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遠慮未消,再尋良方

字數:4453   加入書籤

A+A-


    中原那場轟轟烈烈的“全民盛宴”終於漸漸落下了帷幕。遮天蔽日的蝗災被徹底平定,數百萬隻“滅蝗神兵”也成功地轉化為了百姓肚裏的油水和對朝廷無盡的感恩戴德。一場足以動搖國本的滔天大禍,在安國公府的遠程調度和皇帝的全力支持下,竟奇跡般地化為了一場凝聚了民心的大喜劇。
    捷報傳回京城,朝野上下,一片歡騰。所有人都沉浸在這場“化腐朽為神奇”的偉大勝利所帶來的巨大喜悅之中,就連一向嚴肅的皇帝寧宣宗,也在慶功宴上多喝了幾杯,龍顏大悅。
    然而,在這片歌舞升平的喜慶氛圍之中,有一個地方,卻依舊保持著異乎尋常的冷靜與……凝重。
    那便是,帝國的中樞——戶部衙門。
    ……
    夜色深沉,戶部衙門的算學司內燈火通明。
    戶部尚書張豆子並沒有因為這場大捷而有半分的輕鬆。他的麵前,鋪著一張巨大的大寧輿圖,上麵用不同顏色的朱砂筆,密密麻麻地標注著帝國各州府的人口、耕地、以及……糧食產量的最新數據。
    在他的身旁,是數十名從格物學院算學司畢業的、帝國最頂尖的“數據官”。他們手中的算盤,打得是劈啪作響,快得幾乎能看到殘影。
    “尚書大人,”一個負責數據匯總的年輕主事,將最後一份報表呈了上來,臉上帶著幾分掩飾不住的憂慮,“中原蝗災雖平,但……下官按照您的吩咐,將今年全國夏糧的最終畝產數據,與去歲、前歲的數據,進行了詳細的比對。發現了一個……很不安的跡象。”
    “說。”張豆子頭也不抬,目光依舊死死地盯著地圖上的那些數字。
    “是。”那主事深吸一口氣,聲音沉重地說道,“數據顯示,自我朝推廣‘青石一號’良種以來,全國糧食畝產,在最初的兩年內,確實出現了爆發性的增長,平均增產達到了兩成以上。但,從第三年開始,也就是從去年開始,這個增長的勢頭,便……停滯了。”
    “甚至,在一些最早推廣良種的州府,譬如咱們南陽府,今年的畝產,相較於去年,還……還出現了微弱的下滑。”
    張豆子的瞳孔,猛地一縮。
    雖然這個結果,與他之前的模型推演完全一致,但當親眼看到這冰冷的數據時,他的心還是不由自主地,沉了下去。
    “品種退化……”他喃喃自語,“果然,還是來了。”
    他想起了父親在離京歸鄉前,曾對他和幾位兄長的一次深夜教誨。
    父親當時便曾預言,“青石一號”良種,雖然能解一時之急,但並非萬全之策。任何優良的稻種,經過數代的繁衍,其優良的性狀,便會不可避免地,出現衰退和混雜。這,便是“格物”之道中的“熵增之律”,非人力所能左右。
    當時,他們兄弟幾人,還沉浸在帝國高速發展的樂觀情緒之中,對此,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直到今天,當這殘酷的現實,以無可辯駁的數據擺在麵前時。
    張豆子才真正地,感受到了父親那份深邃如海的……遠見。
    “尚書大人……那……那可如何是好?”那年輕主事的聲音,帶上了哭腔,“如今,帝國的人口,依舊在飛速增長。若是沒有了良種帶來的產量優勢,那您之前在文華殿上所做的那個‘饑荒預警’,怕是……怕是還要提前到來啊!”
    張豆子沒有回答,隻是靜靜地看著那張巨大的輿圖。
    他的心中,無比沉重。
    他知道,這次的蝗災,朝廷看似是贏了。
    但,不過是治標不治本。
    他們,隻是用一種“奇術”,暫時,掩蓋了那個更深層次的、足以動搖國本的……巨大危機。
    那個,因“人多地少”而引發的……千古死局!
    他知道,僅憑自己和戶部的力量,是絕對無法破解這個死局的。
    能解此局者,普天之下唯有一人。
    ……
    第二日,禦書房。
    皇帝寧宣宗,召集了以內閣首輔張小山與戶部尚書張豆子為首的幾位核心重臣,商議著如何對此次“滅蝗”的有功之臣,進行封賞。
    然而,在聽完了幾句慶功的場麵話之後,張小山和張豆子兩兄弟,卻對視了一眼,並沒有立刻領旨謝恩。
    “陛下,”張小山出列,躬身說道,“賞賜之事,臣,暫且不敢領。因為,戶部的豆子尚書,還有一件,比賞賜,更重要百倍的……憂心之事,要向陛下稟報。”
    “哦?”皇帝有些意外,“何事,竟比慶功還要緊?”
    於是,張豆子再次,將戶部關於“良種退化,產量停滯”的最新數據,以及那個令人不寒而栗的“饑荒模型”,一五一十地,向皇帝,做了詳細的稟報。
    隨著張豆子的講述,禦書房內那原本輕鬆喜慶的氣氛,漸漸地冷卻了下來。皇帝臉上的笑容,也緩緩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比之前麵對蝗災時,還要更加凝重的……深沉憂慮。
    “也就是說……”皇帝的聲音,變得有些幹澀,“咱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蝗災這隻‘惡狼’,趕出了門。可門後,卻還藏著一隻,更可怕的、名為‘饑荒’的……猛虎?”
    “回陛下,”張小山艱難地點了點頭,“正是如此。”
    “那……那該如何是好?”皇帝的目光,掃過下方所有的大臣,“難道就沒有別的法子,能讓那糧食的畝產,再……再往上,提一提了嗎?”
    禦書房內,一片死寂。所有的大臣,都低下了頭無人敢言。
    就在這氣氛壓抑到極致,所有人都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力之時。
    內閣首輔張小山,卻突然再次開口了。
    他的聲音,雖然也帶著幾分凝重,卻又隱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希望。
    “陛下,諸位大人,或許……事情,還未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哦?”皇帝的眼中,瞬間,迸發出了一絲精光!“小山,你有何良策?”
    “臣,不敢稱良策。”張小山躬身道,“隻是,此事體大,已非我等朝堂中人,所能破解。能解此局者,普天之下,唯有……家父。”
    “元聖!”皇帝的眼睛,更亮了!
    是啊!他怎麽忘了!他還有那位,總能創造奇跡的……老師!
    “然,家父已榮退歸鄉,不問政事。”張小山繼續說道,“若無陛下旨意,我等亦不敢輕易叨擾。故臣鬥膽,懇請陛下,下達一道……‘問策’聖旨!”
    “以‘八百裏加急’,將我朝如今所麵臨之糧食困局,盡數告知家父!”
    “並,懇請他,以‘元聖’之名,為我大寧,為天下蒼生,再……尋一濟世良方!”
    “準!”
    皇帝想也不想,便立刻答應!
    他親自走到禦案之前,提起朱筆,用一種充滿了期盼與敬重的語氣,寫下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求助信。
    ……
    五日後,青石村。
    正在田間,含飴弄孫,享受著天倫之樂的張大山,收到了這封,來自京城的最高等級密信。
    他展開信,仔仔細細地讀完了豆子整理的數據,和皇帝的親筆手書。
    他那張飽經風霜的臉上,沒有絲毫的意外。
    仿佛,這一切都早已在他的預料之中。
    他隻是,抬起頭,望向了田埂邊,那幾株,正在迎風怒放的、極其普通的……桃花。
    他的嘴角,緩緩地勾起了一抹,充滿了無盡智慧與自信的……神秘微笑。
    “是時候,讓你們見識一下,‘格物’之道中,最神奇,也最偉大的……創造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