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柴與道:人間最實在的共生
字數:2539 加入書籤
老家村西頭有座老石橋,民國年間修的,橋麵的青石板被踩得發亮。去年夏天暴雨,橋墩被衝得鬆動,村支書在大槐樹下喊了一嗓子:\"橋塌了,秋收的糧車過不去,誰來搭把手修修?\"
頭三天,來的人稀稀拉拉。有人嘀咕:\"村裏年年有撥款,憑啥讓咱出力?\"有人蹲在邊上抽煙:\"王老五家占了橋邊半分地,他不來,咱憑啥先動?\"原來前兩年修水渠時,村支書的表侄多占了兩米宅基地,大夥心裏存著氣——這橋的事,就卡在了\"道\"上:覺得主事的沒行正道,自然沒人願添這把\"柴\"。
後來老支書帶著王老五在大槐樹下開了個會。王老五先紅了臉:\"橋邊那地是我爹當年墊的,確實占了公家的,我明天就拆了院牆退回去。\"村支書也拍了桌子:\"前兩年水渠的事,是我徇私了,今天當著大夥的麵認錯,表侄多占的地,三天內清出來。\"
第二天一早,村口的拖拉機就轟隆隆響起來。張木匠帶著兒子來修橋欄,李瓦匠把自家的水泥抱了兩袋,連平時最吝惜力氣的劉老漢,也扛著鋤頭來平整橋基。沒幾天,鬆動的橋墩被築牢,裂開的石板被換好,連橋兩側都種上了村民自家的月季。
站在修好的石橋上,忽然懂了\"眾人拾柴火焰高\"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是一體兩麵:柴是力,道是引;沒有道,柴聚不起來;沒有柴,道落不了地。
一、道是拾柴的引子:人心服了,柴自然來
小時候聽爺爺講過\"雞毛信\"的故事。當年八路軍打遊擊,要過鬼子的封鎖線,村裏的孩子都願意跑腿送信。不是因為給了多少好處,是因為大夥信八路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道——他們護著鄉親,鄉親自然願意把命交出去。
反觀那些聚不起人的事,多是\"道\"立不住。有個朋友開公司,總抱怨員工\"沒幹勁\",卻從不提自己常克扣加班費,簽合同時藏著掖著條款。後來員工接二連三走,訂單也丟了,他還在罵\"人心不古\"。其實哪是人心不古,是他自己的\"道\"歪了:想讓別人賣力,自己卻先失了誠信;想讓團隊抱團,自己卻先存了算計。
道是什麽?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本分,是\"說到做到\"的踏實,是\"有福同享\"的敞亮。就像老石橋的事,當主事的認了錯、退了利,大夥心裏的疙瘩解了,那股子勁自然就擰到了一起。所謂\"得道多助\",不過是你先行了讓人信服的理,別人才願意捧出真心、使出力氣。
二、柴是載道的舟:力氣聚了,道才生根
去年冬天,小區裏的孤寡老人李奶奶摔了腿,臥病在床。樓長在群裏發了條消息:\"誰有空幫李奶奶買個菜、倒個垃圾?\"第一天,隻有兩個退休阿姨響應;第二天,上班族說\"我早上順路帶包子\";第三天,連初中生都舉手\"我放學去陪奶奶說說話\"。
沒人組織,沒人強迫,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後來大夥還湊錢請了護工,輪流排班去探望。不是因為樓長多有本事,是\"幫襯老人\"這個道,戳中了每個人心裏的軟處。當越來越多的人添柴,這團火就燒得旺,這道理就紮得深——連小孩都知道\"該幫人\",這就是道在煙火裏長了根。
最怕的是\"光說道,不拾柴\"。有人總喊\"要團結\",卻在別人搭把手時袖手旁觀;有人總說\"要善良\",卻在鄰居求助時找借口推脫。這樣的\"道\",就像沒柴的火,風一吹就滅,成了空洞的口號。真正的道,從來不是掛在嘴邊的漂亮話,是你彎下腰幫人抬一下重物,是你掏出錢幫人解一下燃眉,是你在別人需要時,實實在在遞過去的那隻手。
三、柴與道的共生:你守得住道,就有人添得起柴
想起敦煌莫高窟的匠人。千年前,僧人們想在斷崖上鑿窟造佛,沒錢沒力,就靠著\"造佛積德\"的信念,一點點感召人心。石匠來了,帶著鑿子;畫師來了,帶著顏料;連路過的商旅,都願意留下幾文錢、幾匹布。一鑿一畫,一代接一代,硬是在荒漠裏鑿出了千佛洞。
他們哪有什麽驚天動地的謀略?不過是守著\"造佛度人\"的道,吸引了一群願意添柴的人。就像老祖宗說的\"德不孤,必有鄰\":你行的是正道,自然有人願意與你同行;你做的是善事,自然有人願意為你搭台。
反過來看,那些最終散了的局、涼了的心,多是先失了道,再斷了柴。有人合夥做生意,為了多分點利,算計來算計去,最後夥伴走了,生意黃了;有人辦社群,為了圖虛名,搞起了小圈子,最後人心散了,場子冷了。
說到底,人間的事,不過是柴與道的平衡:你別貪、別騙、別算計,守好自己的本分,這就是道;別人信你、幫你、跟著你,這就是柴。道是根基,柴是枝葉,根基紮得深,枝葉自然茂;根基歪了,枝葉再盛,也會風一吹就倒。
如今再看村西頭的老石橋,橋麵的青石板被新換的石塊襯得格外精神。橋下的河水嘩嘩流著,像在說:這世上的事,從來都簡單——你守得住道,就有人添得起柴;眾人的柴聚起來,就沒有燒不旺的火,沒有跨不過的坎。
所謂人生,大抵就是這樣:做個願意守道的人,也做個願意添柴的人。如此,煙火裏才有暖意,歲月裏才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