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朝會中)
字數:4301 加入書籤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隻片刻的功夫,整齊劃一的山呼聲便響徹大殿,殿中諸臣在內閣首輔方從哲的率領下,朝著金台之上的天子叩首行禮。
"眾位愛卿平身。"
停滯少許,天子略顯稚嫩的聲音便於殿中響起,清晰無誤的回蕩在諸臣耳畔。
聞聲,不少禦史言官都麵露興奮的搖了搖頭,心道天子終究還是個孩子,待會定要將其知曉,何謂"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多謝陛下。"
不管心中作何感想,在場朝臣皆是齊聲還禮,隨即方才在一陣窸窸窣窣的衣袍聲中,起身立定。
在這個過程中,年過七旬的吏部尚書周嘉謨許是上了年紀,竟然沒有在第一時間起身,引來些許嘩然聲。
萬曆末年,朝中黨爭迭起,麵對著此等亂局,吏部尚書周嘉謨始終恪守本心,不為所動,努力維持著朝局的穩定。
此時見周嘉謨似乎身體抱恙,不少朝臣都是麵露關切之色,但也有人幸災樂禍,嗤笑一聲。
七旬高齡,不在家縱享天倫,非要在朝中苦苦支撐,豈不是自討苦吃?
麵麵相覷之下,便有人在心中琢磨著,待會是不是找機會彈劾吏部尚書周嘉謨"貪戀權柄"?
倘若他們東林能夠將"吏部尚書"這個位置握在手中,對於日後的"眾正盈朝"定然大有裨益。
"給天官賜座。"及至吏部尚書周嘉謨搖搖晃晃起身之後,年輕天子清冷的聲音便於大殿內響起。
吏部因掌管官員升遷之職,於六部中權柄最甚,故此吏部尚書素有"天官"之稱。
"謝陛下。"聽聞身後此起彼伏的議論聲,吏部尚書周嘉謨滿是褶皺的臉上便露出些許落寞,他自是知曉自己已然淪為東林黨的"眼中釘"。
但如今新帝繼位,他實在不願其經曆昔日"黨爭迭起"的混亂局麵,故此隻能咬牙支撐。
大明朝,尚有忠臣在。
...
"眾卿,可有本奏。"
待到鴻臚寺卿例行公事般,將離京赴任官員的名單匯報完畢之後,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安略顯沙啞的聲音便於大殿內響起。
聽得此話,殿內群臣的精神均是一震,本就亢奮的神情中也湧現了些許認真。
剛剛鴻臚寺卿的"例行公事"不過是道開胃菜,接下來的奏對方才是今天的重頭戲。
"臣廣東道禦史張修德,有本奏。"
話音剛落,便見得一名瞧上去約莫四十餘歲,身穿青色官袍的官員應聲出列,並迎著無數道目光的注視,行至大殿中央。
"啟稟陛下,臣張修德彈劾遼東經略熊廷弼自到任之後,空耗錢糧無數,屢次延誤戰機。"
"除此之外,熊廷弼還於遼東肆意而為,漠視我大明子民性命,導致無數百姓流離失所,入城而不得,實乃罪大惡極。"
言罷,興許是情緒過於激動,這名自稱為廣東道禦史的張修德竟還劇烈咳嗽起來,麵色漲紅的厲害。
此話一出,偌大的皇極殿頓時為之一凜,包括禮部左侍郎孫慎行等東林骨幹在內的官員均是麵麵相覷,眼神複雜。
前些時日,由先帝親自提拔的太常寺卿姚宗文上書彈劾遼東經略熊廷弼,指責其在遼東碌碌無為,恐有通敵之嫌。
一石激起千層浪。
這姚宗文可是先帝心腹,且與"東林"關係素不和睦,其地位遠非朝中的禦史言官可比。
但誰也沒有料到,一直對彈劾熊廷弼奏本留中不發的天子此次非但親自下旨駁斥,更是認為其構陷的"罪名"過於荒誕,不似人臣。
可現如今,這廣東道禦史張修德竟然聲稱遼東經略熊廷弼於遼東草菅人命,如此手段實在是有些"拙劣"。
畢竟此事,實在經不起推敲,稍加調查便可知曉其真假。
次輔劉一璟站在隊伍前列,聽聞身後響起的呼喝聲,眉頭不由得緊皺,心中直呼荒謬。
那熊廷弼早在萬曆年間便曾巡按遼東,深受當地百姓愛戴,並且在"薩爾滸之戰"過後,不顧麾下官員阻攔,親自前往薩爾滸腳下,收斂陣亡將士遺骨,收拾遼東殘局,豈會幹出"草芥人命"的荒唐事。
心思通達的內閣首輔方從哲聞言則是一喜,先是麵無表情的瞧了瞧麵色漲紅的張修德,隨即便在禮部侍郎孫慎行,斂都禦史張文達等人的臉上掠過。
他雖然與劉一璟,韓爌等人"政見不合",但多少也清楚其為人,縱使想要"構陷"遼東經略熊廷弼,也不會編排如此惡劣的罪名。
這張修德怎麽看,都像是自作主張,亦或者受了"有心人"的蠱惑。
但不管怎麽說,東林黨人的這波"進攻",實在是自取其辱。
"草菅人命?"
正如首輔方從哲心中所想,天子的聲音雖然依舊平穩,但卻夾雜了些許憤怒,使其消瘦的身軀都微微抖動著。
"事關重大,臣自不敢妄言。"麵對著天子的詰問,張修德竟沒有半點懼色,反倒是從容不迫的自懷中掏出一封奏本。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廣寧巡撫王化貞曾與臣在書信中言明,遼東經略熊廷弼按兵不動,並在遼東采取高壓統治,以至於我大明百姓有家不能回,無數百姓流離失所。"
嘩!
如一陣狂風掠過,偌大的皇極殿瞬間嘩然一片,殿中朝臣均是麵露驚愕之色,就連次輔劉一璟及東閣大學士韓爌都目瞪口呆,倒吸了一口涼氣。
如若是換了旁人,此等聽上去十分荒謬的言論自然沒有半點說服力可言,但王化貞不僅是前任內閣首輔葉向高的得意門生,更曾於萬曆年間駐守廣寧,招撫蒙古諸部,可謂是有勇有謀。
倘若王化貞也如此言說,熊廷弼於遼東草菅人命的行為或許並不是空穴來風?
見張修德一臉信誓旦旦的模樣,殿中本是對此等荒謬行為嗤之以鼻的大臣也不由得遲疑起來。
難道真的確有其事?
而內閣首輔方從哲此時也不複剛剛的鎮定,對著張修德怒目而視,臉上的褶皺都是擠到了一起。
春秋筆法!
熊廷弼能夠被萬曆皇帝臨危受命,除了其昔日的"功績"之外,也與他的力薦離不開關係,故此二人關係頗為融洽。
正因如此,方從哲十分知曉熊廷弼於遼東奉行何種戰略,更清楚這張修德口中的"大明百姓"並非遼東本地漢民,而是名義上效忠於朝廷的"蒙古流民"。
自女真老酋努爾哈赤於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之後,朝廷便在遼東奉行"以夷製夷"的戰略,招撫蒙古部落,抗擊建州女真。
但後來諸多教訓早已證明了蒙古人與女真人實乃"蛇鼠一窩",不可輕信,唯有王化貞始終堅持倚重言而無信的蒙古韃子。
這張修德故意不提"大明百姓"的真實身份,而是以春秋筆法將其一筆代過,實在是"用心良苦"!
一時間,各式各樣的議論聲於皇極殿內此起彼伏,不少東林官員都是默默交換眼神,實在是人心所向呐!
但竊竊私語中,卻無人注意到上首天子愈發冰冷的眼神。
喜歡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請大家收藏:()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