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薪火永燃
字數:2922 加入書籤
一)青銅餘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來時,張雲軒正站在南京城牆上。
他的青銅左臂突然劇烈震顫,鱗片縫隙間滲出細碎的金色光點。王若蘭伸手觸碰那些光粒,指尖竟浮現出無數陌生記憶——
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的第一夜,一個穿長衫的教書人抱著青銅器殘片跳入長江。他最後的念頭化作光點,沉入河床等待了八年。
"這是..."王若蘭的雪魄劍發出清越劍鳴。
"青銅器在歸還記憶。"張雲軒望向紫金山方向,"所有被掠奪的、被毀滅的、被遺忘的,都要回家了。"
二)鍾鼎共鳴
上海外灘海關大鍾突然毫無征兆地自鳴起來,這並不是報時的鍾聲,而是激昂的《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這詭異的一幕讓人們驚愕不已,紛紛駐足觀望。
更令人詫異的是,當人們將目光投向鍾樓外牆時,發現剝落的磚石下竟然露出了密密麻麻的青銅銘文。這些銘文顯然年代久遠,經過歲月的侵蝕,已有些模糊不清,但仔細辨認,仍能看出那是 1937 年淞滬會戰時,守軍將士用刺刀刻下的遺言。
就在這時,張雲軒的龍鱗突然與鍾聲產生了共鳴,他的皮膚上竟浮現出對應的甲骨文:“魂兮歸來”。這四個字仿佛帶著一種神秘的力量,讓人不禁心生敬畏。
與此同時,王若蘭突然劍指黃浦江,高聲喊道:“看水裏!”眾人聞聲望去,隻見渾濁的江水中,數千枚青銅箭頭正逆流而上,如同一群銀色的魚兒在水中穿梭。這些箭頭在水麵上組成了一幅動態的《抗戰將士英魂圖》,栩栩如生,仿佛那些英勇的將士們正在重現當年的戰鬥場景。
然而,最前排的箭頭卻突然調轉方向,齊刷刷地指向了東京方位,仿佛是在向那個曾經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的國家發出警告。
三)活字歸位
北平圖書館廢墟下傳來機關轉動的聲響。
工人們挖開瓦礫,發現日軍熔鑄的銅活字子彈正在自動重組。那些本應成為殺人凶器的金屬,此刻卻拚成《論語》篇章,每個字都在滲出血珠。
更驚人的是,血珠落地後竟長出青銅根須,眨眼間生成一片微型"青銅竹林"。竹節上刻滿名字——全是抗戰期間被日軍殺害的學者。
"這不是複仇。"戴笠想用相機記錄時,鏡頭突然爆裂,"是文明的自我修複。"
張雲軒拾起一根青銅竹,輕輕一抖。竹節展開為書簡,上麵浮現出聞一多遇刺前未完成的《七子之歌》續篇。
四)玉碎新篇
東京皇宮前的廣場上,裕仁天皇宣讀投降詔書時,意外發生了。
詔書絹布突然自燃,火焰中浮現出西周青銅鼎的紋樣。更可怕的是,在場所有參與過南京大屠殺的軍官,佩刀同時鏽蝕崩斷,鐵鏽在地上拚出四個漢字:
"天理昭昭"
與此同時,南京朝天宮遺址。
那塊被日軍當作馬槽的明代九龍碑突然立起,碑文從"萬國來朝"變為"以直報怨"。張雲軒的青銅臂自動按上碑麵,九條龍紋竟順著他的手臂遊動起來。
"它們要去找真正的主人。"王若蘭按住其中一條小龍,它立刻化作玉簪別在她發間,"但首先..."
長江突然掀起百米巨浪,浪尖托著被日軍沉江的中山艦。艦體鏽跡剝落後,露出滿船未啟封的文物箱——箱蓋上的火漆印還是1937年的模樣。
五)薪火相傳
重慶防空洞裏,那個總在默寫《三字經》的盲眼老人突然站起。
他的拐杖敲擊地麵三下,所有避難者懷裏的書本無風自動,翻到同一頁《禮記·禮運》篇。油燈映照下,紙頁上的"天下為公"四字泛起金光,在洞頂投射出完整的《抗戰勝利宣言》手稿影像。
千裏之外的延安窯洞,毛先生正在書寫的毛筆突然脫手。
那支筆自動蘸墨,在牆上寫出比人還高的"人民"二字。硯台裏的朱砂騰空而起,化作無數紅蜻蜓飛向南方——每隻蜻蜓的翅膀上都負著一粒青銅火星。
六)永燃之誓
當第一粒青銅火星落在張雲軒肩頭時,異變驟起。
他的左臂完全玉化,皮膚下可見金色的血脈奔流。王若蘭的雪魄劍則開始生長,劍脊上浮現出《南京條約》到《波茨坦公告》的全部條文。
"準備好了嗎?"她將劍尖指向東海方向,"最後一程。"
張雲軒大笑攬住她的腰,兩人化作青白二色流光衝入雲霄。所過之處,雲層顯現出曆代流失海外的青銅器虛影:
大英博物館的商周鼎簋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唐鏡
盧浮宮藏的戰國編鍾
這些幻象在陽光下逐漸融化,變成一場覆蓋整個東亞的金色細雨。雨滴觸及土地處,皆有嫩芽破土——每株新芽的葉脈都是微縮的甲骨文。
喜歡龍嘯鳳舞請大家收藏:()龍嘯鳳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