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所有難題,盡皆破解

字數:5132   加入書籤

A+A-


    大寧啟元五年,深秋。
    太行山脈,那條曾經被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如今,已經被一條蜿蜒的、充滿了工業與智慧之美的鋼鐵巨龍,徹底馴服。
    當最後一節“齒條軌道”,在太行山南麓的出口處,被穩穩地鋪下時,標誌著“京武鐵路”工程中,最為艱巨、也最具挑戰性的山區路段,全線貫通!
    這個消息,如同長了翅膀,迅速傳遍了整個帝國。
    它所帶來的,不再是初見奇跡時的那種狂熱與震驚。
    而是一種更深沉,也更具分量的、舉國上下的自豪與自信。
    人們已經不再懷疑“火車”能否翻山越嶺,他們開始理所當然地,期待著這條鋼鐵大動脈,早日抵達南方重鎮。
    然而,對於總工程師張柱子和他那支無所不能的“皇家營造司”而言,真正的考驗,還遠未結束。
    因為,在平坦的南方平原之上,同樣有著各種各樣、看似不起眼,卻足以讓工程陷入停滯的……難題。
    ……
    難題一沼澤與濕地——“排骨”浮基的誕生
    當鐵路工程,推進到兩湖平原與江南水鄉的交界地帶時,工程隊遇到了大片的、連綿不絕的沼澤與濕地。
    這裏的土地,含水量極高,土質鬆軟如泥,根本無法承受鐵軌和火車那沉重的壓力。
    傳統的夯土路基,在這裏,鋪上一層,便會下沉一層,如同一個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
    一時間,工程的進度,被迫停滯了下來。
    消息傳回京城,營造司內,再次燈火通明。
    這一次,張柱子沒有再閉門造車。
    他將從南方采集回來的土壤樣本,以及當地詳細的水文地理圖,擺在了所有工程師的麵前,召開了一場“集思會”。
    “諸位,”他開門見山,“難題,就在眼前。傳統的路基之法,已然失效。我等,需另辟蹊徑。”
    有了之前攻克黃河鐵橋和太行隧道的經驗,在場的工程師們,早已養成了“沒有什麽不可能”的思維習慣。
    他們圍繞著沙盤,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最終,一個從格物院“仿生司”(一個研究動植物結構的新興科係)畢業的年輕學子,提出了一個天才般的設想。
    “總工大人,學生曾觀察過水黽(水上漂浮的昆蟲),其能在水麵行走,並非其體輕,而是因為它有數條長腿,將自身重量,均勻地分散到了足夠大的水麵之上。”
    “我們……是否可以,模仿此法?”
    他大膽地在沙盤上,用木條演示起來。
    “我們不需將路基填滿。我們可以先在沼澤之上,像搭建木筏一樣,鋪設一層巨大的、由堅韌的楠竹和硬木製成的‘井’字形網格結構,我稱之為‘地龍骨’。”
    “再在這‘地龍骨’之上,橫向鋪設無數根緊密相連的枕木,如同人的排骨。最後,才在這‘排骨’之上,鋪設鐵軌。”
    “如此一來,火車的巨大重量,便不再是壓在一個點上,而是通過這巨大的‘排骨’浮基,被均勻地,分散到了整片沼澤的表麵!隻要單位麵積的壓強,小於沼澤的承載力,那我們的鐵路,便能……像水黽一樣,穩穩地,‘浮’在沼澤之上!”
    這個被後人稱為“筏形基礎”或“排骨浮基”的方案,充滿了智慧與想象力!
    它一經提出,便立刻得到了張柱子的認可和完善。
    很快,第一段“漂浮”在沼澤之上的鐵路,便試驗成功!
    當沉重的工程列車,穩穩地,從那片看似柔軟的土地上,呼嘯而過時。
    所有人都知道,橫亙在帝國南方腹地,那最後一道柔軟的屏障,也被徹底攻克!
    濕地難題,破解!
    ……
    難題二標準化與量產化——“流水線”作業的終極形態
    鐵路,越修越長。
    所需要的鐵軌、枕木、道釘、乃至是機車的零部件,其數量,也達到了一個空前恐怖的規模。
    僅僅依靠燕山和江陵的兩座鋼鐵廠,進行“小作坊”式的生產,已經遠遠無法滿足“京武鐵路”與“南方分院”周邊產業帶,雙線作戰的巨大需求。
    生產效率,成了新的瓶頸。
    這一次,站出來的,是張家的商業總管,那個對成本與效率,有著野獸般直覺的張石頭。
    他聯合了機械司的總司張鐵牛,對帝國所有的工廠,進行了一場自上而下的、徹底的“工業革命”。
    他們將“流水線”這個概念,發揮到了極致。
    在燕山鋼鐵廠的“鐵軌車間”裏,不再是一個工匠,負責從頭到尾的全套工序。
    而是——
    第一道工序的工人,隻負責將燒紅的鋼錠,送入軋鋼機。
    第二道工序,隻負責操控軋鋼機,將其軋製成標準的“工”字型。
    第三道工序,隻負責用蒸汽切割機,將其切割成標準的長度。
    第四道工序,隻負責在鐵軌的固定位置,用蒸汽鑽孔機,打出標準的道釘孔。
    ……
    每一個人,都像一個被上緊了發條的零件,隻需要重複一個最簡單的、標準化的動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其生產效率,比之過去,提升了……十倍不止!
    同樣的“流水線革命”,也在枕木加工廠、螺絲道釘廠、甚至是蒸汽機車頭的總裝車間裏,被強製推行。
    一種全新的、以“標準化、可替換、高效率”為核心的現代工業生產模式,第一次,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建立了起來。
    量產難題,破解!
    ……
    難題三人才的匱乏——“格物學徒”計劃
    工廠多了,流水線建好了,可誰來操作這些機器?誰來管理這些車間?
    格物院的畢業生,都是寶貝疙瘩,他們要去當工程師,要去搞研發,總不能讓他們,去擰螺絲吧?
    為此,在張小山的主導下,一場由朝廷推動的、麵向全社會的“格物學徒”計劃,正式啟動。
    他們不再要求學徒,必須是識文斷字的讀書人。
    隻要你身體健康,頭腦靈光,哪怕是目不識丁的農家子弟,都可以報名!
    這些人,將進入各個工廠,由一名格物院的畢業生,帶上百名學徒。
    他們不需要學習高深的理論,他們隻需要在“師傅”的指導下,用三個月的時間,學會如何操作自己麵前的那台機器,如何看懂最簡單的工序圖紙,如何進行最基本的設備維護。
    三個月後,考核合格,便能轉正,成為一名光榮的“大寧皇家一級技工”,享受比普通農民和士兵,要高出數倍的薪俸和待遇!
    這個計劃一經推出,應者雲集!
    無數對未來感到迷茫的年輕人,仿佛看到了一條通往新世界的光明大道!
    他們以能進入工廠,成為一名“技工”為榮!
    一個全新的、龐大的、數量超過數十萬人的“產業工人”階級,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形成!
    人才難題,破解!
    ……
    資金、運輸、後勤、君心……
    濕地、量產、人才……
    當“京武鐵路”的工程隊,終於跨越了平原,抵達了長江北岸的武昌府時。
    他們回首望去,才發現,在過去這短短的數年之間。
    他們,以及他們背後的張家,已經不知不覺中,將所有曾經阻礙在這條鋼鐵巨龍麵前的、看似不可逾越的難題,一一踩在了腳下!
    剩下的,便隻剩下了最後一步。
    ——跨越長江,抵達終點。
    而有了建造黃河大鐵橋的成功經驗,所有人都知道,這,已經不再是難題。
    這,隻不過是時間問題。
    一個屬於鐵路的,屬於工業的,屬於格物之學的偉大時代,所有的技術障礙和理論難題,都已然……
    盡皆破解!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