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邵陽:資江回聲、武岡風骨與苗瑤古調的中南鼓章

字數:2933   加入書籤

A+A-


    從永州北行,列車拐入資江之畔,群山漸高,水勢漸闊。抵達邵陽時,天正擦亮暮色,老城區如一艘泊在山水邊的沉船,靜中有勢。
    這座城市,少了長沙的喧,少了嶽陽的雅,卻多了一股藏在地底的鼓聲。邵陽像是山中老者,用一雙老繭斑斑的手敲擊著時光的節拍,讓人聽不見喧嘩,但能感到骨裏的力。
    我拉開背包,翻出那本《地球交響曲》,在邵陽頁上輕輕寫下:鼓聲自南山起,擊入湘水心。
    一、資江舊渡:水道之骨,城心之聲
    第一站,我去了資江邊。
    江麵寬闊,水色泛灰,河床裸露出黝黑的岩石,像一節節沉睡的脊骨。渡口邊的石階布滿青苔,一位老人在江邊拋鉤釣魚,他說話很少,但聲音極穩。
    我問:“你多久來一次?”
    他說:“天天來。水沒走,我怎敢走?”
    水與人,在邵陽,是一種久經考驗的默契。江水緩緩,不急不躁,卻從來未停。它像邵陽人的性格:沉、韌、持。
    我寫下:
    “資江,是邵陽的內心獨白。它不以浪驚人,但日日滴水成章。它是城的語速,是民的骨聲,是這一章開場的低音鑼鼓。”
    二、武岡古城:城牆未倒,風骨猶在
    從主城區西行數十公裏,便入武岡。
    古城牆仍在,城門口依舊書著“武陽”二字,城樓下是曲折青石巷,暗紅木門下常見曬著的辣椒、豆腐幹、醬鴨。
    我踏入一家開了四代的老油坊,師傅姓彭,五十來歲,雙手推著石磨,磨中黃豆成漿,氣味濃烈純正。
    “我們做豆腐不放石膏,隻靠時間。”
    我問他:“做豆腐講究骨?”
    他說:“豆腐要嫩,但要有勁。這就是邵陽人的法。”
    下午我登上古城牆,看腳下新舊並存的街巷,暮色中仿佛能看見從前的武陽兵卒,披甲巡街。
    我寫下:
    “武岡是邵陽的風骨,是一麵曆久不倒的舊鼓皮。它以青磚書堅韌,用柴火煉醇香,講一座城如何曆風仍聲正。”
    三、城步苗寨:山中獨語,唱與不言
    從武岡再南,我乘車翻山越嶺,進入城步苗族自治縣。
    這裏山高林密,民風質樸。苗族人家順山而建,吊腳樓之間青煙繚繞,雞犬相聞,寨中路窄如帶,石板層層鋪下。
    我被安排住在苗族老爹阿星的家中,他年近七旬,依舊身板硬朗。晚飯後他帶我去村中看一場苗族女兒節預演,姑娘們穿著銀飾衣裙跳著大圈舞,腳步踩在鼓點上,衣襟上的銀片叮咚作響,如山溪與鹿鳴相撞。
    我問他:“你們每天都唱歌嗎?”
    他說:“累時唱,痛時吹,想人時才跳。”
    我寫下:
    “城步的苗寨,是邵陽深山的低語者。它不爭聲,不求聽懂,卻用舞、歌、銀飾與火,把一個民族的年輪疊在時間的山穀。”
    四、綏寧巫儺:戲麵與魂,藏於廟火之後
    在離開邵陽之前,我特意繞道綏寧。
    此地以儺文化著稱。村中的老廟供奉神像數十尊,殿內香火不絕。正值每年儺戲節,村中搭台演戲,演員戴木麵,手舞大刀、板斧,動作介於舞與戰之間。
    我看得出神,一位老麵具雕刻師悄然坐在我旁邊,遞給我一盞青茶。
    他說:“你以為他們在演,其實是在請。”
    我問:“請誰?”
    他說:“請祖、請神、請自己別忘了祖。”
    我望著火光中戴麵唱誦的人影,忽然懂得:這不是表演,是一種集體記憶的複刻。
    我寫下:
    “綏寧的儺,不是戲劇,而是儀式。它是邵陽文化深山之下的烈火心髒,一跳一唱,皆為魂歸。”
    五、地圖與中南鼓章的合聲收束
    夜裏,我坐在邵陽城邊一座小旅店中,聽窗外細雨敲打木簷,像是這座城市正用它的方式,低聲鼓動著下一段旅程。
    我攤開地圖,從永州到邵陽,是一次從靜水轉為山鼓的節奏升調。它從水麵起勢,於山林聚聲,在苗寨起舞,至儺廟落章。
    我寫下:
    “邵陽,是《地球交響曲》中國篇中的中南鼓章。它不求高調,卻鼓心有聲;不以表白取勝,卻句句撞魂。它以資江為弦、武岡為鼓、苗歌為韻、儺麵為魂,在山水交界處,擂出一段沉著卻震徹的章律。”
    我輕聲說:
    “下一站,是懷化。
    一座群山合口、侗苗對唱、湘黔樞紐處的節奏轉橋。”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