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探秘穿越千年的文晉風流

字數:3154   加入書籤

A+A-


    一、驚世發現:磚石間的魏晉密碼
    1960年春天,南京西善橋宮山北麓的工地上,挖掘機的鐵鏟意外觸碰到了堅硬的青磚。隨著土層被層層剝離,一座沉睡了1500多年的南朝大墓逐漸露出真容。當考古隊員清理墓室時,南北兩壁上的巨幅磚畫令所有人屏息——300多塊青磚拚嵌而成的畫麵上,八位寬衣博帶的高士或撫琴、或飲酒、或長嘯,身旁點綴著銀杏、鬆柏與翠竹,仿佛時光在此凝固。
    這幅《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長244厘米、高88厘米,是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模印磚畫。畫麵分為兩組:南壁依次為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北壁則是向秀、劉伶、阮鹹與榮啟期。每個人物之間以樹木相隔,既獨立成景又氣韻相連。他們的姿態各異:嵇康輕撫琴弦,目光悠遠;阮籍撮口長嘯,神情不羈;劉伶手持酒碗,醉態可掬;榮啟期懷抱古琴,超然物外。
    二、傳說與曆史: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
    一)竹林七賢:亂世中的風骨
    1. 嵇康:廣陵絕響
    嵇康是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傳說他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時人形容其“蕭蕭肅肅,爽朗清舉”。他精通音律,尤擅彈奏《廣陵散》。司馬昭的心腹鍾會慕名拜訪,嵇康卻在樹下打鐵不理不睬。鍾會悻然離去時,嵇康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這段對話成為嵇康傲視權貴的經典寫照。
    最終,嵇康因拒絕與司馬氏合作,被誣陷處死。臨刑前,他索琴彈奏《廣陵散》,曲終長歎:“《廣陵散》於今絕矣!”三千太學生跪求赦免,卻未能改變結局。他的死,成為魏晉風度的悲壯象征。
    2. 阮籍:青白眼的傲世
    阮籍以“青白眼”聞名。他母親去世時,嵇康之兄嵇喜前來吊唁,阮籍翻白眼相待;嵇康攜琴而至,阮籍則以青眼相對。這種驚世駭俗的舉動,實則是對虛偽禮教的無聲反抗。他常駕車“窮途而哭”,感歎世道昏暗;也曾為素不相識的兵家女痛哭,悲歎美好事物的凋零。
    3. 劉伶:醉死便埋
    劉伶嗜酒如命,常乘鹿車,攜酒一壺,令人荷鍤相隨,曰:“死便埋我。”他的《酒德頌》虛構了一位“幕天席地,縱意所如”的大人先生,與拘泥禮法的“貴介公子”“縉紳處士”形成鮮明對比,將飲酒升華為一種超脫世俗的精神境界。
    二)榮啟期:春秋高士的千年呼應
    在北壁磚畫的末端,一位須發稀疏的老者格外引人注目。他便是春秋時期的隱士榮啟期。傳說孔子遊泰山時,見他“鹿裘帶索,鼓琴而歌”,便問其為何快樂。榮啟期答曰:“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吾得為人,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吾得為男,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繈褓者,吾行年九十矣,三樂也。”這種知足常樂的豁達,與竹林七賢的精神遙相呼應。
    三、考古解謎:從墓葬到藝術的穿越
    一)墓葬形製與墓主身份的爭議
    這座墓葬為單室磚砌券頂墓,規模宏大,甬道內設有兩道石門,墓壁裝飾華麗。考古學家推測,墓主應為南朝皇室成員。但具體是誰,學界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陳宣帝顯寧陵,有人主張是劉宋孝武帝劉駿,還有人推測是前廢帝劉子業。盡管墓中隨葬品多被盜掘,但磚畫的規格和藝術水準,足以證明墓主身份的顯赫。
    二)磚畫的製作密碼
    磚畫的製作堪稱古代工藝的奇跡。工匠先在整幅絹帛上繪製粉本,再將畫麵分割成數百塊木模,壓印在磚坯上,燒製後按編號拚砌成牆。每塊磚的側麵都刻有“嵇下行四”“向下行廿一”等標記,如同古代的“拚圖說明書”。這種“木模磚印”工藝,既保留了繪畫的線條韻味,又賦予磚石以立體感,堪稱魏晉時期繪畫與雕刻藝術的完美結合。
    三)粉本作者的千古懸案
    磚畫的藝術水準之高,引發了關於粉本作者的猜測。學者將其與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對比,發現線條風格極為相似,推測可能出自顧愷之或陸探微之手。顧愷之曾畫過“七賢”題材,陸探微則以“秀骨清像”著稱,磚畫中人物清瘦的麵容、飄逸的衣紋,與陸氏畫風如出一轍。
    四、文物價值:凝固的魏晉風度
    一)藝術巔峰:線條與造型的交響
    磚畫以簡練的線條勾勒出人物的神韻。嵇康的廣袖舒展,暗合“手揮五弦,目送歸鴻”的詩意;阮籍的微合雙目,暗藏青白眼的鋒芒;劉伶的衣紋皺褶,仿佛《酒德頌》中“幕天席地”的灑脫。樹木的描繪同樣精妙:銀杏以方折筆法凸顯嶙峋,鬆柏用弧線展現勁拔,柳枝則以飄逸的線條呼應人物的超然。這種以刀代筆的技藝,讓水墨意趣與建築材質達成完美平衡,堪稱中國古代人物畫的裏程碑。
    二)曆史鏡像:門閥時代的精神突圍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動蕩的時期之一,門閥製度森嚴,士人動輒得咎。竹林七賢放浪形骸的背後,是對司馬氏政權的無聲反抗。磚畫中人物的“秀骨清像”,既是當時審美的體現,也暗含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追求。榮啟期的加入,則將這種精神追求延伸至更廣闊的曆史維度,形成古今賢者的對話。
    三)文化基因:隱逸傳統的薪火相傳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的形象,成為後世文人的精神圖騰。唐代孫位的《高逸圖》、明代陳洪綬的《歸去來兮圖》,皆受其影響。在南京西善橋,2019年落成的“竹林七賢”群雕以11米長、3.5米高的體量,將這種精神具象化。而南博推出的文創產品,如《竹林七賢》拚圖、書簽等,讓古老的藝術走進現代生活。
    五、結語:磚石上的永恒
    當我們站在南京博物院的展櫃前,凝視這組跨越千年的磚畫時,仿佛能聽見竹林間的琴音,看見酒盞中漂浮的鴨形酒標,觸摸到魏晉士人跳動的脈搏。他們用生命詮釋的自由與尊嚴,在磚石間凝固成永恒的風景。正如磚畫中榮啟期的琴弦與嵇康的廣陵散,雖曆經滄桑,卻依然在時光深處奏響著中華民族精神的強音。
    喜歡國寶的文明密碼請大家收藏:()國寶的文明密碼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