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青石”品牌,名揚四海
字數:3738 加入書籤
青石村因獻犁而名聲大噪,張大山“天工巧匠”的禦賜金匾更是如同一道金字招牌,吸引了無數目光。
隨之而來的,便是“青石優品”的聲名鵲起。
石頭帶領的商隊,如今再往臨水鎮和青陽縣城送貨,待遇已是今非昔比。
那些原本還對這些“鄉下貨”挑三揀四的鋪子掌櫃,如今見了石頭,都得客客氣氣地尊稱一聲“石二掌櫃”。
沒辦法,誰讓人家背後有縣尊大人的賞識,更有知府大人的青睞,如今更是得了聖上的嘉獎。
這“青石”二字,儼然成了品質和信譽的保證。
張大山深諳品牌的重要性,他知道,這來之不易的聲譽,必須用心維護。
他召集了家中負責各項產業的子女們,以及各作坊的主要管事,再次強調了產品質量的重要性。
“咱們青石村的東西,如今也算是有了名氣,這名氣是好東西,能給咱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可這名聲,也是最不經糟蹋的。一旦咱們的東西出了岔子,砸了招牌,那再想把這名聲掙回來,可就難了。”
“所以,從今往後,咱們各家作坊出產的每一件東西,都得給它打上十二分的精神,務必做到最好!”
他讓周文軒和豆子,協助各作坊,製定了更加細致和嚴格的生產流程和質量檢驗標準。
比如花兒的布坊,每一匹布從紡線、織造到染色、整理,都有專人負責檢驗。
不合格的線不準上機,織疵的布不準染色,顏色不正、花紋不清的,一律不準出坊。
栓子的酒醬坊和豆腐坊也是如此。
釀酒的每一道工序,從選米、泡米、蒸煮、下曲到發酵、蒸餾,都有嚴格的時間和溫度控製。
做豆腐的豆子要精挑細選,鹵水的濃度要反複測試,壓製的時間也要根據豆腐的種類精準把握。
鐵牛的鐵匠鋪和柱子的車輛製造坊,更是對每一個部件的尺寸、材質、和工藝都有明確的要求。
“咱們要讓每一個從青石村出去的東西,都刻上‘青石優品,必屬精品’的印記!”張大山對眾人說道。
為了進一步強化“青石”品牌的形象,張大山還讓豆子設計了一個統一的“青石”標記。
那標記,以青石村後山的輪廓為底,上麵用篆書寫著“青石”二字,旁邊還配上了一株茁壯成長的禾苗,寓意著青石村生生不息的活力和以農為本的初心。
這個標記,被柱子用硬木精心雕刻成了大小不一的印章。
往後,無論是“青石春”的酒壇,“張氏豆醬”的醬罐,“花兒布坊”的彩布匹頭,還是鐵牛打製的農具,柱子製造的馬車,甚至是丫丫濟民堂開出的藥方包裝,都會仔仔細細地蓋上這個獨一無二的“青石”印記。
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標記,更是一份承諾,一份責任,也是青石村人對自己產品品質的自信。
石頭帶領的“青石優品”商隊,如今的規模也比以前擴大了不少。
除了原先那幾輛騾車,張大山又從“公積金”裏頭撥出款項,讓柱子的車輛製造坊,專門為商隊打造了五輛嶄新的“青石二號”馬車。
這“青石二號”是在“青石一號”的基礎上進一步改良的,車廂更大,承載更多,減震效果也更好,更適合長途運輸。
商隊的夥計,也從村裏那些能吃苦、腦子活泛的青壯年中,又挑選了十幾個。
他們都經過了石頭和張大山一段時間的“崗前培訓”,不僅要學會趕車、裝卸貨物,還得熟悉“青石優品”各種產品的特點、優勢,以及與客戶打交道的禮儀和技巧。
“咱們青石商隊的人,走出去,代表的就是咱們青石村的臉麵!”石頭在出發前,總是會這樣對夥計們訓話。
“貨要好,人品更要好!不能短斤少兩,不能以次充好,更不能仗著咱們如今有了點名氣就欺負人!”
“咱們要讓每一個跟咱們做買賣的人,都覺得舒心,都覺得占了便宜,這樣,咱們的生意才能長久!”
在張大山和石頭父子倆的精心經營下,“青石優品”的名聲,很快便從青陽縣傳到了南陽府,又從南陽府,漸漸地向周邊更遠的州府輻射開去。
那些曾經對“青石”二字還感到陌生的商賈和百姓,如今也都知道了,這大寧朝有個叫青石村的地方,那裏出產的各種東西,都是頂尖的好貨。
“青石春”米酒,醇厚甘冽,回味悠長,成了不少文人雅士宴飲聚會的首選。
“張氏豆醬”,鹹香適口,風味獨特,無論是佐餐還是入菜,都能讓人食欲大開。
“青石精麻彩布”,質地柔軟,色彩天然,紋樣別致,深受各地貴婦和小姐們的喜愛,甚至連京城裏的一些大戶人家,都開始派人前來訂購。
豆腐和豆幹,更是因為其新奇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迅速風靡了南陽府的各大酒樓和尋常百姓家。
就連那些原本隻是在青石村周邊小打小鬧的改良農具,如曲轅犁、耬車、打穀機等,也因為其高效實用,而被一些有遠見的鄉紳和農場主大量采購,用於改良自家的田地。
趙四海的商隊,如今幾乎成了“青石優品”的專運商隊,每月往返於青石村和府城之間,車隊規模越來越大,運載的貨物也越來越多樣。
他當初與張家簽訂的獨家代理契約,如今看來,簡直就是撿了個天大的便宜。
“張老哥,您這青石村,可真是個聚寶盆啊!”趙四海每次來青石村拉貨,都會由衷地感歎。
“老弟我走南闖北這麽多年,還從沒見過哪個地方,能像你們這兒一樣,層出不窮地冒出這麽多好東西來!”
張大山隻是嗬嗬一笑:“趙大哥過獎了,不過是些糊口的玩意兒,當不得‘寶’字。”
他心裏清楚,這“青石優品”之所以能如此受歡迎,靠的不僅僅是技術的領先,更是那份對品質的堅守和對信譽的珍視。
當然,這名聲大了,麻煩也少不了。
市場上開始出現了一些打著“青石”旗號,或者仿冒“青石優品”包裝的劣質產品。
石頭和周文軒為此也沒少費心思,他們一方麵通過官府和商會的力量進行維權打假,另一方麵也加強了對“青石”標記的防偽設計,比如在印章上加入一些難以仿製的暗記,或者在高端產品上使用特殊的包裝材料。
雖然這些措施並不能完全杜絕仿冒,但也有效地維護了“青石優品”的聲譽和市場份額。
“青石”二字,已然不僅僅是一個地名,更成了一個響當當的品牌,代表著優質、創新和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