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麗水:山中江南,綠水人家,生態秘境與佘風古韻交織之章

字數:3370   加入書籤

A+A-


    我是吳阿蒙。
    自衢州出發,我沿著甌江向東南蜿蜒而行。
    車行山中,群峰如浪,雲霧翻卷,一道道青脈自天而垂,如天地絲線縫起萬水千山。當我抵達這座被譽為“浙江綠穀”的城市時,一種前所未有的靜與清包圍了我——麗水。
    她是浙南山區的生態典範,是少數民族佘族的重要聚居地,是江南文化邊界與山民文化交匯的緩衝帶。山在,水在,人慢,心靜。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甌江之源、浙南腹地、山水如畫之境鄭重落筆:
    “第180站:麗水。她是山中江南,
    是慢下來之後,人與自然互相理解的一處回聲。”
    一、雲和梯田:人田共生的天梯圖卷
    我第一站來到雲和梯田。
    站在山頂遠望,層層疊疊的梯田猶如天空中鋪開的魚鱗,一道道彎曲如筆,若雲中書寫。晨霧未散,田中農人已戴笠勞作。
    一位種田老人說:“我們不爭日月,我們種的是節氣。”
    我蹲下觸摸那濕潤的田泥,感到一股溫熱的生命律動。
    我寫下:
    “麗水的田,是天梯,是詩行,
    是人與山合作的一種節奏感,一種無法替代的耐心。”
    二、佘鄉古道:藍布白紋中的山地信仰
    第二天,我前往景寧佘族自治縣。
    這是全國唯一一個佘族自治縣。山路蜿蜒,村落點點,佘族婦女身著藍布衣裳、銀飾閃閃,正在曬布染線。古老的“對歌”習俗還在村頭響起。
    我參加了一場佘族婚俗演示,女方家門口貼著圖騰紙符,阿哥阿妹對唱山歌,聲中有情,調中有誓。
    我問一位阿婆:“你覺得佘歌值錢嗎?”
    她笑道:“不值錢,可值心。”
    我寫下:
    “麗水的歌,不為舞台,不為表演,
    她是深山中代代相傳的一種告白,是語言未盡的另一種方式。”
    三、鬆陽老城:沉默的古巷,慢下來的時光
    第三天,我轉往鬆陽縣。
    古城不大,老屋密布,青石板路在腳下喀喀作響。我在一間茶館喝茶,掌櫃是本地土生土長的老人。
    他說:“這城沒人急,我們慢慢做茶,慢慢修屋。”
    我笑:“你們也太慢了。”
    他說:“快的東西,你記不住。”
    我寫下:
    “麗水的城,是舊物之下的心性,
    她不和別的地方比,而是和自己比——今天是否更靜,是否更完整。”
    四、甌江夜泛:燈火不喧,水聲自答
    傍晚,我在麗水市區甌江畔登船。
    夜風拂水,江燈點點,一座座橋梁如虹臥波,偶有漁舟歸來,槳聲悠悠。江邊一位吹簫老者坐在石凳上,麵朝江心。
    我問:“你天天來這裏吹?”
    他說:“不是吹,是聽。江裏有話,等你聽懂了,就不想走了。”
    我寫下:
    “麗水的夜,不是燈海,而是一種水光筆記;
    她寫著城與山的情書,也寫著人心與江水的互慰。”
    五、縉雲仙都:雲霧生靈,道意山形
    最後一天,我來到仙都風景區。
    鼎湖峰拔地而起,孤峰入雲,雲海彌漫,如夢似幻。傳說此地為黃帝煉丹之所,道家遺韻至今未散。
    我站在觀景台,前方白雲繚繞,後山青林如浪。身邊一對母子默然觀看。
    小男孩問:“媽媽,這山為什麽這樣高?”
    她回答:“因為有人願意仰望它。”
    我寫下:
    “麗水的山,不是為了震撼你,
    而是靜靜地守在那裏,讓你願意停下,看清自己。”
    六、地圖落筆·下一站金華
    五天麗水之行,我從梯田之上看見人與自然的和解,從佘鄉的歌聲中聽見文化的自語,從老巷茶語到江水輕吟,再在仙都雲霧中與自己的心境相對。
    這是一座不靠標簽取勝的城市。
    她的綠不是塗出來的,是生出來的;她的慢不是滯後,是有意的;她的美不是點綴,是秉性。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甌江源頭、浙南山心、佘鄉煙雨之間鄭重落筆:
    “第180章,麗水已記。
    她是山中禮讚,是生態詩篇,
    是一座讓你想留下也願意出發的江南之境。”
    下一站,是金華。
    我要北上進入浙江腹地,探尋蘭花書卷與義烏商魂交錯的古今,並聽那從金華山脈緩緩傳來的時代呼吸。
    我收好筆記,深吸一口茶香與水汽交融的空氣,輕聲說:
    “靜極歸動——金華,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