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3章 鋼渣冷卻塔的藝術陰謀
字數:4722 加入書籤
窗外江城的雨剛歇,空氣裏還帶著一股潮濕的鐵鏽味兒,辦公室裏,雷宜雨正聽著徐漢卿匯報昨晚那場出租車計價器加密對決的細節。老吳悶聲不吭地擦著扳手上的油汙,仿佛那小小的工具上凝聚了此刻壓在他們心頭的鋼貿暗流。
“雷總,”徐漢卿放下平板,眉頭皺得能夾死蚊子,“幽靈賬戶和攻擊信號殘留的對比基本出來了,指向性很強,但手法很老道,抹得很幹淨,還在追…”
雷宜雨還沒來得及開口,桌上的手機就嗡嗡震了起來。是蘇采薇。
“宜雨,有個‘奇怪’的邀約,我覺得…你可能有興趣。”蘇采薇的聲音帶著一種混合著興奮與謹慎的奇異波動,“威尼斯雙年展,亞太區策展人卡洛琳女士,通過青年發展基金會搭的線,看了我們在峴港、胡誌明那幾場‘動靜’的報道,尤其是安保隊和‘長江智付寶’終端的照片…”
“威尼斯雙年展?”雷宜雨挑了挑眉。這名字離他眼下正盤根錯節的鋼貿押金池危機、國際糧商餘波以及神出鬼沒的黑客攻擊,似乎隔著十萬八千裏。
“對。卡洛琳女士對我們改造爛尾樓用的那種‘特殊混凝土’,就是用武鋼廢棄礦渣做成的那種,表現出極大興趣。她覺得其中蘊含的工業廢棄物再利用,與今年雙年展的一個邊緣主題‘城市肌理的再生’不謀而合。她詢問我們,是否能提供足夠體量的‘象征物’——或者說,‘藝術原料’,去參展。”
廢棄高爐渣?雷宜雨的指尖在桌麵上輕輕敲擊著。武鋼三廠高爐停擺後,那些堆積如山的礦渣一直是塊心病。徐漢卿倒是早就提過用礦渣開發特種混凝土的事,之前雲計算中心的地坪和大廈某些承重結構也驗證了效果。但這玩意兒…去藝術聖殿威尼斯雙年展?
“采薇,我們是倒騰國庫券起家的,玩過股票期貨,搞過芯片手機,現在在移動支付上跟人幹架,哪一樣兒跟藝術沾邊?難道要在運河邊上蓋個長江支付營業廳?”雷宜雨的語氣裏帶著一絲他自己都未察覺的玩味。
蘇采薇在電話那頭輕輕笑了:“卡洛琳想要的是純粹的‘材料’本身的震撼力,一種巨型工業遺骸的‘廢土美學’。她的初步想法是,讓我們用礦渣混凝土…構築一個大型結構體,象征工業力量的涅盤。”
“結構體?什麽結構?”雷宜雨追問。
“比如…一個冷卻塔的簡化外觀,或者…”蘇采薇頓了一下,“一個巨大的服務器機箱造型?”
機箱?雷宜雨腦中靈光如電火石般一閃!
冷卻塔、服務器、混凝土、礦渣…還有雙年展的巨大曝光度!
一個清晰甚至稱得上膽大包天的計劃瞬間在他心中成型。它不再隻是一個被動的“送材料參展”任務,而變成了一場精妙的主動出擊。
“告訴她,我們接!”雷宜雨的聲音斬釘截鐵,“不用簡化,不用象征。我們用真正的礦渣混凝土,原汁原味地複刻武鋼三廠一個廢棄冷卻塔的等比例微縮模型。但…”
他的語氣帶上了一絲神秘和不容置疑:“這個模型,必須由我們的技術團隊親自設計、監造、安裝。包括核心部分的澆築工藝。”
老吳抬頭,疑惑地看向雷宜雨,徐漢卿也露出探尋的表情。隻有蘇采薇隱約猜到了丈夫的心思:“宜雨,你打算…”
“藝術隻是表象,采薇。”雷宜雨眼神銳利,“我們要做的,是在這座‘鋼渣冷卻塔’的核心內部,布下一個‘藝術化’的信息錨點,或者說…一個未來貨幣的隱秘花園。”他沒有直接點破那個詞,但在場的核心成員都懂——比特幣。
利用藝術裝置的絕對高度、複雜內部結構和混凝土強大的物理屏障,在最核心的部位,預埋超小型、絕對物理隔絕的冗餘備份芯片組。每一個芯片裏,存儲著什麽?是“長江智付寶”為這個項目生成的一組特殊秘鑰——對應著威尼斯雙年展開幕當天,將在“長江雲”鏈底默默誕生的一批初始區塊獎勵中的一部分比特幣!
“讓雙年展本身,成為第一個真實場景下的‘冷錢包’。”雷宜雨點出了計劃的核心,“然後,為這位卡洛琳女士準備一份獨家‘藝術福利’。”
方案迅速推進。在江城郊區的保密工場內,在老吳這個技術改裝大師和徐漢卿這位加密專家的聯手指導下,一座真正由武鋼三廠廢棄高爐礦渣澆築而成的混凝土冷卻塔微縮模型,開始孕育。它的質感粗糲而震撼,帶著工業時代獨有的沉重與傷痕美感,每一個細節都力求逼真。
最關鍵的核心區澆築,由徐漢卿和老吳親自操刀。芯片組被巧妙地封存在絕對隔絕的混凝土腔體深處,外部覆蓋著偽造的藝術性內部支撐結構。整個加密方案,比對付出租車黑客的手段還要硬核百倍——多重物理隔離結合最新開發的基於環境變化的觸發協議,核心數據隻有在特定低溫模擬數據中心恒溫)和物理解鎖雙重驗證下才有萬分之一可能啟動,否則會觸發硬件級熔毀。
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現場。當這座沉重、灰黑、帶著金屬反光顆粒的“鋼渣冷卻塔”在綠園城堡展區中央豎立起來時,以其強烈的工業質感和龐大的體量,瞬間成為了整個展場的視覺焦點和話題中心。無數西方藝術評論家和記者圍繞著它,鏡頭閃爍。
“哦!上帝!這…這就像從中國鋼鐵森林裏直接切割下來的一塊曆史!”卡洛琳女士激動得語無倫次,她太滿意這種原生態的衝擊力了。在她眼中,這是她藝術理念的完美呈現。
雷宜雨穿著筆挺但款式收斂的西裝,低調地站在蘇采薇身旁,臉上帶著謙和得體的微笑,像個慷慨的藝術讚助人。當卡洛琳走到他麵前,熱情地感謝他帶來的“東方工業奇跡”時,雷宜雨微笑著遞上一個定製款的長江係概念手機。
“卡洛琳女士,感謝您給予這件‘遺蛻’新生的機會。為了紀念這次合作,我們為您準備了一份小小的數字藝術收藏邀請。”雷宜雨引導著她打開手機上預裝的一個特殊版本“長江藝術·鏈”app。
卡洛琳好奇地在app中找到了指向冷卻塔的一個互動鏈接,舉起手機,按照提示,對著冷卻塔底座上一個極其隱蔽、幾乎融入混凝土紋理的微型傳感器裝置掃了一下。
滴!
屏幕亮起,一個充滿設計感的動畫躍然而出。隨即,一行醒目的文字出現:
‘venice o toer’藝術典藏秘鑰,已綁定您的身份。專屬數字藝術品:‘genesis bock veian dan’(創世區塊·威尼斯黎明),已贈送。如需欣賞或了解該獨特資產的未來價值軌跡,可在展覽結束後,於特定平台(網址:xxxxxx.yzc.cd)訪問。
app隨即自動鎖屏,顯示了一個倒計時器——直到展覽結束日。核心內容在展覽期間完全不展示,保持神秘感。卡洛琳一臉驚喜又迷惑:“數字藝術?加密…加密藝術?這是最近很火的概念!噢,太前衛了!這份禮物非常獨特,太感謝了,雷先生!”
這一幕,被旁邊《金融時報》的一個財經記者敏銳地捕捉到了。結合最近矽穀開始冒頭的零星“加密數字資產”討論,尤其是那個神秘的“genesis bock”字眼,“工業遺骸”、“數字藝術”、“加密秘鑰”、“中國科技巨頭”……這些元素在西方語境下碰撞出的火花無比耀眼。
僅僅幾個小時後,《金融時報》的網站頭版就掛出了醒目標題:《中國工業廢土邂逅數字密碼:長江係“鋼渣冷卻塔”點燃威尼斯藝術與科技新想象》。
報道聚焦三點:一是礦渣藝術化再生的環保理念與藝術震撼力契合了西方的環保正確);二是現場掃碼瞬間的神秘數字資產贈送儀式完美的行為藝術與技術應用融合);三是首次清晰地將中國科技企業長江係)與“前沿加密藝術”、“數字收藏”概念在頂級國際藝術舞台上掛鉤。
這篇報道如同扔進平靜水潭的巨石,引發連鎖反應。n、bbc藝術頻道、《紐約時報》文化版紛紛跟進解讀。關鍵詞“steesagart鋼渣藝術)”、“chinesetechaesthetic中國科技美學)”、“venicecryptokey威尼斯加密鑰匙)”迅速在西方社交媒體上蔓延。長江科技的名字,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充滿“酷”感和未來感的形象,侵入西方主流視線的文化領域。這是純粹的、非軍事、非政治的“文化滲透”,在藝術與科技的包裝下,潤物無聲。
雷宜雨和蘇采薇站在展區一角,聽著身邊此起彼伏的各種語言的驚歎和議論。蘇采薇低聲對雷宜雨耳語:“宜雨,這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藝術為表,幣權為引,文化入局…真漂亮。”
雷宜雨微微一笑,眼神深邃,望著那座沉默堅毅的鋼渣冷卻塔:“文化是鹽,科技是刀,金融是火。鹽能提味,刀能開路,火能燎原。把這三樣揉碎了,摻進‘藝術’這塊麵包裏送出去,西方人會覺得又美味,又新奇…又忍不住想嚐透裏麵到底是什麽味道。”他頓了頓,聲音壓得更低,“等他們真正意識到那‘數字藏品’的味道時,我們的根,已經在這片土壤裏悄悄紮下去了。”
就在西方媒體熱烈討論著這場來自中國的“科技藝術風暴”時,雷宜雨的手機收到了瘦猴發來的一條簡短加密信息:
「宜雨哥,查到那個追幽靈賬戶的尾巴了!斷在老城區一個地下比特幣‘礦洞’機房門口…人估計早跑了,但留了‘餌’,指向國際上一個叫‘暗影織網’的黑客組織…」
雷宜雨收起手機,臉上的微笑不變,眼神卻驟然冷冽了幾分。
藝術塔的光芒之下,來自網絡的冰冷暗箭,已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