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翰林清名,帝師之姿
字數:4839 加入書籤
花兒的“夫人外交”,在京城的頂級社交圈裏,一炮而紅。
“青石錦繡堂”的定製絲綢,成了貴婦們彰顯身份和品味的最新象征。
張家,也因此,在那些高門大宅的後院裏,建立起了一張看不見、卻又無比重要的人脈網絡。
而在朝堂之上,張家的另一根支柱——張小山,也正以一種與眾不同的方式,悄然綻放著自己的光芒。
翰林院,是大寧朝最清貴、也最受尊崇的所在。
能進入此地的,無一不是科舉考試中最頂尖的才子,是未來的閣老、宰相的儲備人選。
小山自奉調入京,任從六品修撰以來,每日的工作,便是整理浩如煙海的前朝史籍。
因為之前那“治河”的不世之功,和家族那“天工巧匠”的赫赫威名。
如今,翰林院裏,再也無人敢當麵輕視他。
同僚們見了他,都會客客氣氣地,拱手稱一聲“張修撰”。
可那客氣之中,卻總是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疏離。
他們談論的,是顧盼生姿的詩詞歌賦,是玄之又玄的義理心性。
而小山,每日裏除了修史,便是在鑽研那些從家裏送來的、關於營造、水利、農桑的各種圖紙和記錄。
他與他們,仿佛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小山並不在意這些。
他謹記著父親的教誨,每日裏隻是沉默地做事,冷靜地觀察。
他知道,自己就像一柄新煉出的鋼刀,在入鞘之前,必須先藏起所有的鋒芒。
然而,是利刃,也總有需要出鞘的一天。
這一日,早朝之後,皇帝將幾位內閣大學士和戶部、工部的尚書,都留在了禦書房。
起因,是北方三州,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
赤地千裏,顆粒無收,數百萬災民嗷嗷待哺。
朝廷雖然緊急下撥了第一批賑災錢糧。
可奏折雪片般飛來,都說錢糧在半道上,便被沿途的官吏,以各種名目,克扣掉了三成以上。
而地方官府的賑災之法,也隻是簡單的開倉放糧,坐吃山空。
“諸位愛卿,都說說吧。”
寧宣宗看著麵前的奏折,眉頭緊鎖,聲音裏充滿了疲憊。
“這災,該如何賑?”
“這貪腐,又該如何防?”
戶部尚書率先開口“陛下,臣以為,當增派禦史,巡查沿途,嚴懲貪腐,以儆效尤。”
工部尚書則說道“陛下,臣以為,當以工代賑,組織災民,興修水利,以備來年。”
兩位尚書的法子,都有些道理,卻又都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派再多的禦史,也查不盡那層層疊疊的黑手。
而“以工代賑”,那工程款項,又如何能保證,不被貪墨,能真正地發到災民手中?
幾位大學士,也隻是引經據典,說了些“王者當以仁心治天下”的空話。
皇帝聽得是心煩意亂。
就在這時,他忽然想起了,自己那個總是能帶來驚喜的、年輕的翰林修撰。
“去,把翰林院的張小山,給朕召來。”
很快,正在史館裏查閱資料的張小山,便被一名小太監,帶到了禦書房。
“臣,翰林院修撰張小山,叩見陛下。”
“平身。”皇帝看著眼前這個不卑不亢的年輕人,直接開口問道。
“張修撰,北方三州大旱,賑災錢糧,沿途損耗巨大。”
“對此,你有何看法?”
此言一出,在場的所有大學士和尚書們,都將目光,投向了這個從六品的小官。
他們的眼神裏,大多帶著幾分不以為然。
這等國家大政,連他們都束手無策,你一個年輕人,又能說出什麽高見來?
小山沒有半分膽怯。
他先是躬身一禮。
“回稟陛下,臣以為,賑災之要,不在‘發’,而在‘管’。”
“哦?”皇帝來了興趣,“如何管法?”
小山請求了一支筆和一張紙。
他沒有長篇大論,而是在紙上,畫出了幾個清晰的方框和箭頭。
“啟稟陛下,小子在家鄉時,曾見父親用過一種‘複式記賬法’。”
“其法,每一筆錢糧的進出,都需有兩處以上的記錄,互相印證。”
“比如,戶部撥出多少錢,工部收到多少錢,賑災署花掉多少錢,三方賬目,必須完全吻合。”
“如此,則每一文錢的去向,都有跡可循,讓那些貪官汙吏,無所遁形。”
他又畫了一個圈。
“至於賑災之法,臣以為,工部大人的‘以工代賑’,是上上之策。”
“隻是,這工程款項的發放和監管,是成敗之關鍵。”
“臣鬥膽提議,成立一個由戶部、工部、都察院三方共同組成的‘聯合賑災署’。”
“錢,由戶部出。”
“工程,由工部管。”
“賬目和流程,則由都察院,全程監督。”
“三方互相掣肘,互相監督,任何一方想動手腳,都難如登天。”
他這番話,條理清晰,邏輯嚴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那所謂的“複式記賬法”和“三方聯合監管”,更是讓在場所有人都聽得是聞所未聞,又覺得妙不可言。
這是一種全新的、他們從未接觸過的管理之學。
皇帝看著紙上那清晰的流程圖,眼中爆發出前所未有的、明亮的光彩。
他知道,這個年輕人,又一次,給他帶來了巨大的驚喜。
“好,好,好。”
他一連說了三個“好”字。
“張愛卿,聽你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
“你這腦子裏,裝的都是治國安邦的真學問。”
他當即便拍板。
“就依你所言。”
“即刻成立‘北方抗旱聯合賑災署’。”
“戶部、工部、都察院,各派一名得力侍郎,共同主理。”
他又看向小山。
“而你,張小山。”
“朕命你,為此次賑災之事的全權顧問。”
“那‘複式記賬法’,由你親自去教。”
“所有賬目,都需經你過目核準,方能生效。”
他又頓了頓,說出了一句讓所有人,都感到震驚的話。
“以後,你便不必隻在史館裏修書了。”
“每日午後,都來禦書房。”
“陪朕,聊聊這天下事。”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
所有人都知道,這位年僅弱冠的張修撰,從這一刻起,已經不再是普通的翰林。
而是成為了,可以隨時出入禦書房,參與最高決策的天子近臣。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