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種子互助,共渡難關

字數:4702   加入書籤

A+A-


    清河岸邊那股子因為曲轅犁而起的興奮勁兒,還沒等完全散去,新的愁雲,又悄悄地爬上了青石村漢子們的眉梢。
    犁是好犁,水也勉強夠用,可這地裏頭,到底該撒些啥種子呢?
    去歲那場大旱,把家家戶戶的家底都給掏了個底兒掉。
    別說餘糧了,就是留著過冬的口糧,也都是摻著野菜糠麩,數著米粒下鍋的。
    至於那留著來年開春播種的種子,更是早就被填進了那饑腸轆轆的肚皮裏,連個影兒都尋不見了。
    “這光有犁有水,沒種子,那也是白搭啊。”
    “可不是咋地,俺家那幾升陳穀子,去年就癟得不成樣子了,今年再撒下去,怕是連個草芽都拱不出來。”
    “去鎮上買?乖乖,那糧價,比搶錢還狠。咱們這些窮哈哈,哪有那個閑錢?”
    田間地頭,歇氣兒的村民們湊在一塊兒,你一言我一語,說來說去,又繞回了這“沒米下鍋”的死胡同裏。
    那剛剛因為新犁而燃起的幾分希望,似乎又要被這現實的窘境給澆滅了。
    張大山將這些議論都聽在耳朵裏,心裏頭也是沉甸甸的。
    他知道,種子的問題,是眼下青石村最要緊、也最棘手的難事。
    這事兒要是解決不了,那他之前費盡心機修水利、推廣曲轅犁的那些努力,可就真成了竹籃打水一場空了。
    他自家倒是不愁。
    去年秋收,仗著水車和曲轅犁的頭功,他家那幾畝地,打下來的糧食,不僅夠全家十幾口人嚼用,還富餘了不少。
    再加上之前從趙四海那裏換回來的那些優良糧種,無論是粟米、麥子、豆子還是那金貴的水稻種,都還好好地存放在新修的地窖裏,防潮防蟲,一點也沒糟蹋。
    可光他一家有種,那不成啊。
    這村子是個整體,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夥兒都過上好日子,那才叫真的好。
    “爹,要不咱們家那糧種,勻一些出來給大夥兒?”
    還是石頭這小子,腦子轉得快,也最先看出了自家老爹的心思。
    他湊到張大山跟前,小聲地提議道。
    “咱們家存的那些粟米種和豆種,都還富餘不少。勻出去一些,也能解解村裏不少人家的燃眉之急。”
    鐵牛也在一旁甕聲甕氣地附和:“是啊,爹。張河叔他們幾家,平日裏跟咱們走得近,也幫過咱們不少忙。他們要是真沒種子下地,那可就太難了。”
    張大山欣慰地看了兩個兒子一眼。
    孩子們都長大了,懂事了,知道體恤旁人了。
    他心裏頭暖烘烘的。
    “你們說的,爹何嚐不知道。”他歎了口氣,“隻是,這救急不救窮。咱們家的種子也不是大風刮來的,就這麽白白送出去,也不是個長久之計。”
    “而且,這人心隔肚皮。萬一有人得了好處還不知足,或者起了別的什麽歪心思,那反而不美。”
    他這話,也是在理。
    升米恩,鬥米仇的道理,他比誰都懂。
    “那依爹的意思?”石頭追問道。
    張大山沉吟了片刻,眼中閃過一絲精光。
    “種子,可以勻。”
    “但不能白給。”
    “咱們可以搞個‘種子互助’。”
    “啥叫‘種子互助’?”鐵牛和石頭都有些不解。
    “簡單說,”張大山解釋道,“就是,咱們家先拿出一些富餘的粟米種和豆種,按照各家各戶田地的多少,和實際的困難程度,借給那些確實急需種子的人家。”
    “這借,不是白借。咱們得立下個字據。等他們秋後收了糧食,再按照一定的比例,把種子還給咱們,或者多還上那麽一兩成,就算是利息了。”
    “這樣一來,既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讓他們能把地種上,不至於荒廢了農時。”
    “咱們家呢,也不至於血本無歸,還能多少收回點本錢和利息,將來也能有更多的本錢去辦別的事兒。”
    “至於那些家裏或許還藏著點陳種,但品質不好,或者種類不合適的。咱們也可以組織一下,看看能不能互相調換一下。”
    “比如,你家缺麥種,他家缺豆種,可各自手裏又都隻有那麽一點點。那咱們就做個中人,幫他們互相換換,各取所需,總好過都爛在手裏強。”
    他這個“種子互助”的法子,既顧及了鄉鄰的情麵,解了大家的燃眉之急。
    又沒有完全做那“爛好人”,而是通過“借”和“換”的方式,建立起了一種相對公平、也能保證自身利益不受太大損失的機製。
    石頭聽了,眼睛頓時就亮了:“爹,您這法子高啊!”
    “這樣一來,不僅幫了大夥兒,咱們家也不吃虧。而且這‘借種還糧’的利息,雖然不多,但積少成多,也是一筆進項呢。”他已經開始盤算起這其中的“生意經”了。
    鐵牛也憨厚地點點頭:“嗯,這樣好。既幫了人,也也不傷咱們自家的元氣。”
    計議已定。
    張大山便讓石頭去把張河、錢大爺,還有村裏幾個平日裏說話還算有些分量、人品也還過得去的村民代表,都請到了自家院子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將自己這個“種子互助”的想法,仔仔細細地跟大夥兒說了一遍。
    那些原本還在為開春沒種子下地而愁眉不展的村民們,一聽這話,那簡直就跟在沙漠裏頭瞅見了綠洲似的,一個個都激動得差點沒跳起來。
    “大山哥,您您這話可是當真?”張河第一個就紅了眼圈,聲音都有些發顫。
    他家那幾畝薄地,就指望著這點收成活命呢。
    要是真沒種子下地,那他一家老小,可就真得喝西北風去了。
    “自然當真。”張大山點點頭,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容。
    “不過,醜話說在前頭。俺家的種子,也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也不是大風刮來的。”
    “這借出去的種子,秋後必須得還。而且,還得按照咱們事先說好的比例,多還上那麽一點點,就算是給俺家留點念想。”
    “至於這具體借多少,還多少,咱們都得白紙黑字寫清楚了,誰也不能賴賬。”
    他把這其中的規矩,都擺在了明處。
    村民們自然是無不應從。
    能借到救命的種子,把地種上,秋後能有收成,已經是天大的恩情了。
    多還那麽一點點利息,那算啥?
    “大山哥,您放心。隻要您肯把種子借給俺們,別說多還一兩成,就是多還三成,俺們也樂意啊。”
    “是啊是啊,能有種子下地,比啥都強。”
    一時間,院子裏充滿了感激和重獲希望的喜悅。
    於是,一場別開生麵的“種子互助大會”,便在張家大院裏熱熱鬧dr?avno地展開了。
    張大山讓小山拿來了紙筆,雖然大多數村民都不識字,但有小山這個“秀才公”在旁邊念著,又有張大山親自把關。
    每一筆借出去的種子數量、種類,以及秋後需要歸還的數量和期限,都清清楚楚地記錄在案,並由借種的村民親自按下手印。
    那些家裏還有些許陳種、但種類不合適或者數量不足的人家,也在張大山的協調下,互相進行了調換。
    你家多餘的豆種換我家多餘的麥種,他家富餘的粟米種換別家富餘的蕎麥種
    雖然過程有些繁瑣,但也算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最大限度地盤活了村裏這點可憐的種子資源。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