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古鎮老中醫1)

字數:3574   加入書籤

A+A-


    不覺間,初秋的腳步已悄然踏入這座縣城,宛如一位溫婉的畫師,手持細膩的筆觸,輕輕為大地暈染上別樣的色彩。
    經過一夜溫柔的洗禮,清晨的運河宛如一條沉睡初醒的巨龍,在晨曦的輕撫下,緩緩舒展著身軀。運河兩岸,曾經鬱鬱蔥蔥的樹木,此刻像是被大自然巧妙地點染了一番。那些葉片,或深或淺地泛起了黃意,仿佛是歲月在它們身上留下的獨特印記。
    沿著運河邊的小路漫步,稀疏的黃葉或靜臥於地麵,或在空中悠悠飄落,宛如一隻隻輕盈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而後優雅地棲息在大地的懷抱。它們給原本平坦的小路鋪上了一層天然的地毯,走在上麵,腳下傳來輕微的“沙沙”聲,仿佛是秋天在耳邊低語。
    河邊的垂柳,依舊依依,隻是那絲絲縷縷的綠色中,夾雜了不少金黃。細長的柳枝隨風搖曳,像是在與運河輕聲訴說著秋的到來。偶爾,幾縷調皮的陽光穿透枝葉的縫隙,灑下斑駁的光影,在地麵上繪就一幅夢幻般的畫卷。
    運河的水,在秋日的映照下,愈發顯得清澈而平靜。水麵宛如一麵巨大的鏡子,倒映著兩岸的景色——泛黃的樹木、古樸的亭台以及那悠悠飄蕩的白雲。微風拂過,水麵波光粼粼,倒映的畫麵隨之泛起層層漣漪,仿佛一幅流動的水墨畫。
    遠處,橫跨運河的古橋上,行人來來往往。他們或是趁著清晨的涼爽出來散步,或是匆忙趕著去上班,那穿梭的身影為這寧靜的秋景增添了幾分生活的氣息。橋的欄杆上,爬滿了一些不知名的藤蔓植物,此時也染上了秋的色彩,紅的、黃的葉片相互交織,宛如給古老的石橋係上了一條五彩斑斕的腰帶。
    在運河的另一邊,是一片開闊的草地。夏日裏那濃鬱的翠綠已漸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黃綠相間的色調,像是大自然打翻了調色盤,隨意卻又和諧地將色彩揮灑於此。草叢中,幾株野花依舊倔強地綻放著,它們用最後的絢爛,為這初秋的運河增添了一抹別樣的生機。
    初秋的運河兩岸,既有秋意漸濃的寧靜與深沉,又不失生活的煙火氣息,宛如一首悠揚的詩篇,訴說著這座縣城獨特的韻味。
    用早餐的楊瀾生,手提著已經有點發白的皮包,悠然漫步在運河之畔的蜿蜒小路上。初秋的氣息,宛如一首悠揚的樂章,在他身旁緩緩流淌。微風輕拂,帶來絲絲涼意,那風中裹挾著運河水的清新與岸邊草木的芬芳,交織出一種獨特的味道,讓人心曠神怡。目光所及,運河宛如一條靈動的絲帶,在大地之上蜿蜒伸展。
    與此同時,楊瀾生的思緒並未完全沉浸在美景之中,他的腦海裏還思索著即將去拜訪的一位老中醫。今天,是他上班半個月以來首次迎來調休,這個機會對他而言十分珍貴。早在昨天,他就誠懇地向醫院的中醫專家王廷先請教,並獲知了那位老中醫的聯係方式,隨後趕忙預約,敲定了今日前去學習交流的事宜。
    從楊瀾生的住處到縣城古鎮運河邊老中醫的門診,倘若選擇步行,大約需要一個小時的時間。他並不想搭乘公交或是打車,而是甘願享受這徒步的過程,讓身心在這秋日的氛圍中盡情舒展。於是,他早早地邁出家門,踏上了這段充滿期待的求知之旅。
    這位備受楊瀾生期待的老中醫名為曹清雲,其家族的中醫傳承源遠流長,自清初起,便世代行醫,在中醫領域可謂底蘊深厚。曹清雲曆代之人,都尤其擅長中醫婦科,多年來,憑借著精湛的醫術,為一方百姓的健康與安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當地百姓心中,享有極高的聲譽。
    隨著楊瀾生漸漸走近古鎮,一種古樸而醇厚的氣息撲麵而來。古鎮的入口,矗立著一座曆經歲月洗禮的牌坊,上麵的字跡雖已有些斑駁,但仍能讓人感受到往昔的輝煌與莊重。踏入古鎮,腳下是一塊塊被歲月打磨得光滑的青石板路,每一塊石板都仿佛承載著無數的故事。街邊的建築,多為明清風格,白牆黑瓦,飛簷翹角,散發著獨特的曆史韻味。
    店鋪一家挨著一家,木質的門板上,掛著各式各樣的招牌。有賣傳統手工藝品的,精美的刺繡、古樸的木雕,無不展現著匠人們的精湛技藝;有經營特色小吃的,熱氣騰騰的蒸籠裏,散發著誘人的香氣,讓人垂涎欲滴;還有幾家中藥鋪,彌漫著濃鬱的藥香,那獨特的氣味,仿佛在訴說著中醫藥的神秘與傳承。
    街道上,行人來來往往,有白發蒼蒼的老者,拄著拐杖,慢悠悠地走著,眼神中透著對古鎮深深的眷戀;有活潑可愛的孩子,嬉笑打鬧著穿梭在人群之中,清脆的笑聲回蕩在古街的每一個角落;還有一些遊客,背著相機,好奇地打量著周圍的一切,用鏡頭記錄下古鎮的每一處美好。
    楊瀾生懷揣著滿心期待,沿著古鎮那曲折而充滿韻味的街巷穩步前行。沿途的每一塊磚石、每一片瓦礫,都仿佛在向他訴說著歲月的故事,讓他愈發感受到這座古鎮所蘊含的深厚曆史底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終於,他來到了老中醫的家門前。眼前呈現出一座典型明清風格的民宅,古樸而莊重,宛如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靜靜佇立在時光的長河中,默默見證著歲月的流轉。
    宅子那寬大的門頭上方,高懸著一塊匾額。匾額上,“橘井泉香”四個魏碑大字蒼勁有力,筆鋒間仿佛凝聚著歲月的沉澱與中醫文化的精髓。細細端詳,落款處寫著“強克捷 嘉慶十六年春”。這寥寥數字,瞬間將人帶入了那個遙遠的時代,讓人不禁遐想當年題寫此匾時的場景,以及這座宅子在漫長歲月裏所承載的無數故事與傳奇。楊瀾生站在門前,凝視著這塊匾額,心中對即將開啟的拜訪之旅,又增添了幾分敬畏與期待。
    強克捷,字月三,號樸齋,世居陝西韓城趙莊。其生平事跡如下:
    早期經曆:六歲時就通曉詩書大義,稍大一些後,讀史遇到忠孝之事,一定會穿戴好衣冠嚴肅地參拜,眾人都對此感到驚異。乾隆六十年中舉,嘉慶十三年考中進士,以知縣的身份被委派到河南。
    任職平原:因遭遇繼母喪事而服喪,服喪期滿後補任平原知縣。平原與直隸、山東接壤,容易滋生壞人。強克捷到任後,一心以除莠安良為施政理念,當地風俗逐漸得以改變。
    平定叛亂:嘉慶十八年,黃村逆首林清倡行邪教,在京畿以南地區煽惑民眾,約定在九月十五日發動叛亂,並約定李文成、牛亮臣等作為外援。強克捷察知此事後,將李文成、牛亮臣及其他為首者全部逮捕入獄,刑訊得實後準備徹底追查此事。逆黨馮克善等得知陰謀泄露,於九月六日夜越城毀關而入,劫救囚犯。強克捷聞變後,升堂曉諭大義,眾人相顧不敢妄動,但賊寇已大量湧至。強克捷知道事情無法挽回,便率丁役毛天容、祁升等轉戰,黎明時到達南關,身中數十處創傷後遇害,年僅五十三歲。
    身後撫恤:強克捷死後,嘉慶皇帝下詔稱他首破逆謀,功在社稷,全家遭遇毒害尤其令人憐憫,加恩照知府例賜恤,入祀京師昭忠祠,賜諡“忠烈”。長子強逢泰,賜予騎都尉世職,世襲罔替;次子強望泰,賜予舉人身份。韓城縣、平原縣都為他建立了專祠,跟隨他遇難的三十五人都附祀其中。
    其為曹家題寫匾額是因為在嘉慶十六年春天,平原及周邊的縣域內出現了一次大麵積的傷寒流行,許多人咳喘無力,曹家在縣衙的協助下,進行有效的組織,廣泛使藥後,救治了數十萬的百姓,當然,曹家也因此完善了流行傷寒症的治療思想與方法,後出版《平原傷寒記事》一書,衛輝府知府李錫光作序,為中醫流行病學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喜歡大衍神醫請大家收藏:()大衍神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