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盛世新貌,光明之憂
字數:4202 加入書籤
自元聖張大山力排眾議,在皇家農莊試種“神糧”大獲成功後,兩年光陰如流水般悄然逝去。這兩年,大寧帝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平靜與富足。
三種畝產數千斤的“神賜之糧”——土豆、紅薯、玉米,在皇帝的至高意誌與安國公府雷霆萬鈞的執行力推動下,掀起了一場席卷天下的綠色革命。
從北境的荒沙戈壁到西南的濕熱山區,從東海之濱的鹽堿地到西北的黃土高原,昔日的不毛之地盡化作堆金砌玉的豐饒糧倉。
千百年來如夢魘般纏繞這片土地的饑荒,終於被徹底斬斷,化為曆史塵埃。
當生存不再是每日醒來的頭等大事,一顆名為“文明”的種子,在這片沃土上汲取無盡滋養,瘋狂生根發芽,綻放出璀璨光芒。
帝國的每一個角落,都在這一場糧食革命的洗禮下,悄然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開始追求更深層次的滿足,禮節、文化、乃至夢想,逐漸取代了填飽肚子的原始渴望。
大寧啟元二十七年春,南陽府青陽縣。
老農張三鋤蹲在田埂上,吧嗒抽著旱煙,臉上深刻的皺紋裏盛滿滿足的笑意。
眼前,是一片望不到邊的土豆田,紫色花朵在春風中搖曳,宛如一幅生機盎然的畫卷,預示著地下的豐收盛景。
身後,一座青磚黛瓦的二層小樓巍然聳立,飛簷翹角,氣派不凡。
院子裏,幾隻肥碩的母雞悠然啄食,咯咯的叫聲與春日的鳥鳴交織,平添了幾分田園詩意。他的七歲小孫子,穿著“青石布藝”出品的嶄新棉布學童服,背著小書包,蹦跳著從院裏跑出,臉上洋溢著純真的笑容。
“爺爺,俺上學堂去啦!”小孫子脆生生的聲音在田間回蕩。
“去吧去吧!”張三鋤笑嗬嗬揮手,煙袋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好好聽先生的話,學一身格物大本事,咱老張家等著你光宗耀祖!”
小孫子蹦躂著遠去,背影消失在村口的小路上。
張三鋤的目光重新投向那片土地,心中感慨萬千。
二十年前,一家人擠在破舊的泥坯房裏,冬日漏風,夏日漏雨,每日為幾口稀粥發愁。那時的佃戶生涯,辛苦一年,交完租子後,剩下的糧食連半年都撐不過,常常要靠野菜樹皮果腹。村裏但凡有個災年,餓殍遍地的慘象便會上演。
可如今,一切都變了。自元聖大人推廣“神糧”以來,土豆、紅薯、玉米這三樣作物,以其驚人的產量和適應力,徹底改變了鄉民的命運。土豆不挑地、不怕旱,種下去幾乎不用怎麽管,一畝地產量勝過過去十畝良田的麥子。紅薯甜糯耐儲,玉米更是既能做糧又能喂牲口。
如今,他家不僅還清了所有債務,贖回了祖上的田地,還在去年蓋起了這座連城裏員外都羨慕的青磚小樓。糧倉裏堆滿了吃不完的土豆和紅薯幹,地窖裏還藏著幾壇用多餘玉米釀成的醇香美酒。
倉廩足,心自安。吃飽了肚子,張三鋤的願望早已不再是多打幾石糧食,而是盼著孫子多識幾個字,學一身本事,將來能走出這村莊,擺脫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
他聽說,城裏的格物學院如今廣招學子,教的不再隻是四書五經,還有“格物致知”的新學問,能讓人懂得如何讓莊稼長得更好,如何造出更結實的農具,甚至如何讓燈火更亮、車馬更快。他憧憬著,自己的孫子或許能成為那樣的“新式士人”,為家族、為村子爭光。
這樣的變化,不止發生在張三鋤一家。放眼青陽縣,乃至整個南陽府,千千萬萬的村莊都在經曆同樣的蛻變。
田間地頭,笑聲取代了歎息;村口學堂,書聲琅琅,取代了昔日的死寂。
倉廩足而知禮節,民心安而思進取,這片土地,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邁向一個嶄新的時代。
京城,東四大街。
作為帝國的都城,京城的繁榮更勝鄉村百倍。糧食價格的空前低廉與穩定,讓百姓第一次從繁重的體力勞作中解放出來。
他們有了閑錢,也有了閑暇,消費的熱潮如潮水般席卷而來。新興行當如雨後春筍,遍布大街小巷,點綴著這座古老城市的嶄新麵貌。
食肆酒樓中,“神糧”菜肴風靡一時。一道“拔絲紅薯”,甜香四溢,絲縷金黃;一道“酸辣土豆絲”,爽脆開胃,令人垂涎;一道“黃金玉米烙”,香酥可口,令人回味無窮。
這“新三樣”幾乎成了每家酒樓的招牌菜,引得食客絡繹不絕。茶館戲樓的數量在短短兩年翻了三倍,裏麵的說書先生不再隻講金戈鐵馬的舊朝傳奇,而是爭相訴說張石頭總督的“新大陸奇遇記”或丫丫神醫的“杏林傳奇”,引得聽眾如癡如醉。
更有一種名為“公共澡堂”的新店鋪悄然興起,百姓隻需花十個銅板,便能泡上一個熱水澡,洗去一身疲憊,舒暢身心。
京城的街道上,商賈雲集,貨物琳琅滿目。
從南洋運來的香料、從西域販來的毛毯、從北境收購的皮革,堆滿了店鋪的貨架。得益於糧食豐收,商路的暢通與商業的繁榮讓京城的物價前所未有地穩定,百姓的購買力大幅提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甚至連街頭巷尾的孩童,都能攢下幾個銅板,買上一串糖葫蘆,或是幾顆從“神糧”中提煉的麥芽糖,甜在嘴裏,樂在心頭。
夜幕降臨,京城的繁華被推向。昔日的宵禁製度早已名存實亡,華燈初上,千萬盞燈籠與燭火將城市照得如同白晝。
夜市如潮水般湧現,攤販的吆喝聲、食客的談笑聲、雜耍藝人的鼓點聲,交織成一曲盛世的交響樂。賣糖人的捏出栩栩如生的“神糧”造型,賣藝人表演著新編的“元聖種糧記”,引得圍觀者掌聲不斷。
一名剛從南方販絲綢歸來的商人,站在自家店鋪的二樓,俯瞰東四大街的燈火輝煌。街頭人頭攢動,燈籠的光芒映照著每一張笑臉。
他撫著胡須,臉上露出自豪的笑容,心中默念自己正身處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黃金時代!這盛世,不僅僅是帝國的榮光,更是每一個普通人用勤勞與智慧,共同締造的奇跡。
然而,盛世之下,隱憂暗藏。
安國公府,內閣首輔張小山的書房內,戶部尚書張豆子遞上一份“京城夜市運營成本”報告,麵色凝重。他指著報告上一條刺眼的紅色曲線,低聲道“三哥,你看,京城所有登記在冊的商鋪,每日‘照明’開支,已占總成本近三成!順天府的火災記錄顯示,半年內發生百餘起火災,八成以上因夜間燈火處置不當引發。”
張小山接過報告,目光掃過密密麻麻的數字,眉頭漸漸鎖緊。他明白,這不僅是一筆經濟賬,更是一筆安全賬。燈籠與燭火雖點亮了京城的繁華,卻也帶來了高昂的成本與隱患。商鋪為了維持夜市生意,不得不購置大量蠟燭與燈油,成本居高不下;而一盞不慎傾倒的燈火,便可能引發吞噬整條街肆的大火。這樣的“光明”,代價未免太過沉重。
就在此時,一名內侍行色匆匆從宮中趕來,帶來皇帝的口諭“首輔大人,陛下有旨,命您與格物學院諸位即刻入宮。昨夜宮宴,大風吹滅千支蠟燭,宴會陷入片刻黑暗與混亂。陛下感慨,欲求一盞‘不畏風雨、亮如白晝、永不熄滅’的長明之燈,彰顯‘日不落’帝國的無上榮光。”
內侍頓了頓,聲音低沉而鄭重“陛下問,安國公府的‘格物之學’,能否為他,為天下,偷來一束……永恒的光明?”
張小山聞言,目光微微一凝。他放下報告,緩緩起身,望向窗外那片燈火通明的京城夜景。燭光雖美,卻脆弱不堪;盛世雖盛,卻隱患暗生。他知道,皇帝的這道口諭,不僅是對格物學院的一次考驗,更是對整個帝國未來的一次叩問。
“光明……”張小山喃喃自語,手指輕叩桌麵,思緒已飛向格物學院的實驗工坊。那裏,年輕的學子們正夜以繼日地鑽研,試圖從礦石、油脂、乃至雷電之中,尋覓那束能照亮盛世前路的永恒光芒。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