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承德:山水深處的靜與榮
字數:3914 加入書籤
                    我是吳阿蒙。
    離開張家口,列車沿著燕山餘脈一路向東。窗外,群山疊翠,林海漫卷,一種不同於關內的清涼與蒼茫隨之而來。
    承德,這座被群山環抱的城市,自古就是皇權與自然相遇的地方。它既有帝王的氣派,也有僧侶的寂靜;既受過乾隆筆下的“避暑山莊”加持,也經曆了時代洪流的翻湧。
    我來這裏,不為尋找宮廷遺夢,而是想看看,這座“藏在山水中的皇城”,如今是否還保留著那份深處的靜與不動的榮。
    一、避暑山莊:水石之間的帝國餘韻
    走出承德站,我的第一站便是避暑山莊。
    初入山莊,煙波浩渺,鬆林鬱鬱,仿佛步入一場沉靜的夢。
    湖水名“如意”,島嶼形“煙雨”,遠處宮殿巍峨,近前橋閣細膩。導遊輕聲講解,這裏是清代皇帝夏季理政、避暑與狩獵的聖地,也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實踐地。
    我獨自一人繞湖而行,走過澄湖、穿過鬆林,在一處孤亭坐下。陽光透過林隙,打在石桌上,仿佛還殘留著乾隆筆墨的溫度。
    我寫下:
    “承德的宮殿,
    不在高牆金瓦,
    而在山水為卷、林泉為墨。
    她不以喧嘩宣揚尊貴,
    卻用寂靜昭示威儀。”
    二、外八廟:藏傳佛教的北方回響
    離開山莊,我沿著山路向北,去往“外八廟”之一的普陀宗乘之廟。
    這是承德宗教融合的象征,也是漢藏文化交融的地標。廟宇仿布達拉宮而建,紅牆白頂,氣勢莊嚴。
    我攀至高處,腳下白塔林立,風從山穀吹來,帶著香火的味道。
    一位喇嘛從廟門而出,低聲誦經。我輕聲請教,他並未回話,隻是微笑點頭,繼續前行。
    那一刻,我懂了——信仰不在語言裏,而在步伐中。
    我寫下:
    “承德的廟宇,
    不是用來展覽的建築,
    而是千百年腳步踩實的修行之路;
    她不求傳播,
    但在山風中自有回響。”
    三、承德舊城:皇城之外的世俗人間
    午後,我走進承德老城區。
    避暑山莊外,是一條條熱鬧的小街。百姓買菜、孩童嬉鬧,街邊鋪子售賣炒肝、驢打滾、燒餅油條。
    我在一家小飯館坐下,老板娘熱情推薦“宮保驢肉”,她笑著說:“這菜不是皇上吃的,是咱老百姓吃出來的。”
    我問她:“你覺得承德的好在哪兒?”
    她答:“好在不急。”
    我細細品嚐那一碗驢肉,筋韌味濃,仿佛嚼著時間。
    我寫下:
    “承德的城,
    不隻藏皇宮,
    也養煙火氣;
    她既有帝王身影,
    也有百姓脊梁。”
    四、塞罕壩林場:人在荒原上種綠
    第二天,我搭車前往塞罕壩。
    這是距離承德不遠的一片人造林海,被譽為“綠色長城”的奇跡。
    沿途風景從石灰岩變為濕地,從濕地變為鬆林,最終視野盡是林海茫茫。站在觀景台上,山風獵獵,我忽覺自己仿佛一粒塵埃。
    一位護林員與我交談,他二十出頭,卻已在這山中工作五年:“你可能想不到,這裏原來是荒原。”
    我問他:“寂寞嗎?”
    他淡淡一笑:“剛來那年連信號都沒,後來就習慣了。樹長得好,人心也就踏實。”
    我寫下:
    “承德的塞罕壩,
    不是傳說,
    是幾十年種出來的林;
    風吹草低間,
    藏著人對土地最靜默的深情。”
    五、山中夜色:靜中藏榮
    晚上,我回到承德市區,在避暑山莊外的南山長街漫步。
    夜燈不多,卻溫柔。遊客漸稀,偶有幾個背包客倚著湖邊石欄喝茶,遠處塔頂燈光微閃,像是夢中宮殿的一抹餘輝。
    我坐在石階上,看水中倒影隨波蕩漾。
    一位老人從對岸緩緩走來,與我並坐。他說:“年輕人,你看這承德,和北京比不夠氣派,和河北比又不夠熱鬧,可她有山、有水、有根。”
    “那根是什麽?”我問。
    他看向夜空:“是不驚動,是不妥協。”
    我寫下:
    “承德的夜,
    不爭月色,
    隻守山影;
    她藏著舊時的華章,
    也孕著當下的從容。”
    地圖落筆:長城內外皆山水
    清晨,我準備離開承德,前往下一座海邊城市。
    列車啟動時,晨霧尚未褪盡,山莊外的湖水泛起漣漪,像是這城市在目送我。
    我在《地球交響曲》的地圖頁上,鄭重寫下:
    “第262章,承德,記。
    山不言榮,水不爭貴,
    她以一身寂靜,
    溫養千載風骨;
    她不追盛世,
    卻自成靜朝。”
    下一站,是秦皇島。
    我要去看渤海的浪,尋那東出山海、逐波而行的遼闊聲響。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