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7章 局:苔蘚基因的星際旅行

字數:4986   加入書籤

A+A-


    作者:向陽舒展)
    火星烏托邦平原的晨曦帶著鐵鏽色的暖意,第一縷陽光穿透稀薄的大氣層,將 “祝融三號” 生態站的透明穹頂染成琥珀色。周星辰的指尖按在觀測艙的舷窗上,看著下方紅色沙海中蔓延的綠色 —— 那是她培育的第四代抗輻射苔蘚,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土壤中擴張,翡翠般的菌絲在顯微鏡下如網絡般交織,將放射性顆粒牢牢鎖在膠體基質中。全息監測屏上跳動的綠色數據令人振奮:放射性吸附率穩定在 89,覆蓋麵積達 1700 平方米,形成火星首個真正意義上的 “生態安全島”。
    “第 47 號監測點的輻射值降至 370bq\kg,達到地球安全標準的 19。” 周星辰對著通訊器輕聲報數,少女的睫毛上還沾著培育艙的營養液,“苔蘚分泌的有機絡合物效果超出預期,比月球基地的第三代品種活性高 42。” 她調出基因序列圖,第四代苔蘚的 dna 鏈上清晰可見來自月球苔蘚的放射性耐受基因片段,以及新導入的火星擬態植物共生基因,“爸爸當年說苔蘚是‘宇宙拓荒者’,現在它們真的在火星紮下根了。”
    生態站的警報聲突然打破寧靜,紅色警示燈在穹頂下形成急促的脈衝。林小宇的全息影像撞入監測係統,年輕科研者的額前碎發被汗水浸濕:“星辰,西側象限出現物種競爭警報!苔蘚生長速度比模型預測快 73,已經擠占擬態植物的根係空間。” 他放大的三維掃描圖上,綠色苔蘚如潮水般覆蓋在紫色擬態植物周圍,兩者的根係在土壤中形成相互纏繞的競爭態勢,“擬態植物的生長激素分泌量下降 21,部分幼苗出現葉片發黃。”
    王強的腕表在地球指揮中心發出震動,全息投影中火星生態數據正以危險的斜率變化。苔蘚的擴張邊界已突破預設的生態隔離帶,原本規劃的 “苔蘚淨化區” 與 “擬態植物培育區” 邊界變得模糊,兩種人工培育物種的競爭係數飆升至 0.87—— 這是 749 平衡協議中明確標注的危險閾值。“啟動‘物種平衡機製’一級響應。” 他轉動腕表調出協議條款,祖父王啟年手寫的備注在屏幕閃爍:“生態修複不是單一物種的勝利,而是共生網絡的平衡。”
    陸玄的玉琮模型在操控台投射出動態生態鏈,兩種植物的能量流動曲線呈現此消彼長的剪刀狀。神經科學家的指尖劃過代表苔蘚的綠色曲線:“它們的基因表達過於活躍了。” 玉琮紋路分解出的符號學分析顯示,苔蘚細胞中的輻射應激基因仍保持著月球環境下的高活性,在火星稍低的輻射水平下反而形成生長失控,“就像長期處於應激狀態的彈簧,突然減壓後出現過度回彈 —— 需要引入調節因子。”
    周星辰緊急進入培育艙,防護服的靴子踩在特製的網格地板上,下方就是正在瘋長的苔蘚群落。她采集的樣本在便攜式檢測儀下顯示出異常活躍的細胞分裂指數,細胞壁上的放射性顆粒吸附位點幾乎飽和,卻仍在持續合成吸附蛋白。“它們還在用月球的生存策略應對火星環境。” 少女調出基因編輯記錄,第四代苔蘚為增強耐受性,特意強化了 “輻射越強生長越快” 的應激機製,“沒想到淨化效果太好,反而讓自身失去生長節製。”
    林小宇突然撞開培育艙的門,手中的低溫保存箱冒著白汽:“我從月球基地帶來了這個!” 箱子打開的瞬間,玉琮形的容器中盛著淡褐色的糊狀物質,在火星低重力下微微懸浮,“這是月兔糞便的提取物,裏麵含有特殊的放線菌群落,能抑製苔蘚的過度增殖,同時促進擬態植物的根係發育。” 他展示的實驗數據顯示,這種微生物群落與兩種植物都能形成共生關係,在月球基地的模擬實驗中,物種競爭係數可降至 0.3 以下。
    “月兔糞便?” 周星辰的眼睛亮起來,她想起父親周啟銘的生態筆記裏寫過 “地外生物循環的奇跡”,月球月兔的消化係統能分解苔蘚無法代謝的矽基化合物,其糞便中的微生物正是調節苔蘚生長的天然抑製劑。她迅速調配稀釋液,將提取物均勻噴灑在競爭激烈的邊界區域,顯微鏡下立刻觀察到奇妙的變化:苔蘚的菌絲頂端開始形成休眠孢子,而擬態植物的根係則像蘇醒的觸須般舒展,周圍的土壤中出現大量活性微生物。
    指揮中心的環形屏幕實時轉播著這一幕,王強的團隊正在優化 “物種平衡機製” 的算法。當苔蘚生長速度超過閾值 15 時,係統自動觸發三項調控指令:釋放月球微生物群落、調整灌溉中的氮磷比例、啟動局部遮光裝置模擬火星沙塵暴環境。“這才是動態平衡的精髓。” 王強看著屏幕上逐漸平緩的曲線,“不是阻止生長,而是引導它們找到自然的節奏。” 祖父協議中 “用生態手段解決生態問題” 的理念,此刻在火星土壤中得到完美印證。
    陸玄的玉琮防火牆突然捕捉到異常的基因表達信號,擬態植物在微生物刺激下開始分泌一種新型生物堿。神經科學家放大分子結構模型,發現這種物質與苔蘚的應激激素存在拮抗作用,能精準抑製其過度生長,同時自身根係的抗輻射能力提升 37。“它們在相互學習!” 陸玄的聲音帶著驚歎,玉琮投射的符號學圖譜顯示,兩種植物的代謝信號在土壤中形成互補的符文結構,“林念默阿姨的共生紋路理論成真了,不同物種能通過化學信號形成天然的平衡符。”
    七天後的監測數據令整個聯盟振奮:苔蘚的覆蓋麵積穩定在 2300 平方米,擴張速度降至每天 1.7 的健康水平;擬態植物的存活率從 63 回升至 91,紫色葉片在綠色苔蘚間形成錯落有致的生態拚圖。更驚人的是土壤改良效果 —— 安全島範圍內的重金屬含量下降 74,有機碳含量提升至可耕種標準,甚至檢測到自發形成的微型水循環係統。周星辰在生態日誌中寫道:“當苔蘚學會節製,擬態植物學會協作,火星土壤便會回饋生命的可能。”
    林小宇的團隊發現了更奇妙的現象:月兔糞便中的放線菌在火星土壤中發生適應性突變,不僅能調節植物生長,還能將苔蘚吸附的放射性顆粒轉化為自身的能量來源,形成 “苔蘚  微生物  擬態植物” 的三級淨化鏈。年輕科研者將這種新型共生關係命名為 “地火生態三位一體”,其能量流動效率比單一植物淨化係統提升 58。全息報告的動態模型中,三種生物的活動軌跡恰好構成 749 局的雙生盾圖騰,仿佛宇宙法則的隱秘呼應。
    國際聯盟的驗收團隊抵達時,正趕上生態安全島的首次 “收獲”。周星辰用特製工具采集苔蘚樣本,這些飽含放射性膠體的生物質將被送入密閉降解爐,轉化為無害的矽酸鹽粉末;林小宇則收獲擬態植物的種子,第三代種子的外殼已形成天然的抗輻射層,能在火星環境中自然萌發。驗收組組長、尼日利亞科學家阿德巴約抓起一把改良後的土壤,在指間搓撚後驚歎:“十年前我們隻能在月球看到零星的綠色,現在火星有了會呼吸的土壤 —— 這才是真正的星際拓荒。”
    王強通過量子通訊送來新的基因優化方案,基於火星苔蘚的生長數據,地球實驗室已培育出第五代品種,增加了 “密度感知基因”,能根據種群數量自動調節生長速度。“就像祖父說的,最好的控製器是生命自身的智慧。” 他轉動腕表,表盤內側的 “共享” 二字與火星生態數據同步閃爍,“這些苔蘚不僅是淨化者,更是地球與火星的基因信使,帶著兩個星球的生命密碼在宇宙中旅行。”
    陸玄的玉琮模型在慶功儀式上投射出跨越地月火的生態網絡,月球苔蘚監測網、火星生態安全島、地球平衡草保護區在星圖上形成綠色三角。神經科學家調出林念默的符號學手稿,其中預言的 “跨星球生態符文” 正通過苔蘚基因的表達逐步顯現:“生命的本質不是征服陌生環境,而是帶著故鄉的記憶,在新土地上創造平衡的可能。” 全息影像中,周星辰和林小宇的身影與他們父輩的影像重疊,兩代科研者的笑容在綠色光暈中交融。
    當火星的夜幕降臨時,生態站的照明係統勾勒出安全島的輪廓,綠色的苔蘚與紫色的擬態植物在燈光下形成流動的星河。周星辰將苔蘚樣本封存進返回艙,容器表麵刻著三行小字:“來自地球的饋贈,經月球的淬煉,在火星紮根生長。” 林小宇則放飛了攜帶種子的微型無人機,這些搭載著共生微生物的種子將在烏托邦平原播撒新的希望,每粒種子都帶著玉琮形的定位芯片,記錄著它們的生長軌跡。
    指揮中心的屏幕上,749 平衡協議的 “物種平衡機製” 模塊被標注為 “星際生態典範”。新增的條款詳細記錄了苔蘚基因的改造曆程:從地球普通苔蘚提取基礎基因,導入月球抗輻射片段,最終在火星環境中完成適應性進化,每個階段都標注著 “生態閾值” 和 “倫理邊界”。王強在協議末尾補充道:“基因的星際旅行,本質是平衡理念的星際傳播 —— 不是將地球生態複製到宇宙,而是讓平衡的智慧在每個星球開花結果。”
    周星辰站在穹頂下仰望火星的夜空,地球和月球的微光在天際連成細線。通訊器裏傳來父親周啟銘的全息留言,那是十年前她出發前的叮囑:“苔蘚沒有根係,卻能在最貧瘠的地方生長,因為它們懂得與環境共生。” 少女低頭看向腳下蔓延的綠色,這些從地球出發、經月球培育、最終在火星紮根的生命,正用最卑微的姿態書寫著宇宙的生存法則 —— 不是強者生存,而是平衡者延續。
    林小宇的便攜式檢測儀突然發出提示音,最新數據顯示生態安全島的微生物群落中,出現了一種能自然降解火星高氯酸鹽的新菌種。年輕科研者的歡呼在培育艙回蕩,他知道這意味著生態係統已開始自發完善。全息投影中,這種新微生物的 dna 鏈上,隱約可見來自地球、月球和火星本土的基因片段,像一條編織著跨星球善意的生命項鏈。
    當第一縷陽光再次照亮烏托邦平原,生態站的廣播係統播放著地球的民謠。周星辰和林小宇並肩站在觀測艙,看著無人機播撒的種子在遠處破土而出,嫩綠的幼苗在紅色沙海中形成點點新綠。苔蘚基因的星際旅行沒有終點,就像 749 局的平衡之路永遠在路上 —— 從地球到月球,從月球到火星,生命的種子帶著平衡的密碼,在浩瀚宇宙中尋找著與每個星球和諧共生的可能,這才是人類文明最珍貴的星際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