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擅自回京的李世民

字數:3749   加入書籤

A+A-


    長安,太極宮。
    一名老宦官匆匆走進禦書房,尖著聲音對皇帝李淵稟報道
    “啟稟陛下,秦王殿下宮外求見!”
    “嗯,宣他覲……誰?秦王?”
    李淵正在批閱奏折,本來隻是隨口應和了一聲,但他突然反應過來,來的不是別人,而是本該待在蜀地募兵練兵的次子李世民,當即有些不敢相信跟宦官確認了來人到底是誰。
    宦官低著頭回道
    “是的,陛下,正是秦王殿下宮外求見。”
    李淵聞言眉頭不由深深一蹙。
    雖說李世民是自己的兒子,但如今既然已經外放為劍南道大行台尚書令,就該遵守朝廷的法度,無詔不得隨意進京,否則很容易引起朝中其他大臣的非議,甚至被人懷疑居心叵測。
    雖說對自己兒子擅自回京的行為有些不悅,但不管怎麽說,李世民都是自己最為倚重的次子,他不可能因為這點小事就處罰自己兒子,於是便壓下心中的不悅,衝宦官微微一頷首道
    “宣秦王覲見吧。”
    “喏!”
    宦官應喏一聲,很快便匆匆退下了。
    約摸半盞茶的功夫之後,秦王李世民便在這名宦官的指引下走進了禦書房,對著李淵躬身行了一禮,恭敬道
    “兒臣參見父皇。”
    “二郎不必多禮!”
    李淵輕輕一抬手,麵上滿是慈愛之色
    “嗬嗬,二郎,你不在巴蜀募兵練兵,怎麽想到進京看望朕來了。”
    雖說自己父皇的話語和語氣聽起來並沒有任何不滿,但李世民還是躬身告罪道
    “兒臣有罪,兒臣不該未經父皇準允便擅自回京,請父皇責罰!”
    聽到次子主動請罪,李淵心中的不滿頓時消散了不少。
    在他看來,不怕自己兒子犯錯,就怕他死不認錯,讓自己這個做父皇的陷入處罰也不是不處罰也不是的尷尬境地。
    想到此處,他當即笑著寬慰李世民道
    “二郎,你這是什麽話,你的為人別人不清楚,難道朕這個做父皇的還不清楚嗎?
    你向來是個知進退的人,絕不會無緣無故就違反朝廷的法度,想來此時回京必然是有什麽急事急著麵見朕吧?”
    說到這裏,不等李世民回話,他又深深看了次子一眼,語氣有些意味深長道
    “隻是朝廷畢竟有朝廷的法度,你作為朕的兒子,大唐的秦王,有時候還是要以身作則的,否則難免引起非議,也讓朕這個父皇為難。”
    李世民知道自己父皇最後一句表麵上是在寬慰自己, 實則是在敲打自己,當即再次告罪道
    “兒臣知罪,兒臣下次絕不會再未經奉詔擅自回京。”
    “你自己心裏有數就行,下不為例就好!”
    見自己次子認錯認得如此誠懇,李淵心中甚是滿意,一時間也不再計較他擅自回京之事,反而問起了他回京的理由
    “說罷,你如此急著回京見朕所為何事?”
    李世民深深吸了一口氣,讓自己的語氣盡可能顯得平靜
    “兒臣本來是聽說秀寧最近鬧著要跟柴紹和離,便想回京好好勸勸她,隻是一回到長安,便聽說父皇派大哥去了洛陽……”
    李淵臉上的笑容瞬間消失了,兩隻眼睛靜靜看著次子李世民,眼神很是深沉,看得李世民心中同樣不由一沉。
    本來如此大事,李淵即使不跟李世民商議,也該派人去巴蜀告知他一聲,好讓自己次子有個心理準備。
    但以李淵對李世民這個次子的了解,知道他必然會反對他們大唐此時與隋朝議和,更不可能接受朝廷將河西之地割讓給隋朝。
    為了避免節外生枝,李淵便沒有派人將自己的決定告知李世民,隻是打算等一切塵埃落定之後,再派人去巴蜀告知他一聲,到那時哪怕他再難以接受也隻能接受既定事實了。
    但他怎麽都沒想到,李世民竟然會在此時突然回京,自己派長子李建成去洛陽求和之事,便很難再瞞得住他了。
    隻不過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兒子同樣沒有完全跟他說實話。
    他是在成都收到三妹李秀寧派人送去的書信不假,但李秀寧在信中說的並非是自己想與駙馬柴紹和離之事,而是他們父皇已經決定解除對四弟李元吉的幽禁之事,並希望他能想辦法阻止父皇,絕不能讓父皇做下如此糊塗之事,引起天下人對他這個大唐天子的質疑和不滿。
    但李世民知道自己父皇一向護短,當初特意叮囑自己務必要留四弟李元吉一命,他便猜到父皇遲早有一天會解除對四弟的幽禁,絕不可能狠下心真的一輩子將他軟禁在小小的齊王府。
    這件事別說自己根本阻止不了,哪怕是他們母後複活了,恐怕也很難改變他們父皇的決定。
    因此,他本隻想回封信給李秀寧,勸她不要再管此事,否則反而會招來父皇對她這個女兒的不滿,覺得她太過苛待自己弟弟,毫無半點親情可言。
    隻是萬萬沒想到,他的回信還沒派人送去長安,秦風的人就飛鴿傳書告訴他,太子李建成已經離開了長安,如今正在前往洛陽的路上。
    雖然秦風的人也不知道太子李建成此去洛陽的目的,但以李世民對自己父皇和兄長的了解,猜到他們極有可能是去洛陽跟隋朝求和去了。
    而在他看來,如今隋強唐弱,唐朝偏安一隅,本該效仿當年的諸葛丞相,不斷出兵征伐隋朝,使得隋朝的邊關不得安寧,無法安心去消化和整合新近征服的淮南、荊襄和江南之地。
    可如今他們父皇卻主動派自己的太子去跟隋朝求和,無疑是在飲鴆止渴,為了一時安寧而不顧將來的生死存亡。
    更何況,如今隋強唐弱,唐朝又是主動求和的一方,若是他們大唐拿不出什麽好處作為籌碼,如何打動得了隋朝。
    而河西之地無疑就是他們大唐唯一能夠拿得出手的籌碼。
    一旦河西之地割讓出去,他們大唐便徹底失去優良戰馬的來源,再也沒辦法組建起一支可以與秦昇麾下那些精銳鐵騎相抗衡的騎兵。
    為了避免自己父皇自掘墳墓,李世民便借著回來勸解三妹李秀寧不要跟駙馬柴紹和離的由頭,未經奉詔擅自回到長安,想要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阻止隋唐兩國議和之事。
    喜歡隋唐李淵悔婚,我去做大隋駙馬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隋唐李淵悔婚,我去做大隋駙馬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