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網民經濟的暴雨遺產

字數:2540   加入書籤

A+A-


    長江流域暴雨如注。武漢的天空被厚重的烏雲壓得極低,雨水像斷了線的珠子,砸在長江速運總部的玻璃幕牆上,發出密集的敲擊聲。雷宜雨站在落地窗前,指尖輕輕敲擊著平板電腦上的氣象數據圖,眉頭微蹙。這場暴雨比他記憶中的2035年河南洪災來得更早,也更猛烈。
    “雷總,漢口、武昌多個區域已經出現內澇,交通癱瘓,物流配送幾乎停滯。”助理快步走進辦公室,聲音裏帶著一絲緊張。
    雷宜雨沒有立即回應,而是調出了長江速運的實時配送數據。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紅點代表著因暴雨而停滯的訂單,但其中卻有幾條綠色的線路格外醒目——那是部分騎手仍在堅持配送的軌跡。他放大其中一條路線,發現騎手並非按照係統規劃的路徑行駛,而是繞行至一處居民區,那裏有人在貼吧發帖求助:“家中老人急需降壓藥,附近藥店已斷貨。”
    “有意思。”雷宜雨嘴角微微上揚。他迅速切換至微博,搜索“武漢暴雨求助”,瞬間彈出數千條信息——有人被困在積水的車裏,有人家中斷糧,還有社區自發組織的誌願者在協調救援物資。這些信息雜亂無章,卻透著一股原始的生命力。
    “通知技術部,立刻開放‘長江貨棧’b2b平台的api接口,接入微博和貼吧的求助信息。”雷宜雨的聲音沉穩而果斷,“另外,啟動應急預案,所有騎手裝備防水無人機,優先保障藥品和食品配送。”
    助理愣了一下:“無人機?可我們的無人機主要用於倉庫盤點,配送係統還沒完全適配……”
    “那就現在適配。”雷宜雨打斷他,“三小時內,我要看到第一批物資通過無人機送到被困居民手裏。”
    暴雨持續了三天,武漢城區積水最深超過兩米。
    但在這三天裏,一場由網民自發組織、雷宜雨暗中推動的“新經濟實驗”悄然展開。貼吧裏,有人上傳了自製救生筏的設計圖,被轉發數萬次;微博上,誌願者用實時更新的電子表格協調救援物資;而長江速運的騎手們,則成了連接線上與線下的關鍵節點。
    雷宜雨站在指揮中心的大屏前,看著數據流如潮水般湧動。他的團隊開發的智能調度係統,正將網民發布的求助信息自動匹配至最近的騎手,甚至優化出最短的空中航線。一名騎手在積水的街道上停下電動車,從背包裏取出折疊式無人機,將一包藥品係在機腹,隨後操控它飛向一棟被洪水圍困的老舊小區。
    “雷總,周氏集團的人在社交媒體上帶節奏,說我們借災難炒作,發國難財。”公關總監快步走來,臉色凝重。
    雷宜雨輕笑一聲,調出一組數據:“把我們的物資溯源係統公開——每一筆捐贈的藥品、食品、甚至每一瓶礦泉水,從采購到配送的全流程,都在區塊鏈上可查。”
    屏幕上,一條條透明的物流鏈如蛛網般展開,每一環節都標注著時間、地點和經手人。這條鏈上甚至包括了網民自發捐贈的物資——有人捐了一箱泡麵,係統便自動生成一個數字憑證,記錄它的流轉過程。
    “發出去。”雷宜雨淡淡道,“讓所有人看看,什麽叫‘網民經濟’。”
    暴雨過後,武漢街頭堆滿淤泥和垃圾,但雷宜雨的辦公室裏卻擺著一份嶄新的報告。
    “過去72小時,長江速運完成了平時半個月的配送量,其中37的訂單來自網民自發組織的求助信息。”首席數據分析師推了推眼鏡,“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移動支付係統‘長江付’在災區使用量暴漲——很多人原本隻用現金,但現在他們發現,手機掃碼比找零方便多了。”
    雷宜雨點點頭。他早就預見到這一點——災難會打破舊有的習慣,催生新的需求。三天前,他還讓團隊緊急聯係了諾基亞,推出一款適配老式按鍵機的掃碼支付外設。這些設備被免費發放給社區小店,每完成一筆交易,店主和消費者都能獲得“長江積分”,未來可以兌換商品或服務。
    “還有這個。”分析師切換屏幕,展示出一張曲線圖,“國際再保險公司‘環球保障’的股價在暴雨期間暴跌12,因為我們的數據顯示,網民自救大幅降低了官方救援成本,他們的賠付預期被市場看空。”
    雷宜雨微微一笑。他早在暴雨第二天就通過離岸賬戶做空了這家公司——數據不會說謊,而網民的力量,正在改寫傳統的經濟規則。
    夜幕降臨,雷宜雨獨自站在長江邊,望著逐漸退去的洪水。
    他的手機震動了一下,是一條加密消息:“境外ip異常調用網民救災數據,疑似情報機構行為。”
    雷宜雨眯起眼睛。這場暴雨留下的遺產,遠不止經濟層麵的變革——有人盯上了這片土壤裏長出的新事物。
    他收起手機,轉身走向停在路邊的轎車。車燈劃破夜色,照亮了路邊一塊尚未清理的防汛沙袋,上麵用油漆歪歪扭扭地寫著一行字:“謝謝騎手兄弟。”
    雷宜雨知道,屬於網民經濟的時代,才剛剛開始。
    喜歡九零倒爺請大家收藏:()九零倒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