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證券周報的媒體葬禮

字數:4734   加入書籤

A+A-


    印刷機最後一次運轉的轟鳴聲在空曠的廠房裏回蕩,像垂死巨獸最後的喘息。雷宜雨站在成堆的廢舊報紙前,指尖沾滿了混合著油墨與灰塵的汙漬。這些曾經被爭相搶購的《長江證券周報》合訂本,如今像被時代拋棄的孤兒,靜靜地躺在倉庫角落,散發著黴變的紙漿氣味。
    老吳用扳手敲打著那台服役七年的海德堡印刷機,震落的鐵鏽在陽光下像金色的塵埃。“漢櫃交易廳都換上電子屏了,誰還看這破紙片?“他啐了口唾沫,扳手在油墨槽裏攪動,帶出最後幾滴藍黑色的液體。
    雨水從漏水的鐵皮屋頂滴落,在紙堆上洇出深色的痕跡。雷宜雨彎腰拾起一張被浸濕的報紙,1994年3月27日那期的頭版已經模糊不清,但國債期貨行情的數字依然倔強地顯現。油墨在潮濕中暈染開來,形成詭異的藍色紋路,像一條條蜿蜒的血管。
    蘇晚晴踩著積水走進廠房,黑色高跟鞋上沾著新鮮的泥點。她手裏捏著一遝讀者來信,最上麵那封貼著武大證券研究所的公章。“王教授說美國有個叫"雅虎"的網站,建議我們......“
    “先把這些處理掉。“雷宜雨打斷她,指了指牆角堆積如山的過期報紙。雨水滴落在紙堆上,發出輕微的“噗噗“聲,像無數細小的歎息。
    老吳的扳手在掌心轉了個圈。“當廢紙賣?一斤三分錢,還不夠付搬運工的工錢。“
    雷宜雨沒有回答,走到斑駁的窗前。透過模糊的玻璃,能看到證券大廈樓頂新安裝的衛星天線,在雨幕中伸展著金屬的觸須。遠處長江上的貨輪拉響汽笛,聲音穿過雨霧傳來,像是被什麽東西捂住了嘴。
    蘇晚晴蹲在濕掉的報紙堆前,鋼筆在浸濕的新聞紙上輕輕劃過。藍色的墨水與報紙上暈開的油墨混合,漸漸顯出一串數字——正是上周國債現券的收盤價。
    “有意思。“雷宜雨在她身邊蹲下,手指撫過那串浮現的數字。潮濕的紙張在他指尖下微微發燙,仿佛有某種奇妙的化學反應正在發生。
    老吳湊過來,扳手差點戳到蘇晚晴的肩膀。“咋回事?這紙成精了?“
    “92年那批新聞紙,“蘇晚晴推了推眼鏡,“記得嗎?當時造紙廠缺原料,老周從武鋼弄來的廢料......“
    雷宜雨突然站起身,沾滿油墨的手在褲子上擦了擦。“把倉庫裏所有過期報紙都搬出來。“
    雨越下越大。三小時後,印刷廠的裁切車間變成了臨時實驗室。老吳拆了台舊印刷機的油墨槽,改造成簡易水浴箱;蘇晚晴則把不同年份的報紙裁成小片,浸泡在各種液體中測試反應。
    “92年8月的有反應!“蘇晚晴突然喊道。她舉起一片泛黃的報紙,上麵被檸檬汁塗過的位置正慢慢顯現出模糊的k線圖。
    雷宜雨接過紙片,對著燈光仔細查看。那些看似隨機的黃褐色斑點,在特定角度下組成了清晰的數字序列。他嘴角微微上揚:“去找老周,問他當年廢料的批號。“
    老吳冒雨衝出去時,撞翻了門邊的油墨桶。黑色粘稠液體潑灑在地上,像一條蜿蜒的小河,流向那堆即將被銷毀的證券記憶。
    第二天清晨,雨停了。武鋼廢料場的鐵門前,老周從警衛室探出頭,老花鏡上沾著煤灰。“92年8月?那會兒三號高爐檢修,廢料裏摻了釩鈦礦渣......“老人突然壓低聲音,“鄭主任上個月也來查過這批料。“
    雷宜雨的目光掃過廢料堆,那些藍灰色的礦渣在晨光中閃著微妙的光澤。遠處,幾個工人正把新到的廢料鏟進粉碎機,金屬碰撞的聲音刺破霧氣。
    回程的吉普車上,雷宜雨一直摩挲著口袋裏那塊從廢料場順走的礦渣。粗糙的表麵刮擦著指尖,有種奇異的灼熱感,仿佛那些沉睡多年的金屬元素正在蘇醒。
    印刷廠裏,蘇晚晴已經做出了初步實驗結果。她興奮地指著牆上一排浸泡過的報紙樣本:“不同比例的礦渣紙漿,顯影效果完全不同!92年8月那批最明顯,93年以後的幾乎沒反應。“
    老吳正用乙炔焰改造一台老式膠印機,火花四濺中喊道:“咱們可以重新生產那種紙!“
    “不。“雷宜雨從口袋裏掏出礦渣,丟進蘇晚晴的燒杯裏,“我們改良配方。“
    藍色的火焰在酒精燈上跳躍,燒杯裏的液體逐漸變成渾濁的藍綠色。雷宜雨盯著那些翻滾的氣泡,突然想起三年前長江防汛牆澆築時的場景——混凝土攪拌機裏翻湧的漿體,也是這種顏色。
    民生路的老茶館二樓,雷宜雨把一份嶄新的《長江汛情通報》推到林伯麵前。老人疑惑地翻開內頁,發現除了常規的水位數據外,其餘版麵幾乎一片空白。
    雷宜雨拿起茶壺,緩緩傾斜。熱水灑在報紙邊緣,紙張上漸漸浮現出清晰的數字和圖表——武商股票的實時行情,漢櫃交易的資金流向,甚至還有幾條用特殊符號標記的內幕消息。
    林伯的老花鏡滑到鼻尖上。“這...這怎麽做到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武鋼的礦渣遇到熱水會顯影。“雷宜雨輕聲說,“天氣預報永遠有人需要。“
    老人顫抖的手指撫過那些逐漸清晰的數字,突然意識到什麽:“但墨跡會消失?“
    “二十分鍾後複原。“雷宜雨端起茶杯,“足夠記下重要信息了。“
    茶館木樓梯突然傳來急促的腳步聲。老吳衝進來,工作服上沾滿油墨和紙屑:“鄭明的人去了印刷廠!“
    他們趕到印刷廠時,大門已經被封條交叉貼住。鄭明站在院子裏,手裏拿著一遝浸過水的《長江證券周報》,正對著陽光查看那些正在消失的數字。
    “雷總好手段。“他頭也不抬地說,“用防汛通報傳遞證券信息,算不算違規經營?“
    雷宜雨的目光掃過廠房窗戶,看到幾個穿製服的人正在翻檢那台改造過的膠印機。老吳的扳手還躺在機器旁邊,在陽光下閃著危險的光。
    “我們隻是測試新聞紙的耐水性。“蘇晚晴上前一步,公文包擋在胸前,“長江汛期將至......“
    鄭明突然笑了,從公文包裏抽出一份文件:“巧了,造紙廠的原料記錄顯示,92年8月那批新聞紙用的是武鋼三號高爐的廢料。“他走近一步,聲音壓得很低,“而三號高爐92年8月的檢修記錄,恰好與327國債現券的運輸日期重合。“
    印刷廠裏突然傳來一聲巨響,接著是玻璃破碎的聲音。老吳趁亂溜了進去,很快又滿臉是灰地跑出來:“他們拆了油墨槽!“
    雷宜雨的表情沒有絲毫變化。他看向鄭明手中的報紙,那些數字已經徹底消失了,紙張重新變得潔白如新。
    “鄭主任,“他輕聲說,“你確定那些數字真的存在過嗎?“
    等他們離開後,老吳才從工作服內袋摸出一小瓶藍色粉末:“幸虧我藏了最後一點改良配方。“
    蘇晚晴長舒一口氣,從發髻裏取出一張對折的紙條:“顯影劑的正確配比在這裏。“
    雷宜雨望向被翻得亂七八糟的廠房。陽光透過破碎的窗戶照進來,在滿地廢紙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那些曾經承載著金融信息的紙張,現在靜靜地躺在塵埃裏,等待著被掃進曆史的垃圾堆。
    “換個地方重新開始。“他說。
    一周後,漢口江灘新開了一家“長江氣象服務社“。門麵很小,櫃台裏隻賣兩種商品:《長江流域24小時天氣簡報》和《防汛知識手冊》。偶爾有熟客來,會指名要“特製版“,店員就會從櫃台下拿出用藍紙包裝的“防汛特刊“。
    鄭明來過三次,每次都會買走所有“特製版“,但回去用水浸泡後,得到的永遠隻是普通的天氣預報。他不知道的是,真正的信息傳遞靠的是報紙邊緣那圈不起眼的藍線——當氣溫超過28度時,武鋼特製油墨會與空氣中的水分反應,在特定位置顯出數字密碼。
    立夏那天,武漢突然升溫。雷宜雨站在氣象服務社的二樓窗口,看著對麵證券營業部裏,幾個紅馬甲正對著陽光調整《長江汛情通報》的角度。報紙邊緣的藍線在高溫下微微卷曲,像一條蘇醒的蛇,緩緩吐出信子。
    老吳在樓下改裝老式電風扇,給軸承加注特製的潤滑劑——裏麵摻了釩鈦礦渣粉末,會在運轉時產生32.7赫茲的振動頻率。這種振動傳到二樓辦公室的地板,正好可以激活藏在牆體內的接收裝置。
    “香港那邊回信了。“蘇晚晴走進來,手裏拿著一封沒有郵戳的信。信封上的郵票是倒著貼的,這是林伯約定的暗號。“林伯說《南華早報》對我們的"熱敏印刷技術"很感興趣。“
    雷宜雨接過信,沒有立即拆開。窗外傳來輪船的汽笛聲,長江水麵上泛著細碎的陽光。他知道,當這些光芒照射在特定角度的報紙上時,那些看似普通的天氣圖表會投射出清晰的證券代碼。
    就像這個正在劇烈轉型的時代,表象之下永遠湧動著不為人知的暗流。而他要做的,就是在這新舊交替的夾縫中,為即將到來的數字洪流築起一道屬於自己的防汛牆。
    喜歡九零倒爺請大家收藏:()九零倒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