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再提三權分立
字數:4785 加入書籤
聽到又要改科舉,百官感覺腦仁痛,這改來改去的,年紀大點的,有時候都覺得力不從心,隻因為記不住。
隻是現在李承乾高度集權,他們幾乎隻有執行的份,想要反對都難。
“諸位愛卿,我們作為整個朝廷的中樞,有些東西,是需要未雨綢繆的。
諸位可曾想過,隨著掃盲教育的執行。
未來,越來越多的大唐百姓會識字。
甚至百年之後,隻要不是有腦疾,應該會達到人人都識字的程度。
一旦人人都識字,再加上天下太平。
未來上億人,上十億人。
每年,高水準的年輕人,可能會有百萬千萬。
這種情況下,可能人人做官否?”
這個問題提出來,百官瞬間反應過來。
雖然有些不敢置信,但是這個未來,好像又是必然的。
他們總算明白,李承乾為何提出這個問題了。
如果每一屆科舉,錄取的人都做官。
現在還好,未來呢?
一想每年百萬人,千萬人,那個場麵,百官想想都感覺頭皮發麻。
房玄齡站出來問:“陛下,若是未來有一天,真能夠達到陛下所言的情況,那可是前所未有的盛世。
隻是,此事亙古未有,該如何解決,陛下可有想法?”
麵對一個完全未知的東西,就算是房玄齡那種喜歡發散的思維,一時間也想不到對策。
這不是他不夠聰明,而是遇到前所未有的東西,誰都腦子一片空白。
“這就是朕,為什麽要再次改變科舉的原因。
任何政策,都不可能永遠不變,都需要根據時局而變。
所謂的祖宗之法,根本不足與謀。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需要解決的根,就在於讀書是為了什麽?
正所謂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從古至今,這是一個思維慣性。
或許有人真的是為了天下芸芸眾生,但是朕相信,這隻是極少數。
大多數的人讀書,就是為了光宗耀祖。
而光宗耀祖的最好辦法,自然是做官,做大大的官。
為什麽他們又要做官呢,難道做別的不好嗎?
這就是大家思維慣性中的,官本位的思想!
做了官,哪怕是一個很小的官,是一個沒有實權的官,甚至是一個吏。
對比於老百姓而言,這就是實實在在的老爺!
人人都罵狗官,人人都想做官,這就是現實。”
百官無語,這皇帝狠起來連自己都罵。
畢竟皇帝就是官老大,這是毫無疑問的。
李承乾不管他們在想什麽,隻是不緊不慢的繼續說:“話說回來了,那為什麽以前的讀書人,就能夠做官呢?
很顯然,就是因為讀書人太少了!”
“這……陛下,這似乎有些衝突了。”
房玄齡遲疑道:“不管讀書人多還是少,應該都想做官吧?”
“沒錯,朕已經說過了,這是一種思維慣性。
所以,這個問題的根本,是要打破這種慣性。
而要打破這種慣性,就必須把讀書人,變得很常態化,很普通。
這就是為什麽,要進行掃盲教育的原因。
朕要讓做官,不再是少部分人的專利,也不再是坐上的官員,就高高在上了。
可是,除了少部分人做官,大多數人又該怎麽辦呢?
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憑什麽你能做官,我不能?”
房玄齡打斷道:“陛下,能否限製每次科舉錄取的人數?”
“如何限製?
假如某一天,有一百萬人都能參加殿試,難道錄取其中一百個人或者十個人嗎?
那其他絕大部分人,又該怎麽辦?
你可能要說,原本也是這樣的,就隻有少部分人能夠考得上。
但你要知道,原本每次科舉,本身能走到殿試的,也就幾百上千人罷了。
放在整個大唐來說,這是極少數。
而且由於這些人,背後其實都有各自的家族。
即便是真的考不上,也能夠安排一個好的出路。
可往後,百萬人千萬人,很大一部分還是平民百姓。
如此一來,這民間豈不怨念叢生?”
“這……”
話說得越明白,房玄齡反而感覺越頭疼。
以往的時候,在李世民的時代,一般遇到這種難以解決的事情,都是幾個相關的重臣開小會,辦法可以慢慢想。
可到了李承乾的時代,他沒有開小會的習慣,或許也是沒有絕對信任的人。
總而言之,任何事情都拿到朝堂上來了。
偏偏他又極其講究效率,除非是放下暫且不談的,其他都是及時解決,這就很難辦了。
百官也紛紛皺起眉頭,這個事情的確難辦了。
至於說收回掃盲,重新變成原本那樣子,根本就沒人敢提。
那就是屬於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出問題的人。
一旦提出來,隻怕是小命不保。
“所以說,正準備把讀書人,搞一個劃分。
讓讀書這個事情,變成平民化,比方說人人可讀書。
接下來,徹底改變科舉進入仕途的辦法。
這一屆之後,就不再進行殿試,而是進行公考,也或者叫做考公。”
“何為考公?”房玄齡問。
“公者,公開、公正、公平、公眾!
各州府的考生,走到殿試之前一步,就可以為考公做準備。
比如說,今年工部各部門,需要多少人,需要哪方麵的人。
通過張貼皇榜的方式,張貼出來。
緊跟著,這些有一定基礎文化的人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根據自己能做的事情,去應考。
考過了,就進入工部相應的部門,從這個部門的底層做起。
同樣,其他部門也是這樣。
總體而言,也算是學以致用,免得空談誤國。
也避免了一些隻會錦繡文章的書生,屍位素餐。
但是這樣一來,就涉及到一個龐大的體係,並不是單純改革一兩個部門,能夠做到的。
諸位愛卿可曾還記得,朕曾經說過,隨著大唐的越來越大,必須要進行重新規劃和細化。
整個行政體係,也必須要做出改革。
總體而言,就是軍政分離,財權、軍權、政權,三權分立?
朕第一次提出的時候,愛卿們是讚同的,現在也是時候了!
否則,等吐蕃收歸麾下,可就不好管理了!”
既然要開始大搞內政,三權就必須分立了,這是李承乾早就在醞釀的計劃。
百官也明白了,這是借著科舉的由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