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貓和女巫(4)
字數:3758 加入書籤
柳茂和苗長安是在三天後到達這個小莊園的。
艾麗的家人依然在車上沉睡——隻想安靜趕路的柳茂在點了他們的睡穴之後又分別給他們塞了一顆辟穀丹,也不用擔心會被餓著。
路途並不困難,哪怕中間要翻山越嶺、甚至還要經過一條對普通人來說堪稱天塹的峽穀,這些都不算什麽。
導致她們趕路時間延長的原因很簡單,柳茂一邊走一邊收集她感興趣的植物來著。
苗長安也沒閑著,它收集了周邊的地形信息以及分布在這一帶的各大勢力。
整體來說,這裏位於大陸東南部,距離海邊二百多裏,以那條峽穀為界限,北邊的地貌是丘陵加平原,南邊山地居多,但在山嶺之間,也有些零散分布的小小平原。
內奧弭發現的那個小莊園,就位於一個小平原上。
按地圖來看,這裏在名義上,是一個名叫“巴樂頓”伯爵的領地。
但實際上,這位伯爵大人對這裏絲毫掌控力都沒有。
他的城堡在峽穀另外一邊,他的軍隊也根本沒辦法通過峽穀過來。
對於這塊事實意義上的飛地,巴樂頓伯爵並不重視,除了偶爾會冊封幾個騎士領之外,他一般想不起這裏來。
沒辦法,這附近的魔獸數量多啊。
實力弱一點、運氣差一點,壓根兒就沒辦法在這裏立足,就比如這個莊園的前主人。
苗長安覺得這裏很不錯,很適合艾麗一家人生活。
別的不說,這裏曾經開辟出了一百多畝的農田,隻要清理一下就能重新種植。雖然土地有點貧瘠,收獲不會很多,可不用重新開荒,還不用繳納賦稅,那些收獲足夠艾麗一家人吃了。
在這個小平原的邊緣,還有一條河,這河從山裏流出來,一直流入大海,隻要有了船,水路運輸也很方便。
至於人口,苗長安更不擔心了——這個世界中,奴隸交易是允許的,它隨時可以從別的城市裏買回很多奴隸來。
再說了,這個世界中,可不僅僅有人類,還有異族呢。
這個小平原西南方向,三百裏外邊便是奧羅拉大森林,那可是木精靈的領地。
………………
這三天裏,艾麗的日子過得,怎麽說的,比她想象中的,要好一點。
首先,有個能遮風擋雨的屋子,雖然這個屋子很破舊、還在野外,晚上甚至能聽見野獸的嚎叫,但內奧弭大人也在,這就給了她足夠的安全感。
內奧弭大人可是傳說中的、強大的女巫!
其次,沒有挨餓。
內奧弭大人拿出來了不少黑麵包,院子裏有水井,白天的時候,她還可以和其他的幾個姑娘一起,去莊園北麵山坡上的果園裏采摘一些蘋果。
作為珍貴的水果,蘋果可從來沒有出現在艾麗家的餐桌上。
這還是她第一次吃蘋果呢。
就是這些果子個頭有點小、還有點酸。
內奧弭大人說,這果子還要等些天才能成熟,到時候就會變得更甜一些。
可日子雖然能過,艾麗心裏,卻依然充滿了惶恐和不安。
萬一內奧弭大人走了可怎麽辦?
這裏有田有屋,也有水,內奧弭大人還分給了她們糧食、布匹和種子,隻要她們好好勞作,應該不至於餓死。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內奧弭大人會一直留在這裏。
艾麗相信,內奧弭大人一走,她們就會成為那些野獸的食物!
那麽,內奧弭大人會一直留在這裏嗎?
這個問題,不用問,艾麗都知道是不可能的。
那麽強大的女巫大人,怎麽可能因為她們幾個女孩子而停駐?
被當做“女巫”抓起來的女子,一共有八個,年紀最大的已經二十三歲了,最小的才八歲,比艾麗還小。
救下她們的性命,讓她們免於火刑,就已經是大人的仁慈了。
她們怎麽敢奢求更多?
這樣的擔憂,並不止艾麗有。
最年長的亞娜比艾麗看得更透徹。
她殷勤的侍奉著內奧弭,希望她能夠多停留一陣子,或是在離開的時候,能看在她如此殷勤的份上,帶她一起走。
內奧弭並沒有想那麽多,作為一個一級巫師,她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還是要用來冥想修煉的。
她帶著幾個小姑娘過來這裏,就真的隻是暫居——這次營救過程太過於順利,她擔心教廷有更大的陰謀,所以暫時不打算返回女巫的聚居地。
內奧弭隻是想在這裏停留一兩個月,確認沒有後續危險之後,她就會帶著這幾個小姑娘去比恩小鎮,並將她們安置在那裏。
畢竟,她辛辛苦苦救了人,總不能最後把人扔在荒野裏當野獸的食物吧?
至於那些拿給艾麗的種子,大部分也都是生長時間比較短的應季蔬菜。
這些小姑娘們都挺惶恐的,種些菜不僅能讓她們多點食物吃,也讓她們有點事情做,省得她們胡思亂想。
………………
第一個發現那輛馬車的,自然是內奧弭。
她本來就十分戒備,擔心後麵有人追殺過來。
看到這輛不應該出現在這裏的馬車,當然第一時間做好了迎敵的準備。
可隨著馬車越走越近,她就越不確定起來:這看著,也不像是敵人啊……
駕車的小姑娘看著像是個普通人,可哪個普通人敢這麽悠閑自在的走在荒野裏啊?
車頂上的小貓應該是魔獸月靈貓的幼崽,可看體型未免有點太小了。
還有車裏那四個一直在昏睡未醒的人……如果沒看錯的話,那好像是艾麗的家人?
艾麗被抓的時候,內奧弭已經來到男爵領地了,她見到艾麗的父母對著來抓人的士兵哀求,雖然隻是一掃而過,她也記下了那一家人的容貌。
畢竟巫師的精神力要比常人強悍的多。
柳茂和苗長安早就發現了在莊園處戒備的內奧弭,柳茂雙手攤開,示意自己並無敵意:“我並不是你的敵人,女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