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戰爭準備(三)
字數:2997 加入書籤
的確,糧道一旦出問題,西軍必敗無疑。曆史上,北宋幾次出兵伐夏,均因補給線太長,導致糧道頻頻被夏軍偷襲得手,最後導致前線缺糧崩潰。
前車之鑒不遠,劉錡不得不慎重考慮。
“既如此,二位有何對策?”劉錡問道。
李椿年想了想:“以我軍軍力,不說以一當十,以一敵三並不為過。夏國集全國之力,能集結出野戰的兵馬,加起來不過二十萬左右,其中鐵鷂子約摸三五千,最多不過萬,十萬擒生軍是其野戰主力,步跋子大約三五萬,侍衛軍和質子軍加起來三四萬,一般不會輕易離開夏國國都,再加上各地軍監司的衛戍軍,雖號稱有三、五十萬,卻不可能都集調在一處作戰。因此,不妨考慮縮減兵力規模,便可有效減輕後勤壓力。”
這個劉錡但也不是沒考慮過,可他不能輕敵,眼下滅夏是一個契機,錯過了這個窗口,以後可能更難。
萬一因兵力不夠,最後一次性滅不掉,起碼三五年內,是不要打這個主意了。
為什麽劉錡急於出兵滅夏呢?曆史上,嶽飛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頻頻北伐,金軍主力都被吸引在江淮一線。而且陝西這邊,金軍新敗,一時無力幹涉西軍的軍事行動。
這個機會絕對不能錯過,劉錡下定了決心,一定要以雷霆萬鈞之勢,一次性搞定。
常同忽然說道:“下官倒有一策……”
劉錡連忙道:“子正速速說來。”
常同斟酌道:“目前,各地的水泥產量極大,主要用於境內各州縣的城牆和道路建設,民用占比也不斷上升。我在想,如果……我是說如果啊,如果,我們對夏國采取蠶食方案,一邊派軍攻打,一邊往夏國鋪水泥路,打打停停,軍隊在前開路,民夫在後修路,打下一個城,就等著把路修過去,再打下一個城。雖然戰爭進度慢一點,但是不僅籌糧壓力大大減輕,運輸效率和安全也會提高很多。”
常同說到這裏,看了劉錡一眼,劉錡示意他繼續。
沉吟了一下,常同接著說道:“我們還可以在道路附近,沿途建造儲糧堡寨,派兵駐守。多派斥候,夏軍襲擾時,守寨不出,夏軍不來,則快速把糧食運至下一個儲糧點。如此,損耗率會大大下降,把這些原本的損耗用於民夫的口糧,不僅節省糧食,也為將來統治夏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有了水泥路,運輸方便,調兵容易。”
李椿年徐徐點頭,道:”子正此策頗有見地,雖然眼前損失了戰爭進度,卻在戰後的統治管理上補了回來。同時,大大緩解了後勤保障的緊迫壓力,糧草也可從容征調籌集轉運。”
劉錡不由得在心裏讚歎古人的智慧,這不就是後世大名鼎鼎的“囚籠戰術”嗎?道路加碉堡,封鎖加蠶食。
“有個問題!”劉錡說道。“既然打算滅國,就不能讓他們最後有足夠的時間逃跑,如何才能做到一網打盡呢?”
“大帥思慮周全,的確如此。夏國立國比我大宋還早,根深蒂固,即便打贏了戰爭,隻要其皇室還在,今後就少不了折騰。”李椿年道。
“我倒認為大帥過慮了。所謂社稷以民為本,皇室一旦丟了土地和百姓,便是浮萍之末,無根之木,翻不起啥大浪來。何況,我軍一路慢慢推進,夏皇在決戰未分出輸贏之前是絕對不會輕易放棄的。屆時,一切準備停當,我們再發起突然打擊,搶占各處要隘關口,就猶如甕中捉鱉,手到擒來了。”常同不以為意地說道。
劉錡讓癿秋去把李孝忠召來,四人統一了意見後,便由李孝忠帶隊,參謀部負責,其他部門協助,製訂具體作戰方案。
涇州帥帳內的鬆明子在銅盆裏劈啪作響,火星濺落青石板,騰起細縷青煙,與牛油燈的濁光交織,將羊皮地圖上的銀州、夏州所在浸成一片斑駁的暗黃。
劉錡指尖叩了叩無定河穀的線條,精鋼甲胄隨著動作發出清越的輕響:“諸位,沙盤推演已經好幾天了,今日需要做出決定了!中路作為主攻方向,這一點是沒問題了,我隻提一點,一旦我大軍主力壓境,黨項人如效仿舊例斷我糧道,當如何破局?晉卿,你先說說。”
帳中氣息微凝。
邵興自從富平戰敗,被劉錡好一頓訓斥,大家都以為他這個戰區司令是坐不久了,後來他也的確被免了職。
不過,劉錡同時也取消了所有戰區,把原來三個戰區野戰部隊的番號統一改成了第一軍到第九軍,直接受西軍帥府指揮,所有的戰區司令都被暫時免除了職務,調到參謀部任職。
邵興抬頭,語氣遲疑地說道:“末將以為,子正常同)的蠶食之策雖穩,卻恐貽誤戰機。昔年大宋數次出兵橫山,多因糧道遲滯功敗垂成,我等若邊修路邊推進,萬一黨項人集重兵突襲……”
“突襲何處?”常同撫著青金石帶銙一笑,目光清亮,“邵將軍可知水泥路修築之法?預製水泥塊每塊三十斤,民夫隊日進三裏,每五裏設護糧堡,堡內駐軍百人,配擲彈筒兩具。黨項人若來攻,堡寨可守半日,烽火傳百裏,中路騎兵半日便能來援。”
“然民夫征調不易。”李椿年指尖摩挲著片刻不離隨身攜帶的算籌,竹籌輕輕相撞發出細碎聲響,“關中青壯已征十萬,再調恐誤農時。且水泥工坊盡轉軍用,每日需炭萬斤,隴右林場已報砍伐過甚——”
“故需分段屯田。”劉錡接過話頭,目光掠過地圖上延安府至保安軍的糧道。
“路政司可征調部分老弱民夫,每修十裏路,便劃周邊荒地為屯田區,遣老弱耕種,既省運輸之勞,又固後方之本。至於用炭……”他看向胡安,“蜂窩煤,效果如何?”
胡安微笑回道:“已試,同體積下燃燒時長為散炭兩倍,唯需模具壓製……”
“模具由裝備部負責加急趕製!”劉錡指尖重叩案幾,“圖紙下發各工坊,十日內備妥,確保充足,誤期者,軍法論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