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借錢發展
字數:3895 加入書籤
張問長歎一聲,指著輿圖上蜿蜒如龍的黃河段和標注著永濟渠的線條:“縣公,爭論的根子,在一個‘錢’字上。
您離任這一年,河北路在您打下的底子上,官營、合營、民營作坊並立,商路暢通,去歲商稅加上作坊盈餘,入賬高達一千七百萬貫!
這是前所未有的興旺!”
蘇軾接口,語氣帶著一絲憂急:“然則,官家允諾,此中大部分盈餘皆用於河北、燕山兩路發展,暫不抽解汴京。
這本是好事,可花銷更是驚人!
撫民安置、興辦學堂、整軍練武、清丈田畝、興修水利、尤其是貫通兩路的運河與官道……樁樁件件都是吞金獸!
如今,更要加上新複燕山路這個嗷嗷待哺的嬰孩,處處需要河北輸血。
賬麵上能動用的現錢,隻剩八百萬貫了!”
秦虹言簡意賅,指向輿圖上燕山路的區域:“分歧在此。子瞻兄認為,當務之急,是擴寬河北境內,尤其是大名府周邊及永濟渠下遊河道,加固堤防!
他說得在理,黃河懸於頭頂,汛期若至,一旦泛濫,我們辛辛苦苦攢下的這點基業,河北路這‘小汴京’的繁華,頃刻間就能化為澤國!
屆時,別說燕山路,連河北根基都要動搖!
所以他主張,這八百萬貫,先緊著河北水利保命,至於燕山路的河道和官道,稍緩一步,簡單修整即可,待河北更穩固再圖。”
張問立刻搖頭,手指點在燕山路幾個新標記的節點上:“貫之此言差矣!縣公,燕山路初複,百廢待興。
那裏有礦藏,有勞力,位置更是扼守北疆。
若能盡快疏通河道、修好官道,將作坊體係複製過去,吸引河北甚至南方的富商投資,不出一年,燕山路便能造血!
屆時,河北的壓力自然大減,兩路相得益彰。
若按蘇學士所言,將錢全砸在河北河道上,燕山路發展停滯,不僅錯失良機,更要河北持續輸血,此非長久之計!
八百萬貫,應優先用於打通燕山路的命脈!”
“張漕司!”蘇軾提高了聲音,指著黃河幾處險要標記,“‘稍緩一步’?水火無情,豈容僥幸?去年秋汛,大名府段堤岸便已現險情,幸得加固及時才未釀成大禍。
今歲若無充足投入,後果不堪設想!
燕山路重要,難道河北百萬生靈、萬千作坊田畝就不重要了嗎?
此為根基!根基若毀,談何燕山?”
秦虹也忍不住反駁張問:“昌言公,您說燕山路能造血,沒錯!但前提是先投入!錢從哪裏來?
作坊不是憑空變出來的!修路、通渠、招工、建場,哪樣不要錢?
河北若把錢都投去燕山,萬一黃河出事,河北一垮,燕山孤懸,靠什麽支撐?豈不是兩路皆危?”
三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暖閣內剛剛因黃忠嗣歸來而緩和的氣氛又緊繃起來。
黃忠嗣靜靜聽著,目光在輿圖上的河北黃河段與燕山路新設的府縣之間來回移動。
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輿圖的邊緣,發出輕微的“篤篤”聲。
張問和蘇軾看著他沉思的側臉,一時都停下了爭論,秦虹也放下了抱著的雙臂,三雙眼睛都聚焦在他身上。
片刻後,黃忠嗣敲擊的手指停住。
他抬起頭,目光掃過三人,語氣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好了,你們的意思,我都明白了。”
他指向黃河險段,又指向燕山路的核心節點:“昌言公憂心根基穩固,子瞻兄顧慮天災無情,貫之圖謀長遠發展。你們的想法都沒錯,目標也都一致——都是為了這兩路的長治久安,為了大宋北疆的繁榮穩固。”
他頓了頓,聲音陡然清晰有力:“既然如此,何必二選一?”
“啊?”蘇軾一愣。
“縣公的意思是?”張問也麵露疑惑。
秦虹皺眉:“可錢……”
“兩邊一起修!”
黃忠嗣斬釘截鐵,手指在輿圖上河北段和燕山段同時重重一劃,“河北的黃河堤防加固、永濟渠擴寬,刻不容緩!
燕山路的官道整修、核心河道疏通,同樣迫在眉睫!兩處工程,同時啟動!”
“縣公!”張問忍不住了,苦著臉,“您說的輕巧,可錢呢?
攏共就八百萬貫!兩處都是大工程,就算省了又省,沒有一千二三百萬貫根本打不住!缺口將近一半啊!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爭論了幾天,就是因為這個死結!”
蘇軾也連連點頭:“是啊允承!錢不夠啊!硬要同時上馬,隻會兩邊都做不好,甚至可能半途而廢,白白糟蹋了這八百萬貫!”
秦虹沒說話,但眼神裏也寫滿了“錢從何來”四個大字。
黃忠嗣看著三人焦急又無奈的表情,嘴角反而勾起一絲笑意,那笑容裏帶著點玩味,更帶著一股“債多不愁”的豪氣。
“誰說沒錢就不能辦事了?”
他慢悠悠地開口,目光轉向窗外繁華的大名府街景,“昌言公,貫之,你們剛才不還在說河北路富庶,作坊興旺,商賈輻輳嗎?”
他收回目光,盯著秦虹和張問:“貫之,你方才也說,要讓燕山路的富戶投資。
那現在,為何不讓河北路、乃至燕山路那些手裏攥著大把閑錢的富戶豪商們,先‘投資’我們一下?”
廳內瞬間安靜下來。
三人都不是笨人,黃忠嗣的話如同撥雲見日,瞬間點醒了他們一直陷入的思維死角!
“縣公是說……借?”張問倒吸一口涼氣,眼睛猛地亮了起來。
“對!借!”黃忠嗣微微一笑,“以河北、燕山兩路宣撫使司衙門的名義,向河北、燕山兩地家資豐厚的富商、大戶、豪族借貸!
告訴他們,朝廷要修河、築路、興利,這是利國利民,更是保他們身家性命、產業根基的大事!請他們共襄盛舉!”
“妙啊!”秦虹猛地一拍大腿,臉上瞬間布滿狂喜,之前的凝重一掃而空,“我怎麽就沒想到!
河北這些大戶,尤其是那些被咱們‘移根換利’後嚐到甜頭的,哪個不感念縣公恩德?
哪個不想更安穩?更別說還有作坊分紅、商路暢通的好處擺在前麵!借!
憑縣公您的名頭,憑這兩路宣撫司衙門的信譽,他們肯定願意借!”
喜歡大宋:三元及第請大家收藏:()大宋:三元及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