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腳踏三隻船
字數:3254 加入書籤
直到戌時,封德彝才下值回到自己的府邸。
之所以回來得這麽晚,是因為今天下朝之後,李淵又將他們這些重臣召到禦書房議事,這一議,又是議到了大晚上。
至於他們所議之事,無非就是朝廷是否要再次出兵河東。
三天前,王世充的侄子王弘烈秘密來到了長安,給李淵帶來了王世充的親筆信。
在信中,王世充說自己打算聯合沈法興和杜伏威的義兄輔公祏起兵反隋,希望唐朝這邊可以趁機出兵河東,牽製住河東的隋軍,從而讓秦昇腹背受敵,顧此失彼,最終一敗塗地。
王世充的提議無疑讓李淵很是心動,當即召來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及一眾心腹大臣,商討是否要跟王世充等人聯手,借機奪回河東。
對於出兵河東之事,兩個兒子和一眾大臣分化成意見截然相反的兩派。
一派是以秦王李世民為首的主戰派,認為此時確實是出兵河東的最好機會,一旦錯失良機,待秦昇平定了王世充等人之亂,他們大唐將徹底失去收複河東的可能。
另一派則是以太子李建成為首的主和派,他們認為當初蒲津渡一敗,唐軍死傷慘重,已經是元氣大傷,將士們更是士氣低迷,軍中甚至已經出現零星幾起逃亡事件,若是此時再出兵河東,恐怕也是難堪一戰。
因此,還不如趁著王世充等人跟秦昇打得不可開交之時,好好休養生息,養精蓄銳,坐山觀虎鬥,將來不管他們兩邊誰勝誰負,他們大唐都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兩派因為意見完全相左,爭論得可謂是不可開交,誰也說服不了誰,讓作為天子的李淵一時間也是左右為難,不知道自己該聽哪一派的。
因為他既不想錯過這個奪回河東的大好機會,又覺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才是上策。
萬般糾結之下,他隻能多次在下朝之後將兩個兒子和一眾大臣召到禦書房商討此事,經常一商討就商討上一整天,卻始終無法商討出一個結果來。
李淵也問過封德彝這個內史舍人的意見,可當著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麵,封德彝隻能含糊其辭,說不妨先跟王弘烈虛與委蛇,待王世充、沈法興和輔公祏正式起兵反隋之後,朝廷再視形勢做出決定不遲。
他這個回答看似老成持重,讓人挑不出任何毛病,實則是為了不得罪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中的任何一方。
因為他很清楚,出兵河東之事表麵上看似是朝廷的軍機大事,實則涉及到東宮與秦王府的奪嫡之爭。
秦王李世民之所以堅持支持出兵河東,很有可能隻是為了趁機拿回兵權,一洗蒲津渡兵敗之恥,重塑自己的威望。
而太子李建成未必不知道此時是奪回河東的大好機會,可他又不想秦王李世民借著出兵河東的契機重新奪回兵權,從而威脅到自己的太子之位。
因此,他寧可暫時放棄這個收複河東的良機,也要阻止自己二弟重掌兵權。
而作為朝中為數不多能看穿李淵心思的人,封德彝知道李淵的顧慮在哪裏。
因為河東兵變之事,加上秦昇派來的使者張亮一心想要換回屈突通的家眷,李淵對秦王李世民已經生出了幾分猜忌和提防之心,自然不肯再輕易將兵馬交給這個次子。
可偏偏若是下定決心要出兵河東,朝中除了秦王李世民之外,還真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
這才是李淵猶豫不決的真正原因,又想收複河東,又怕秦王李世民挾大勝之威,再來一次兵變,到那時自己父皇當真隻有退位讓賢的份兒了。
正因為看透了李淵父子三人的真正想法,封德彝才越發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得罪了他們之中的任何一人。
畢竟,在如今東宮和秦王府的奪嫡之爭進入白熱化階段之時,他卻一直以從龍派的麵目示人,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不偏不倚,沒有像其他同僚一樣在兩位殿下之間選邊站隊。
但私底下,他卻一直跟秦王李世民的大舅子長孫無忌來往密切,暗中幫過秦王府不少忙。
因此,就連秦王李世民也相信封德彝是他的人。
但李世民不知道的是,就在半個月前之前,太子中庶子王珪秘密去見了封德彝,傳達了太子李建成的意思。
李建成對封德彝的要求很簡單,他並不需要封德彝背棄秦王投靠他,封德彝完全可以像現在這般暗中支持秦王,隻要將來在某些關鍵時刻站在東宮這邊就好了。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封德彝最終接受了太子李建成遞過來的橄欖枝。
因為他看得出來李淵雖然一直在利用秦王李世民製衡太子李建成,可卻從未真正動過易儲的念頭。
而且因為之前秦昇率軍殺入關中,太子李建成一接到旨意便立即馬不停蹄率軍回援關中,而秦王李世民不僅沒有及時率軍回援,反而趁機發動了兵變,阻止淮南王李神通率軍回援長安。
經過此事,李淵自然覺得身為太子的李建成更注重孝道,對秦王李世民反而多了幾分不滿,心裏的天平已經徹底倒向了李建成這個太子。
更何況,雖說論軍功太子李建成不如秦王李世民,可他卻得到了朝中不少大臣的擁護和支持,太子之位可謂是穩如泰山。
因此,不論怎麽看,太子李建成繼承大統的可能性都比秦王李世民大得多。
這也是封德彝為什麽接受東宮的拉攏,跟太子李建成暗度陳倉的原因。
他希望給自己將來留一條後路。
隻是看如今大唐偏安一隅,隻有關中、巴蜀和河西三地,父子三人卻還在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他心中就不由一陣歎息。
這樣一個朝廷,真的能長久得了嗎?
此時此刻,他心中不免有些後悔。
如果自己當初不是因為貪生怕死,幫宇文化及寫了那封聲討楊廣罪行的檄文,恐怕自己也不必流亡到長安,摻和到李淵父子三人的明爭暗鬥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