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大宋的局勢

字數:3833   加入書籤

A+A-


    汴梁之戰結束了,金軍慘敗退去,這次金軍分三路進攻大宋,在得知宗瀚這一路慘敗的消息後,另外兩路也紛紛撤軍,本來金國這次就是試探宋軍的真正實力,如今看到大宋外強中幹的真麵目,那麽隻等金國消化完遼國的領土,下次再攻打宋國就將是滅國之戰了。
    金軍撤退後,各路節度使的援軍終於是到了汴梁城,看著真正的援軍到來,趙恒及各部官員終於是鬆了口氣,再加上梁山軍撤退了,汴梁城沒了威脅,趙恒終於睡了一個安穩覺。
    雖然金軍敗退,但是大宋國內的局勢卻是越發糜爛了,先是江南方臘占據八州建國,其餘地方也多有人起事,而在泗州城的趙佶也是行文不斷,要求各方節度使去往泗州城護駕,在節度使去們去往汴梁後,趙佶無奈隻能啟程返回汴梁。
    而在回到汴梁,趙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命童貫領兵十五萬,奔赴江南平定方臘。
    汴梁城內,趙佶悄然歸來。趙恒見到趙佶,趕忙迎上前去,父子二人一番寒暄後,趙佶麵色凝重地與趙恒商議起局勢來。
    趙佶緩緩開口道:“如今金國虎視眈眈,梁山林衝又擁兵自重,北方局勢已然岌岌可危。依朕之見,莫若遷都江南,憑借長江天險建立穩固防禦。如此一來,進可攻,退可守。”
    趙恒微微皺眉,思索片刻道:“父皇,遷都乃大事,牽扯甚廣,恐動搖國本。且北方乃我大宋根基所在,就此舍棄,恐怕難以服眾。”
    趙佶擺了擺手,歎道:“如今形勢比人強,北方既有金國鐵騎縱橫,又有梁山勢力難以掌控。讓梁山與金國在北方爭搶,他們相互製衡,我們亦可坐收漁利。而我等遷都江南,以長江為屏障,專心發展,待時機成熟,再圖北伐不遲。”
    趙恒沉默不語,心中權衡著利弊。他深知如今大宋國力衰微,難以同時應對金國與梁山,遷都江南或許能暫避鋒芒,但放棄北方,心中實在不甘。
    趙佶見狀,繼續勸說道:“吾兒,當斷則斷。如今這是無奈之舉,隻有保存實力,才能延續我大宋國祚。”
    趙恒長歎一聲,道:“父皇所言極是,隻是此事還需從長計議,與群臣商議過後,再做定奪。”
    於是,趙恒即刻召集朝中大臣,將趙佶遷都江南的提議告知眾人。朝堂之上,頓時炸開了鍋。有大臣讚同,認為此舉可保大宋安穩,以圖後舉;也有大臣強烈反對,覺得放棄北方乃懦弱之舉,會讓大宋失去民心,淪為千古笑柄。
    但是此次不論官員們如何反對,趙佶,趙恒卻是決心已定,大宋遷都勢在必行,隻等童貫平定方臘,便行遷都!
    趙佶身為太上皇,本不該過多幹預朝政,可是如今卻要官家趙恒遷都,這讓如今的左相李邦彥氣憤不已,大宋所行國策是與士大夫共天下,因此李邦彥強烈反對道“自太祖立國以來,我大宋朝立都汴梁,即便時局再如何艱難,也沒有遷都逃離一說,為何如今擊敗了金軍卻要遷都,若真怕時局反複,金軍再臨,我等就加強汴梁城防,提升軍隊戰力便是,豈能不戰而逃,因此臣反對遷都!”
    李邦彥言辭激烈,聲震朝堂,他目光炯炯地直視著趙佶與趙恒,絲毫沒有退縮之意。
    趙佶麵色一沉,冷冷說道:“李愛卿,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局勢非比尋常,梁山林衝擁兵自重,雖暫時退兵,但其心難測。金國經此一敗,必定懷恨在心,卷土重來隻在早晚。汴梁地處北方,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實乃兵家必爭之地。即便加強城防,又能抵禦幾時?遷都江南,以長江天險為屏障,方可保我大宋基業無虞。”
    趙恒也在一旁附和道:“李愛卿,父皇與朕心意已決。如今朝廷內憂外患,遷都之舉實是無奈之策。待童貫平定方臘,我等即刻遷都,這也是為了大宋的長遠考量。”
    李邦彥卻依舊不肯罷休,撲通一聲跪地,連連叩首道:“陛下,太上皇,此舉萬萬不可啊!遷都江南,置北方百姓於何地?我大宋以仁義治天下,怎能棄百姓於不顧?況且,此舉定會讓天下人以為我大宋怯懦,民心必將離散,國將不國啊!還望陛下與太上皇收回成命,另謀良策以禦外敵。”
    此時,右相王黼站了出來,拱手說道:“陛下,太上皇,李大人一片赤誠之心,但其想法過於迂腐。如今強敵環伺,汴梁城險象環生,遷都江南可暫避鋒芒,保存實力。至於北方百姓,可發布詔令,鼓勵其南遷,如此既能減少損失,又能充實江南之地。望陛下與太上皇三思。”
    朝堂之上,大臣們分成兩派,爭論愈發激烈。讚同遷都者,多以局勢危急,為保大宋存續為由;而反對者,則以祖宗基業、民心所向等理由據理力爭。趙佶與趙恒坐在龍椅之上,看著爭論不休的大臣們,心中雖已下定決心,但也被這激烈的爭辯攪得心煩意亂。
    “陛下,太上皇,既然怕林衝擁兵自重,那何不行招安之策,隻要將林衝收為己用,再命其同金軍交戰,其既然能擊敗金軍一次,便能擊敗金軍兩次,如此我大宋不是無憂矣,何必行遷都之舉!”李邦彥再次說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王黼聽後卻是再次反對道“此計不通,那林衝已然拒絕招安,如今再提,也是無用!”
    “林衝拒絕無非是我們的條件不好,若是許以重利,量那林衝也不會拒絕!”
    “哼,許以重利,何等重利,封王嗎?”王黼大聲說道。
    李邦彥卻是不理王黼,直接對趙恒說道“陛下,後宮之中帝姬眾多,不如招林衝為駙馬,以此為條件招安林衝!”
    李邦彥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一片嘩然。大臣們交頭接耳,紛紛對這一提議發表看法。有人覺得此計甚妙,若能通過聯姻招安林衝,不僅能化解林衝這一威脅,還能增添一股對抗金軍的強大力量;但也有人覺得此舉太過荒唐,堂堂帝姬怎能下嫁草莽出身的林衝。
    趙恒微微皺眉,陷入沉思。他深知李邦彥此計雖有些冒險,但也不失為一個解決當前困境的辦法。若真能招安林衝,讓其為朝廷效力,抵禦金軍,那遷都之事或許真能暫緩。
    趙佶在一旁,神色陰晴不定。他沒想到李邦彥竟會提出如此大膽的提議,將帝姬下嫁林衝,這不僅關乎皇家顏麵,更涉及到諸多複雜的宮廷與政治因素。
    王黼見趙恒似有心動之意,趕忙再次進諫:“陛下,此舉萬萬不可!林衝出身梁山草寇,雖有些本事,但身份卑微,怎能與帝姬匹配?若將帝姬下嫁於他,恐怕會遭天下人恥笑,有損皇家威嚴。況且,林衝心思難測,即便答應招安,也難保不會生出異心,到時候帝姬身處險境,悔之晚矣!”
    李邦彥卻不依不饒,說道:“王大人此言差矣!如今局勢危急,我大宋麵臨內憂外患,若能招安林衝,實乃解困良策。至於身份之說,古往今來,不乏帝王為求江山穩固,將公主下嫁功臣或異族首領。且林衝能擊敗金軍,足見其才能,並非泛泛之輩。若能成為我大宋駙馬,必當感恩戴德,為朝廷盡心盡力。”
    趙恒聽著兩人的爭論,心中愈發糾結。一方麵,他渴望能有辦法解決林衝與金軍的威脅,避免遷都帶來的諸多麻煩;另一方麵,又擔心李邦彥之計會引發諸多不良後果,損害皇家尊嚴與朝廷權威。
    趙佶此時怒火中燒,帝姬是其女兒,雖然他不甚寵愛這些女兒,卻也不能讓她們嫁與一草寇。
    如今的趙佶雖然回了汴梁,但是卻因金軍圍城厭棄了蔡京,高俅,宿元景等人,因此此次回城,並沒有帶他們回汴梁,而是命他們留守泗州城,如今李邦彥咄咄逼人,趙佶又想到了蔡京等人,隻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不過,趙佶看向王黼,哼,李邦彥,且等著吧!
    喜歡水滸之林衝覆宋請大家收藏:()水滸之林衝覆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