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活字印刷,文以載道

字數:6044   加入書籤

A+A-


    這青石村的蒙學堂,如今是越辦越紅火了。
    不僅本村的娃兒們都擠著要進來念書,就連鄰村的,也陸陸續續送來了好些個。
    周文軒和周先生兩個人教著這大幾十號的學童,每日裏是既歡喜又有些個發愁。
    歡喜的是這向學之風日盛,發愁的卻是這蒙學的課本,實在是太金貴,也太稀少了。
    如今學堂裏頭用的《三字經》、《百家姓》,大多還是他和小山費了好些個燈油,一字一句辛辛苦苦抄錄下來的。
    數量有限不說,那紙張也粗糙得很,翻看不了幾回就容易破損。
    更別提張大山先前編撰的那幾本《青石農錄》和《青石藥錄》了。
    那更是寶貝似的,隻有那麽一兩份手抄本,平日裏都鎖在“公社會”的櫃子裏頭,輕易不肯示人。
    村民們要想學上頭的本事,大多還得靠著張大山或者幾個管事的人,口口相傳。
    “嶽父大人,如今這學堂裏的學童是越來越多了。”這日,周文軒找到了正在琢磨新式水力機械圖樣的張大山。
    “光靠著咱們手抄那幾本蒙學課本,實在是杯水車薪,也耗時耗力。”
    “還有您先前編撰的那些農書藥錄,那可都是利國利民的好東西,要是能多印上幾本,讓更多的人都能學到,那該有多好啊。”
    張大山聽了,也是深以為然。
    他曉得,這知識要想傳播開來,光靠口傳手抄,那效率實在是太低了。
    《天工開物》上麵,倒也記載著“活字印刷”的製作方法。
    用那泥巴燒製成一個個單獨的字模,再把這些字模按照文章的次序,排在一塊鐵板上。
    然後刷上墨,鋪上紙,用那壓力一印,就能印出一整頁的字來。
    這法子,比起那費時費力的雕版印刷,或者那慢吞吞的手抄,那可要快上太多了。
    而且,這字模還能反複使用,大大降低了印書的本錢。
    “文軒啊,你說的這事兒,爹也琢磨好些日子了。”張大山沉吟道。
    “手抄太慢,雕版又費工費料,還改動不便。”
    “爹倒是之前看見過一種叫做‘活字排版’的印書法子,興許……能派上用場。”
    他當即便把那活字印刷的大致原理,跟周文軒和恰好也在一旁的柱子、鐵牛他們,仔仔細細地解說了一番。
    “用那泥巴,或者……更結實些的銅塊錫塊,做成一個個單獨的字丁。”
    “每個字丁上頭,都刻上一個反過來的字。”
    “再把這些字丁,按照書上的次序,排在一塊帶框的板子上,用些個法子給它固定緊了。”
    “然後,往這字丁上頭刷上墨,再鋪上紙,用那壓力一壓。”
    “嘿!這一頁書,不就印出來了?”
    周文軒聽得是眼睛發亮,他本就是讀書人,自然曉得這活字印刷一旦成功,那對這知識的傳播,將是何等巨大的助力!
    “嶽父大人!此法若是能成,那可真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啊!”他激動得聲音都有些發顫了。
    柱子和鐵牛對視一眼,雖然還不大明白這“活字印刷”到底有多神奇,可看著自家爹和姐夫那興奮的模樣,也曉得這指定又是個了不得的新玩意兒。
    “爹,您說咋辦,俺們就咋辦!”柱子拍著胸脯說道,“這做字模的活計,無論是用泥巴燒,還是用那銅塊錫塊刻,俺都能試試!”
    鐵牛也道:“爹,要是用金屬做字模,那鑄造和打磨的活計,就包在俺身上了!”
    張大山見狀,也是信心更足了。
    “好!這事兒,就交給你們哥兒仨了!”
    “咱們先從最常用的那些字下手,一樣一樣地,把這活字模給它琢磨出來!”
    說幹就幹。
    他們最先想做的還是陶活字。
    柱子領著幾個窯工,用那燒製磚瓦剩下的細泥,照著小山寫好的字樣,一個個地捏泥條,刻反字。
    再放進窯裏頭燒製。
    可這陶活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不是火候不對,燒出來的字模不是裂了就是變形了。
    就是那泥性不好掌握,刻出來的字,不是筆畫粗了就是細了,大小也不勻稱。
    而且,這陶活字,質地脆,容易損壞,用不了幾次就得重做,也著實是麻煩。
    “爹,這陶活字怕是不大頂用啊。”柱子忙活了好幾天,燒出來一堆歪歪扭扭、缺胳膊少腿的廢品,有些泄氣地說道。
    張大山也曉得這陶活字的局限,他沉吟道:“既然這陶的不成,那咱們就試試金屬的!”
    “用銅,或者那錫,來做這活字模,指定比這泥巴的要結實耐用得多!”
    可這金屬活字的製作,難度就更大了。
    要是用雕刻的法子,那得在那麽小的一塊金屬上,刻出反過來的字來,還得保證那筆畫清晰,大小一致。
    這對手藝的要求,簡直是高到了天上去了。
    鐵牛試著用他那打鐵的鋼鑿,在銅塊上刻了幾個字,結果刻出來的東西,歪歪扭扭,跟那鬼畫符似的,根本沒法用。
    “不成,這刻字太難了。”鐵牛搖了搖頭。
    “那咱們就試試鑄造的法子!”張大山說道。
    “先用那質地細密的黃楊木,或者幹脆就用那澄幹淨了的細泥,照著字樣,刻出正字的母模來。”
    “再用這母模,翻製出沙模或者泥模。”
    “然後,把那熔化了的銅水或者錫水,灌進這模子裏頭,等它冷卻了,不就能鑄出活字來了?”
    這個法子,聽著倒像是個路子。
    柱子和鐵牛又來了精神。
    柱子負責用他那精湛的木工手藝,雕刻那些精細的木製母模。
    鐵牛則負責帶著徒弟們,改進那冶煉爐子,想法子把那銅和錫給它熔化了,再小心翼翼地進行澆鑄。
    這個過程,更是艱難。
    那母模的雕刻,得一絲不苟,筆畫稍有差池,鑄出來的字就走了樣。
    那金屬的熔化和澆鑄,更是對火候和技術的極大考驗。
    一不小心,不是炸了爐,就是那鑄出來的活字,不是缺了角就是多了氣泡,根本沒法用。
    前前後後,又折騰了將近個把月,糟蹋了不少銅料和錫料,也耗費了無數的煤炭和人工。
    總算是……勉強鑄造出了一批質量還算過得去的、常用的幾百個銅活字和錫活字來。
    雖然這些活字,比起後世那些鉛字,還是粗糙了不少。
    可比起那易碎的陶活字,已經是天壤之別了。
    接下來,便是這排版和油墨的難題了。
    如何把這些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金屬活字,都給它牢牢地固定在一塊印版上,讓它們在印刷的時候不鬆動,不歪斜?
    張大山他們試過用木框夾緊,也試過用蜂蠟或者鬆香來粘合。
    可效果都不太理想。
    還是柱子這小子,腦子活泛,他想起先前做那馬車輪軸的時候,用過一種榫卯固定的法子。
    便琢磨著,能不能也給這些活字和印版,都做出些個小小的榫頭和卯眼來,讓它們互相嵌套,固定起來?
    這個法子一試,嘿,還真管用!
    雖然麻煩了些,可排出來的印版,確實是牢固了不少。
    至於那油墨,張大山也是費了不少心思。
    他從那《天工開物·丹青》篇裏頭,找到了不少關於製墨的記載。
    曉得這好的油墨,不僅要顏色黑亮,還得有適當的粘稠度,才能均勻地附著在字模上,印出來的字跡也才清晰不化。
    他讓丫丫幫著,用那鬆煙,摻和上適量的桐油和一些個能增加粘性的膠質。
    反複地調試配比,總算是弄出了一種還算合用的、專門給這活字印刷使的油墨來。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張大山親自選了那《三字經》的頭幾句,讓小山和周文軒,仔仔細細地,把那些銅活字和錫活字,都給它排到了一塊小小的木製印版之上。
    再用那新調製的油墨,均勻地刷在字模之上。
    鋪上一張從鎮上買回來的、相對還算平整光滑的草紙。
    再用一塊幹淨的木板,使勁地,均勻地,往上一壓。
    當那張帶著墨香的草紙,被小心翼翼地從印版上揭下來的時候。
    隻見那紙上,赫然印著一行行方方正正、清晰可辨的黑色楷字!
    雖然,比起後世那精美的印刷品,還是粗糙了不少。
    可比起那歪歪扭扭的手抄本,那可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啊!
    “成了!成了!爹!嶽父大人!真的印出來了!”周文軒激動得聲音都有些發顫了。
    他捧著那張還散發著墨香的紙,像是捧著什麽稀世珍寶一般。
    小山和柱子、鐵牛他們,也都圍了過來,一個個都瞪大了眼睛,看著那紙上的字,滿臉都是不敢相信和……狂喜!
    張大山也是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臉上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笑容。
    他知道,這活字印刷術,雖然還很粗淺,可也算是在青石村,初步地,生了根,發了芽了!
    有了這個,往後無論是印製蒙學課本,還是推廣那《青石農錄》、《青石藥錄》。
    那可就都方便太多了,成本也大大降低了。
    這對於知識的普及和技術的傳播,那意義,可是非同小可啊!
    周文軒更是對這活字印刷術推崇備至,當即便主動請纓,要負責後續所有書籍的校對、排版和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