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青石雜談》,記錄心得
字數:4381 加入書籤
聖旨和欽差的到來,讓整個青石村,都陷入了一片前所未有的、近乎瘋狂的喜悅之中。
張大山,被聖上親封為“青石鄉男”,食邑三百戶,世襲罔替。
張家那塊“天工巧匠”的舊匾,也被換成了由禮部用赤金打造的、在陽光下閃耀著萬丈光芒的新匾。
張家,從一個普通的農戶,一躍成為了大寧朝有正式爵位的新晉貴族。
這場潑天的富貴和榮耀,讓所有村民都與有榮焉,對張家的敬畏,也達到了頂峰。
然而,在這份巨大的榮耀之下,張大山卻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清醒。
他知道,皇帝的賞賜,既是護身符,也是一道無形的枷鎖。
它要求張家,必須拿出更多、更有價值的東西,來回報這份皇恩。
想要長久地立於不敗之地,就絕不能有半分的懈怠和自滿。
這日,他在巡視青石學院時,心中又萌生了一個新的想法。
他看到,學院的各個專科工坊裏,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鐵牛正在給學生們講解高爐煉鐵時,如何通過火焰的顏色來判斷爐溫。
花兒正在教女學生們,如何搭配不同植物的汁液,來調製出更豐富的染料。
石頭則在給商貿科的學子們,複盤他上次去府城,是如何通過一場“品牌發布會”,打垮競爭對手的。
這些,都是最寶貴的、獨一無二的實踐經驗。
可這些經驗,大多還隻停留在師傅們的口中和腦子裏。
“周先生,林先生。”
他找到了正在靜室裏備課的周先生和新來的林先生。
“咱們的學院,如今有了學生,有了教材。”
“但知識,若是鎖在書本裏,鎖在課堂上,那還是死的。”
“得讓它流動起來,得讓它互相碰撞,才能生出新的智慧來。”
“哦?男爵大人又有何高見了?”周先生捋著胡須,笑著問道。
他如今也習慣了張大山這層出不窮的新奇想法。
張大山成竹在胸。
“我琢磨著,咱們可以利用新開的活字印坊,辦一份咱們學院自己的‘雜談’。”
“雜談?”
“對。”張大山解釋道,“就是一份小冊子,不用太厚,半個月或者一個月出一期。”
“專門用來記錄和交流咱們的心得體會。”
他將自己的構想,詳細地說了出來。
“第一,要記錄‘技術心得’。”
“鐵牛、柱子他們,在生產中遇到了什麽難題,又是怎麽解決的,都可以寫下來。”
“比如,如何讓鋼材淬火時不易開裂,或者如何讓木料拚接時更嚴絲合縫。”
“這些經驗,對所有學百工科的學生來說,都是千金不換的寶貝。”
“第二,要記錄‘格物觀察’。”
“咱們的格物科,可以記錄下每月的物候變化,莊稼的生長周期,甚至是一隻蝴蝶從卵到成蟲的全過程。”
“讓孩子們學會觀察和記錄咱們身邊的世界。”
“第三,要刊登‘商貿信息’。”
“石頭從外麵帶回來的市場行情,哪個地方的棉花便宜了,哪個地方的絲綢又漲價了,都可以刊登出來。”
“這份信息,要免費送給咱們商會的所有成員,讓他們都知道,跟咱們合作,是有大好處的。”
“第四,要選登‘學子文章’。”
“學院裏學生們寫的好文章,好心得,無論文科還是專科,都可以選一些印上去。”
“這不僅是對他們的鼓勵,也能讓大家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最後,還可以摘錄‘小山來信’。”
“小山在外麵做官,他看到的,聽到的,關於朝廷的政策,關於民間的疾苦。”
“摘錄一些,也能讓咱們和孩子們,開闊眼界,了解天下大事。”
張大山這番構想,讓周先生和林先生都聽得是兩眼放光。
他們知道,這薄薄的一份“雜談”,其背後所蘊含的能量,是何其的巨大。
它不僅僅是一份刊物。
它是一個知識交流的平台,一個信息流通的渠道,更是一個凝聚人心的、強大的文化武器。
“好,好啊!”周先生激動地一拍大腿,“男爵大人此舉,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啊。”
“此事,便由老夫,親自來牽頭操辦。”
“絕不負大人所托。”
很快,一個以周先生為“總編”,以林先生和學院其他幾位教書先生為“編撰”的《青石雜談》編輯部,便正式成立了。
他們向各個工坊和科目的教習、學生們約稿。
又將收集來的稿件,進行整理、潤色和分類。
半個月後。
在文印坊裏。
豆子正帶著幾個對排版有興趣的學子,小心翼翼地,將一個個鉛活字,排列在帶框的鐵盤之上。
第一期薄薄的、隻有十幾頁,卻散發著清新墨香的《青石雜談》,被成功地印刷了出來。
它的版式很簡單,字跡卻清晰工整。
裏麵有鐵牛口述、林先生記錄的《論精鋼淬火之火候把握》。
有花兒親筆寫的《天青色染料媒染劑之我見》。
有石頭的《南陽府近期糧價、布價、鹽價行情分析》。
還有一篇被評為最優的、由蘇州學子孫思遠寫的、關於“雞兔同籠”問題的多種解法心得。
當這份前所未見的“期刊”,被免費分發到青石學院每一個師生,以及青石商會每一個成員的手中時。
所有人都被這種新奇的形式,和其中蘊含的巨大實用價值,給徹底震驚了。
學院的學子們,為了能讓自己的文章登上《青石雜談》,學習的熱情空前高漲。
而那些商會的商人們,在看到那份精準的市場行情分析後,更是如獲至寶。
當天,就有一位機靈的布商,根據雜談上“江南棉價恐將上漲”的預測,立刻派人加急采購了大批棉花。
半個月後,棉價果然大漲,讓他平白多賺了數百兩銀子。
此事傳開,《青石雜談》更是被商會成員們奉為了“商業寶典”,一期難求。
張大山拿著這份由自己親手催生的、小小的刊物。
他看到,那些曾經隻屬於他一個人的、或者一個家族的知識和經驗。
如今,正通過這小小的、印著墨香的紙張,變成可以被記錄、被分享、被廣泛傳播的、屬於一個群體的共同財富。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