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明德殿中論天下
字數:2827 加入書籤
明德殿內一如既往的昏暗,林笑跟隨著內侍邁入殿中。
禦座之上,隆武帝的身影在氤氳的龍涎香中顯得有些朦朧,卻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氣勢彌漫開來。
林笑恭敬行禮,卻被隆武帝揮手示意免禮。
“林笑,朕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一統這東平洲,恢複當年盛唐的宏偉氣象。”隆武帝的目光投向龍椅後那幅巨大的東平洲疆域圖,語氣帶著幾分沉重。這個問題自從他懂事起就在思考,隻是一直沒有獲得答案。
林笑心中微震,這位帝王的雄心,確實令人敬佩。
陛下,東平洲三國鼎立已久,若想一統天下,非一朝一夕之功。”
“朕想聽一聽你的想法。”隆武帝目光灼灼。
“陛下,欲一統天下,必先安內攘外,使國力強盛,且擁有足以支撐數場滅國之戰的財力、糧草以及兵源。”林笑侃侃而談:“縱觀東平洲三國,南唐財力最豐,然其文風過盛,武備廢弛,實不足為慮。北周乃草原遊牧部族聯盟,兵鋒最盛,然其國力根基為三國最弱,所恃者唯快戰速決,糧草儲備匱乏,難支持久之戰。一旦戰事失利,便有分崩離析之危。”
隆武帝微微頷首,示意他繼續。林笑接著說道:“陛下,我大夏雖號稱國力鼎盛,然此‘盛’字之下,亦有隱憂。”
“哦?此話怎講?”隆武帝眉梢微挑。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大夏國力強盛,自然成為南唐、北周聯合針對之首要目標。然則,我大夏之強盛,實則徒有其表罷了。大夏九州十六郡,幅員遼闊,人口亦為三國之最,所承擔之重負,亦遠超彼二國。每興戰事,動輒耗費數年稅賦。而這稅賦,想必陛下明了,常年以來,若能收支相抵,便算得上好年景,倘有結餘,那便是難得一遇的大豐年了!”
“不錯,”隆武帝歎息一聲,“朕禦極九載,確未曾得見稅賦有大量結餘之大豐年。”
“此乃常情。”林笑繼續分析道,“我大夏,重農桑而輕商賈。南唐乃魚米之鄉,沃野千裏,糧產豐饒。相較之下,大夏九州之中,真正能穩定產糧者,不過四州之地。其餘五州,或瀕臨東海,或與北周接壤,常年屯駐重兵。以四州之糧,供養九州軍民,糧食儲備本就捉襟見肘,遑論應對天災人禍之能。”
隆武帝深以為然,他時常接到各地奏報,官倉因天災或調撥而空虛之事,屢見不鮮。
“我大夏稅賦之中,商稅所占,不足一成!陛下可曾深思,此為何故?”林笑拋出了一個直指核心的問題,這個問題,莫說隆武帝,便是曆代君王,也未必真正深究。
“大夏祖製,重農抑商,稅負自然以農稅為主。”隆武帝答道,這是曆代相傳的國策。
“陛下,此言差矣!”林笑語氣陡然加重了幾分,“陛下可曾親眼見過那些豪商巨賈之家,是如何的錦衣玉食,富可敵國?又可曾親眼見過那些辛勤耕耘的農人,一年到頭,繳納賦稅之後,所餘幾何?那些商人,每歲所獲之利,何止萬千,遠超農人百倍,然我大夏商稅之額,依舊微不足道。這究竟是為何?
隆武帝陷入了沉思,眉頭緊鎖,他並非庸碌之輩,林笑一點,他便想到了更深之處。
“為何?”他沉聲問道,目光深邃。
“隻因朝中顯貴,王公勳戚,與這些大商巨賈之間,或多或少皆有牽扯。此等盤根錯節之利益,使得商稅形同虛設,稅吏不敢、也不能向真正的大商人課以重稅。如此一來,本該繳納重稅的大戶們安然無恙,財富日增;而那些本不應承擔如此重負的農人們,卻不得不以其微薄之收成,苦苦支撐著整個國家的運轉。”林笑說到此處,雙眼微微泛紅,他想起了曾夫子帶他走訪汴梁左近村落時所見的景象,便是天子腳下,農人依舊貧苦。他們卻對隆武帝感恩戴德,隻因隆武帝登基以來,天下未曾加增賦稅。
不加稅賦!這便是他們對一個好皇帝的全部期望,如此淳樸,又如此令人心酸!
隆武帝久久不語,殿內一片死寂。他從未從這個角度審視過國家的根基,林笑的話,如同驚雷,在他心中炸響。他瞬間明白了這其中牽扯的利益網有多麽龐大,多麽恐怖。商稅不是不能加,但加了又有何用?最終,這負擔依舊會轉嫁到那些本分經營的小商人頭上,而那些與權貴勾結的大豪商,依舊能逍遙法外。這盤根錯節的局麵,該如何破解?
看著隆武帝緊鎖的眉頭,林笑繼續說道:“陛下,我大夏承襲前朝之製,優待士族,以儒立國。然小臣淺見,治國之道,當以‘儒為表,法為骨,墨為髓’!”
“儒為表,法為骨,墨為髓?”隆武帝一字一頓地重複著這九個字,眼中閃過一道精光。
“正是!”林笑聲音堅定,“以儒家經典仁義道德為表,教化萬民,凝聚人心;以法家嚴明賞罰為骨,規範官民行為,確保政令暢通,有功必賞,有過必罰,不避權貴;以墨家兼愛非攻之念,以及經世致用之技為髓,大力發展格物之學,推動生產技藝之革新,提升國力民生。如此三者結合,方能形成強國富民之良性循環。隻是,此等變革,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需徐徐圖之。”
隆武帝緩緩站起身,踱了幾步,最終停在林笑麵前,目光灼灼地盯著他,:“林笑,你這番見解,振聾發聵!朕,聞所未聞!隻是,此等改天換地之偉業,談何容易?你既有此驚世之論,可有實行之法,讓朕,看到一絲真正的曙光?”
“陛下何不以一郡之地為試點嚐試一番?”
喜歡開局雙聖降臨,我被瘋搶了請大家收藏:()開局雙聖降臨,我被瘋搶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