科學家站在簡陋的實驗室裏,對著攝像機鄭重承諾:“我的夢想是讓量子技術像水電一樣普惠,而不是少數人的奢侈品。”
“可現在呢?” 李院士的聲音在禮堂裏回蕩,“量子矩陣占據全球 70 的量子算力,卻用技術壁壘築起高牆。他們的算法專利比全世界所有高校加起來還多,卻連阿爾茨海默症篩查的基礎參數都不肯共享。這不是霸權是什麽?” 他舉起那份聯名信,“今天我們十二位院士站出來,就是要問一句:技術的終極意義,究竟是造福人類,還是壟斷利益?”
發布會的直播畫麵在學術圈掀起巨浪。劍橋大學量子實驗室主任連夜發推聲援,附帶自己實驗室因參數封鎖停擺的設備照片;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者們發起 量子開源 話題,二十四小時內獲得百萬科研人員響應;國內三十所高校的實驗室同步亮起綠燈,組成 “量子共享聯盟”,周舟的燕園實驗室成為聯盟秘書處。
量子矩陣科技的董事會正在進行激烈的爭吵。保守派股東趙偉將平板電腦摔在會議桌上,屏幕上李院士的發言畫麵四分五裂。“這些酸儒就是嫉妒!” 他唾沫橫飛地咆哮,“我們花了十五億研發的技術,憑什麽白給他們用?當年王強為了保護量子糾錯算法,在實驗室跟商業間諜搏鬥時,他們在哪?”
王強沉默地坐在主位上,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左手腕的機械表。表蓋內側 “留 30 餘地” 的刻字隨著動作忽明忽暗,讓他想起祖父臨終前的囑托:“技術像種子,捂得太嚴實會腐爛。” 首席科學家陳默的全息投影靜靜懸浮在桌旁,這位已故的科學泰鬥生前常說:“量子糾錯算法需要學術界的千萬次驗證,關起門來隻會滋生漏洞。”
“陳老說得對。” 王強突然開口,會議室瞬間安靜下來。他調出公司的專利數據庫,密密麻麻的技術封鎖條款像蛛網般鋪滿屏幕,“我們的專利數量是十年前的五十倍,但基礎研究的貢獻率卻下降了 63。這不是健康的生態。” 趙偉立刻反駁:“利潤率上升了 47!這才是資本需要的健康!”
爭論不休時,王強的私人終端突然收到一條加密信息。發件人顯示為 “平衡草”,附件是一個被量子加密的數據包,解密圖案是株歪歪扭扭的綠色植物 —— 那是女兒蘇玥畫的平衡草,隻有家人知道的加密密鑰。他心中一動,點擊解密後,屏幕上跳出的竟是 “昆侖 1 號” 的基礎參數集,發送者備注欄寫著:“爸說過科學不該有牆 —— 星宇”。
王強的心髒猛地收縮。十六歲的兒子王星宇正在量子矩陣當實習生,上周還纏著問共享權限的設置方法。他調出監控錄像,果然看到深夜的研發中心裏,少年用自己的權限登錄係統,將基礎參數小心翼翼地打包發送,每個操作步驟都帶著青澀的謹慎。數據包末尾還附了段語音,是蘇玥稚嫩的聲音:“哥哥說把彩虹分給大家,才會有更多彩虹。”
深夜的辦公室隻剩下王強一人。他打開塵封的加密文件夾,裏麵存著 1998 年的實驗室錄像帶。老式播放器發出滋滋的聲響,屏幕上年輕的自己舉著量子模型,對導師說:“等我成功了,要建全球最大的量子共享數據庫,讓偏遠山區的實驗室都能用上最先進的參數。” 錄像裏還能聽到祖父的聲音:“記住這份初心,別讓技術變成枷鎖。”
窗外的月光透過百葉窗,在地板上投下交錯的光影,像極了量子糾纏的軌跡。王強點開王星宇發送的參數包,發現兒子特意標注了可共享範圍,將核心商業算法保護起來,隻開放基礎研究數據 —— 這個分寸把握,像極了自己教他的 “30 餘地” 原則。他突然明白,少年比自己更懂傳承的意義。
第二天清晨,周舟在實驗室收到匿名郵件時,正對著量子糾纏發生器發愁。當他用蘇玥的平衡草圖案解密數據包,看到 “昆侖 1 號” 的基礎參數完整呈現時,激動得差點打翻咖啡杯。參數的注釋欄裏,有人用代碼寫了行小字:“1998 年的承諾,該兌現了。”
實驗室的量子糾纏發生器在參數輸入後發出輕微的嗡鳴,屏幕上的成功率數字開始攀升:72...85...99!當最終定格在 99.7 時,周舟和學生們相擁而泣。隔壁實驗室傳來歡呼聲,他們的阿爾茨海默症傳感器也成功啟動,屏幕上顯示出清晰的早期預警圖譜。
李院士接到周舟的報喜電話時,正在整理新加入 “量子共享聯盟” 的高校名單。當他聽說參數來源時,渾濁的眼睛突然發亮:“我就知道王強沒忘本。那孩子當年在我門下時,最常說的就是‘科學的光芒不該被圍牆擋住’。” 他在名單上鄭重寫下 “量子矩陣科技”,雖然還未正式加入,但希望的種子已經發芽。
王強在董事會上展示了王星宇的參數共享方案,趙偉氣得拍桌子:“你要讓毛頭小子毀了公司?” 但年輕股東們卻紛紛支持:“這才是長久之計。” 當王強調出共享參數後學術界的研究進展數據,保守派股東的反對聲漸漸平息 —— 那些原本停滯的研究,在獲得基礎參數後,已經產生了三項突破性成果。
深夜的研發中心,王星宇收到父親發來的信息:“明天來我辦公室,教我設置更完善的共享權限。” 少年興奮地差點從椅子上跳起來,旁邊的蘇玥正用全息筆在白板上畫滿平衡草,每個草葉上都寫著 “共享” 兩個字。王強站在辦公室窗前,看著城市裏漸次亮起的燈光,突然覺得祖父留下的機械表走得格外輕快,仿佛每個滴答聲都在說:“對了,這才是平衡之道。”
燕園量子實驗室的燈光徹夜未熄。周舟團隊的 “室溫量子穩定” 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論文預印本在 arxiv 平台發布後,三小時內被下載兩萬次。李院士在清晨的陽光下翻開最新一期《自然》,王強的專訪旁邊,刊登了十二位院士的聯名文章,兩個標題在陽光下交相輝映,仿佛在訴說一個真理:真正的技術高峰,從來不是孤峰獨秀,而是群山連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