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種子革命,推廣全國
字數:4688 加入書籤
青石村試驗田內那畝產八百六十一斤的驚天數字,如同一場十二級的政治地震,徹底引爆了整個大寧帝國的中樞。皇帝寧宣宗在親眼見證了“青石二號”那神跡般的表現之後,再無半分的猶豫,當即便在青石村的臨時行宮之內,召開了一場最高等級的禦前擴大會議。
會議的主題隻有一個——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將這足以改變國運的“神種”,推廣到帝國的每一個角落。
“諸位愛卿,”皇帝的聲音裏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振奮與決斷,“‘青石二號’之功,爾等已親眼所見。此乃上天賜予我大寧的無上祥瑞,更是元聖為我朝萬世基業,點亮的又一盞長明燈。朕意,自即刻起,將‘青石二號’的培育與推廣,列為帝國最高等級之國策!其重要性,等同於北伐,等同於救災等同於興修鐵路!”
“戶部!”他看向自己的麽子張豆子。
“臣在!”
“朕命你,立刻從國庫之中,撥付專項銀兩三百萬!專門用於‘青石二號’的育種、收購、以及……推廣!”
“工部!營造司!”他又看向工部尚書和張柱子。
“臣在!”
“朕命你們,立刻在全國所有適宜種植水稻的州府,仿照青石村之規製,大規模興建標準化的‘皇家育種田’!朕要讓這神種的火苗,在最短的時間內,於我大寧的土地之上,形成燎原之勢!”
“農學司!”他最後看向首席大司農李淳風。
“臣在!”
“朕命你,立刻從格物學院,抽調所有精通此道的學子和技術員,組成‘農業技術推廣總隊’!你們的任務,便是奔赴各州府,手把手地,將這‘青石二號’的種植之法,傳授給天下的每一個農人!”
一道道充滿了帝王意誌的旨意,從這座小小的行宮之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向四麵八方。
一場,由皇權自上而下強力推動的、旨在徹底改變帝國農業麵貌的……種子革命,就此,拉開了序幕!
……
與以往任何一次新政的推行不同,這一次幾乎沒有遇到任何的阻力。
因為利益是最好的驅動力。
當那“畝產八百六十一斤”的驚人數字,通過《帝國日報》的頭版頭條,傳遍天下時。
所有的地方官府,所有的鄉紳地主都徹底瘋狂了。
他們或許不懂什麽“雜交育種”的深奧道理,但他們都識數。他們都清楚地知道,畝產八百六十一斤,這意味著什麽。
這意味著,同樣的一畝地將能多產出近三百斤的糧食!
這意味著他們治下的百姓將再無饑饉之憂!
更意味著他們自己的糧倉,將能多出數不清的、黃澄澄的……財富!
於是,一幕堪稱奇景的畫麵在帝國的各個州府,開始上演。
過去,都是朝廷派欽差催著地方官府搞建設興水利。
而現在,是各地的知府、布政使,天天派人,堵在京城戶部和農學司的衙門口,揮舞著銀票,哭著喊著求爺爺告奶奶地,隻為能讓自家的州府,排在第一批“神種”推廣的名單之上!
“張尚書啊!您就行行好!先撥給俺們湖廣十萬斤種子吧!俺們湖廣熟,天下足啊!隻要有了這神種,未來三年,俺們湖廣上繳的皇糧翻一番!”
“呸!你們湖廣算什麽?俺們江南才是天下糧倉!首輔大人!您可得為家鄉說句話啊!隻要種子到位別說翻一番,翻兩番都行!”
……
在這股自下而上的巨大熱情推動之下,整個“種子革命”的進程,比所有人預想的,都要快得多也順利得多。
第一步:國家主導,規模化育種。
在張柱子營造司那堪稱恐怖的“標準化”基建能力之下,短短半年之內,上百座占地數千畝的“皇家育種田”,便在帝國最精華的產糧區,拔地而起。
這些育種田,完全是按照青石村試驗田的最高標準建造的。
其水利灌排係統,由格物學院的專家統一設計。
其土壤肥力,也經過了農學司的專門改良。
第一批由青石村培育出的、最純正的“青石二號”原種,被小心翼翼地,播撒進了這些最精良的“溫床”之中。
並由農學司派出的技術員,進行最嚴格的、統一化的管理,確保不會出現任何的品種混雜與退化。
第二步:層層推廣,輻射全國。
當第一批規模化培育的“神種”收獲之後,一場更為龐大的分發與推廣行動,便在戶部與青石商會的聯合調度下,有條不紊地展開了。
這些珍貴的種子,並沒有直接賣給普通的農戶。
而是先由各地的官府,以一個極其優惠的價格,優先提供給那些在當地,最具聲望、也最具實力的……鄉紳與種糧大戶。
並與他們簽訂協議,要求他們,在自家田地裏試種成功之後,必須在次年以不高於官府指導價的價格,將收獲的種子,優先出售給同村、同鄉的普通百姓。
這種“以點帶麵,層層輻射”的推廣模式,極大地減輕了官府的壓力,也充分調動了地方鄉紳的積極性。
那些鄉紳地主們,在親眼見證了“青石二號”那令人瞠目結舌的巨大產量之後,一個個都將其視若珍寶,伺候得比自家祖宗牌位還要精心。
一時間,整個帝國的鄉野之間,都掀起了一場學習“格物農學”的熱潮。
第三步:技術下鄉,知識扶貧。
農學司派出的那數千名年輕的“技術推廣員”,則成了這場革命中,最受歡迎也最受尊敬的人。
他們深入到最偏遠的田間地頭。
他們脫下學子的長衫,換上農人的短褂,卷起褲腿,親自走下泥濘的稻田。
他們手把手地,向那些世代“看天吃飯”的農民們,傳授著全新的、科學的種植理念。
“老鄉,這‘青石二號’,喜肥,但怕淹。你們得按照咱們圖紙上畫的,把田埂加高,把排水溝挖深。”
“還有這插秧,不能再像以前那麽密了。得稀一點,留出足夠的空隙,讓它通風,見光,這樣,它才能長得壯,結的穗才大!”
“對了,這田裏的水,也不是越多越好。得講究‘淺水插秧,寸水活棵,薄水抽穗’……”
這些,充滿了“格物”智慧的科學種植之法,通過這些年輕的“傳道者”的口,第一次,係統地傳入了帝國最基層的毛細血管之中。
它帶來的不僅僅是糧食的增產。
更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
……
大寧啟元二十三年,秋。
距離“青石二號”的誕生,僅僅過去了兩年。
當戶部尚書張豆子,將這一年的全國秋糧總產數據,再次呈報到禦前時。
一個,比“畝產八百六十一斤”,還要更加震撼,更加偉大的數字,出現在了所有人的麵前。
“啟稟陛下!”張豆子的聲音,因為極度的激動與自豪,而顯得鏗鏘有力!
“我朝,今年秋糧總產,合計……七千八百萬石!”
“比之兩年前,未推廣‘神種’之前,足足……淨增,三千萬石!”
“如今我朝國庫之存糧,已足夠天下軍民,即便顆粒無收,亦可飽食……五年!”
“陛下!”他猛地跪倒在地,聲音嘶啞地高呼,“我大寧……自今日起,已徹底,擺脫了千古之糧荒!”
“萬世基業……已然,固若金湯了!”
皇帝寧宣宗聽著這個數字,看著下方,那一張張同樣充滿了狂喜與激動的臉龐。
他緩緩地,閉上了眼睛。
腦海中,浮現出的,卻是二十多年前,那個在南陽府青石村,那個衣衫襤褸,卻眼神明亮,信誓旦旦地,對他這個“微服私訪”的皇帝說,要“讓天下人,都吃飽飯”的……中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