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圈子的時代過去了

字數:4848   加入書籤

A+A-


    除夕夜,周溯家客廳裏暖意融融。
    兩家人圍坐一桌,電視裏正放著趙本山和小沈陽的《不差錢》。
    “哎喲,這小夥子太逗了!”
    董漩媽笑得前仰後合,周溯媽也連連點頭:“是塊好料,準火!”
    周溯聽著這話,嘴角微揚。
    東北王的這個小品,確實是現象級的。那個叫小沈陽的小夥子,馬上就要坐上火箭了。
    他腦中閃過後世網友的戲言——什麽“沈陽軍閥”,連地名都成了他的梗。這爆紅的勢頭,果然從一開始就擋不住。
    一夜之間,小沈陽紅遍大江南北。
    各大衛視的春晚成了他的個人巡回舞台,身價如同坐了火箭,從五千一場飆升至十萬,暴漲二十倍!
    有人看熱鬧,有人看生意。
    新畫麵公司裏,卻是另一番景象。
    張衛平死死盯著電視裏的小沈陽,眼裏冒出的不是欣賞,而是看到廉價韭菜的綠光。
    “不行!不用周潤發和鞏俐我都忍了,但你別欺人太甚!”張藝謀臉色鐵青。
    “一謀,咱們是兄弟,說什麽兩家話?”
    張衛平皮笑肉不笑,“小品演員是次,但他便宜啊!太便宜了!你也體諒體諒我,公司什麽情況你不清楚?”
    張藝謀氣得渾身發顫——他一千多萬的導演費還拖欠著,如今竟要被逼到這份上。
    他咬著後槽牙,恨聲道:“好!好!既然這樣,主演全用小品演員!行了吧?!”
    這本是句氣話,沒想到張衛平眼睛一亮,當場拍板:
    “就這麽定了!”
    “藝謀,公司能不能起死回生,咱們兄弟能不能翻身,可全靠你這部戲了!”
    大年初二,周溯提著年貨開始走動。
    他雖瞧不上圈裏某些人的做派,但該有的人情世故從不含糊。
    第一站自然是謝驍晶院長家。對這位曾經的伯樂,周溯始終心懷感激。
    “小溯啊,”謝驍晶呷著茶,看似隨意地提點,“學校拍的《一起同過窗》年後要上,你這當老板的,得來站個台。”
    周溯心領神會,立刻應下:“您放心,一定到。”
    隨後,他又去了李雪建老師、韓叁平等家中拜年。
    最後來到張國立家。
    兩人雖明麵合作不多,但私下實際上來往不少,甚至兩家公司還有一定的合作。
    張國立家裏,氣氛有些微妙。
    張默抬眼瞥了下周溯,麵無表情地點了個頭,算是打過招呼。
    他對周溯的感情很複雜——既佩服,又討厭。
    佩服的是,這同齡人居然能把他爹這幫老家夥壓得沒脾氣,讓他覺得莫名解氣;
    討厭的是,張國立動不動就搬出“你看看人家周溯”來教育他,聽得他耳朵快起繭。
    “小默,去給小溯拿幾聽飲料,”張國立發了話,“等下一起吃火鍋。”
    張默對老張還是發怵,悶聲應了,轉身拿來飲料遞給周溯。
    “謝謝默哥。”
    周溯接過,心裏閃過關於這位“哥”的後世記憶——最出名的,莫過於和“龍太子”如同複製粘貼的長相,以及那段“看守所裏成龍飛踹錯人”的江湖笑談。
    當然,還有他和童瑤那樁轟動中戲、甚至讓係主任下馬的舊事,還因此誕生了個法律新詞。
    不過兩人本就不是一路人,表麵客氣已是極限。
    正當周溯與張國立閑聊時,鄧婕領著一位客人走了進來。
    鄭曉龍。
    周溯與鄭曉龍俱是一怔,顯然都沒料到會在此處相遇。
    眼前這位穿著黑夾克的中年男人,是京圈真正的奠基人之一,與海岩、王朔等人同屬元老。
    他執掌京城電視台電視藝術中心,是業內名副其實的大佬。
    就連如今風光無限的“小鋼炮”馮小鋼,當年也不過是跟在鄭曉龍身後、極力奉承的“卑微小馮”,靠著抱緊這條粗腿,又經他引薦結識王朔,才得以步步高升。
    鄭曉龍更是創作上的標杆——中國第一部長篇室內劇、第一部情景喜劇、第一部引進的境外劇,皆出自他手。
    周溯與他自然見過,但早年周溯與京圈互相看不順眼,並無深交。
    鄭曉龍也不客氣,徑直坐下,咧嘴一笑,目光卻帶著審視:
    “周導,貴客啊。”
    “鄭老師,您好。”
    周溯微微頷首,禮節周全,語氣不卑不亢:
    “新年快樂。”
    “別叫老師!”
    鄭曉龍連連擺手,臉上是混不吝的笑,眼底卻帶著銳利:“你那部《潛伏》,連我家老領導都天天準點追著看,我哪敢當你老師?”
    張國立在旁邊嗬嗬一笑,自然地打著圓場:“小溯,叫鄭叔就行。”
    周溯心下明了,張國立這是在攢局。
    不過他並不反感。燭龍如今雖家大業大,但做事的原則永遠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桌上銅鍋咕嘟冒著熱氣,羊肉的鮮香混著麻醬的醇厚彌漫開來。
    鄧婕早已體貼地將空間留給男人們,自己在廚房張羅配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小溯啊,這回是你鄭叔真有事找你。”張國立夾起一片薄如紙的羊肉,在醬料裏一滾。
    “鄭叔您有什麽指點?”
    周溯姿態放得端正,對這位有真本事的前輩,他向來尊重。
    90年代一部《渴望》,創下90.78 的收視神話,堪稱萬人空巷,甚至被官方認定有效降低了犯罪率。
    後來的《京城人在紐約》給“外國的月亮圓”論調潑了冷水,《金婚》更是開創了現實婚姻題材的先河。
    鄭曉龍這個名字,本身就是一部中國電視劇發展史。
    “指點不敢當。”
    鄭曉龍抿了口茅台,咂摸了下滋味,切入正題:“我聽說,《甄嬛傳》的小說版權在你手上?有沒有興趣把它做成電視劇?”
    周溯瞬間了然。
    他囤積這個版權已久,卻遲遲未動,正是因其背景模糊,若按原著拍,缺乏文化認同感;若拍成清宮戲,他自己心裏又膈應。
    但不可否認,《甄嬛傳》是個s級項目。
    若由鄭曉龍操刀,國內恐怕沒人敢說能比他做得更好。
    思忖片刻,周溯點頭:“如果鄭叔您想做,我肯定沒意見……”
    三人邊吃邊聊,話題漸深。
    如今的京城電視藝術中心,雖餘威尚存,卻早已不複當年創造收視奇跡、引領風潮的鼎盛。
    隨著各類娛樂公司崛起,所謂的“京圈”名頭雖響,影響力實則大不如前。
    換作以前,不混圈子、不低頭當狗,難有出頭之日。
    但現在,像寧皓這樣,憑一部作品一夜成名,遊離於各大圈子之外,照樣能登頂。
    周溯能聽出鄭曉龍話語間未涼的熱血,那份帶著藝術中心再度偉大的理想與抱負。
    他安靜地聽著,心中卻如同聽童話故事一樣。
    現在,早已不是圈子的時代了。
    這是資本的時代。
    而恰巧,他周溯,正是這個新時代裏,手握最多籌碼的那位弄潮兒。
    喜歡華娛從奪取金獅開始請大家收藏:()華娛從奪取金獅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