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福博鎮館之寶:五代閩國銅鎏金王延翰獅子爐探秘

字數:4251   加入書籤

A+A-


    在福建博物院的展廳裏,一尊通體鎏金的銅爐靜靜矗立,它的存在仿佛穿越了千年時光,將五代閩國的風雲變幻與文化底蘊濃縮於方寸之間。這尊名為“五代閩國銅鎏金王延翰獅子爐”的器物,以其獨特的造型、神秘的傳說和珍貴的曆史價值,成為了福建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揭開它的神秘麵紗,探尋那段被歲月塵封的故事。
    一、銅爐問世:孝子之心與佛國之光
    一)鑄造背景:亂世中的孝心印記
    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大地戰火紛飛,而地處東南一隅的閩國卻在王審知的治理下呈現出相對安定的局麵。王審知被尊為“開閩王”,他推行保境安民的政策,重視農業、手工業和海外貿易,使得閩地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王審知篤信佛教,在位期間廣建佛寺、繕寫佛經、鑄造佛像,佛教在閩國的發展達到了鼎盛。
    王延翰作為王審知的長子,自幼深受父親影響,不僅繼承了其治國才能,也承襲了對佛教的虔誠。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王審知年事已高,身體每況愈下。王延翰為祈求父親福壽安康,特意命工匠鑄造了這尊獅子爐,並將其供奉於仙遊保福院,希望借助佛法的力量為父親祈福。
    二)傳說故事:獅爐顯聖的神秘色彩
    關於這尊獅子爐,民間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獅子爐鑄造完成後,王延翰親自將其送往保福院。當爐中燃起香火時,爐蓋上的獅子突然雙目放光,張口吐出嫋嫋青煙,煙霧中竟浮現出一尊佛像的輪廓。在場的僧眾和百姓見狀,紛紛跪地叩拜,認為這是佛祖顯靈,庇佑閩國國泰民安。這個傳說雖然充滿了神秘色彩,但也從側麵反映了當時閩國民眾對佛教的信仰以及對王延翰孝心的讚譽。
    二、考古發現:從寺院到博物館的千年流轉
    一)出土經過:重見天日的傳奇經曆
    清道光年間,仙遊城西的保福院在一次修繕過程中,工人們意外地在地下發現了這尊獅子爐。當時,爐身表麵的鎏金已經部分脫落,但銘文和造型依然清晰可辨。這一發現引起了當地文人的關注,著名學者陳壽祺字恭甫)將其收藏,並視為珍寶。
    此後,獅子爐在民間輾轉流傳,曆經滄桑。直到1951年,福州市文教局將其征集並上交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最終撥交福建博物院收藏。如今,這尊承載著千年曆史的獅子爐,終於在博物館中找到了它的歸宿,向世人展示著閩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二)考古價值:填補曆史空白的實物見證
    獅子爐的出土為研究五代閩國的曆史、文化和宗教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其銘文詳細記載了鑄造時間、人物和用途,是五代閩國有銘文鑄器的孤品。通過對獅子爐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閩國的政治製度、宗教信仰、金屬鑄造工藝以及與中原王朝的文化交流。例如,銘文中標注的“天佑四年”是唐哀帝的年號,而此時唐朝已經滅亡,閩國仍沿用唐年號,這反映了閩國對中原王朝的政治認同。
    此外,獅子爐的造型和工藝也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它繼承了唐五代時期中原香爐的經典樣式,同時又融入了閩地的地方特色,如五葵瓣形邊沿、獸麵蹄足等,體現了中原文化與地方文化的融合。這種獨特的設計風格,為研究五代時期的工藝美術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三、工藝瑰寶:鎏金技藝與匠心獨運
    一)鎏金工藝:千年不褪的金色光芒
    獅子爐采用了傳統的鎏金工藝,這是一種自先秦時代就已產生的金屬裝飾技術。工匠們將黃金鍛成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堝內加熱至400c左右,然後倒入汞,使其溶解形成金汞合劑俗稱“金泥”)。接著,用“塗金棍”將金泥均勻地塗抹在銅器表麵,經過炭火溫烤使水銀蒸發,黃金便牢固地附著在銅器上,形成一層金色的保護膜。
    獅子爐的鎏金層雖曆經千年歲月,至今仍散發著璀璨的光芒。這種工藝不僅使銅爐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還起到了保護銅器、防止鏽蝕的作用。據現代科學檢測,獅子爐的鎏金層含金量高達88,這在五代時期的鎏金器物中極為罕見,體現了當時工匠們高超的技藝水平。
    二)造型設計:實用與美觀的完美結合
    獅子爐由爐蓋、爐身和獸足三部分組成,通高40.1厘米,口徑21厘米,整體造型莊重典雅,構思巧妙。爐蓋呈盔狀,頂端蹲踞著一隻張口翹首的獅子,獅口與爐內相通,便於煙香外熏。獅子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隨時準備騰空而起,既增添了香爐的威嚴感,又具有實用功能。
    爐身直口,平唇外折,邊沿呈五葵瓣形,直腹平底,下承五獸麵蹄足,腹足交界處由鉚釘連接。這種設計不僅使香爐更加穩固,還增加了整體的層次感和裝飾性。五葵瓣形邊沿和獸麵蹄足的雕刻細膩精美,線條流暢,展現了五代時期金屬鑄造工藝的精湛水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四、文化內涵:宗教信仰與政治隱喻
    一)佛教象征:獅子與佛法的神聖關聯
    在佛教文化中,獅子被視為護法神獸,具有辟邪、鎮宅、象征佛法威嚴的寓意。獅子爐以獅子為鈕,不僅體現了王延翰對佛教的虔誠,也反映了閩國佛教信仰的盛行。同時,獅子的造型也與佛教中的“獅子吼”典故有關,象征著佛法如獅子吼般能震懾一切邪惡,普度眾生。
    二)政治隱喻:權力與孝道的雙重表達
    獅子爐的鑄造背後還蘊含著深刻的政治隱喻。王延翰在鑄造獅子爐時,尚未繼承王位,但已擔任鹽鐵出使巡官等重要職務,掌握著閩國的財政大權。他通過鑄造獅子爐供奉於佛寺,既表達了對父親的孝心,又向世人展示了自己對佛教的支持和對權力的掌控。這種將孝道與宗教信仰相結合的方式,成為了五代時期地方政權鞏固統治的一種常見手段。
    此外,獅子爐的銘文中標注的“奉為太王及國大人”也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太王”指的是王審知,“國大人”則可能指王審知的夫人或其他皇室成員。王延翰通過這種方式,強調了自己作為王審知長子的正統地位,以及對閩國政權的忠誠。
    五、曆史價值:見證閩國興衰的時代縮影
    一)研究閩國曆史的關鍵物證
    獅子爐作為五代閩國的重要文物,為研究閩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提供了豐富的信息。通過對銘文的解讀,我們可以了解到閩國的官職製度、宗教政策以及與中原王朝的關係。例如,銘文中提到的“鹽鐵出使巡官主福建院事”等官職,反映了閩國在財政管理方麵的製度創新;而“舍入保福院永充供養”則表明了閩國皇室對佛教寺院的支持和控製。
    二)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見證
    五代時期,閩國積極發展海外貿易,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獅子爐的造型和工藝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原文化、閩地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相互影響。例如,獅子的形象雖然源自佛教文化,但爐身的五葵瓣形邊沿和獸麵蹄足卻具有明顯的閩地特色;而鎏金工藝的運用,則可能受到了中亞、西亞等地金屬工藝的啟發。這種多元文化的融合,正是海上絲綢之路在文化交流方麵的生動體現。
    三)中國古代金屬工藝的傑出代表
    獅子爐的鑄造工藝代表了五代時期中國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其鎏金層的厚度、均勻度以及附著力,都達到了令人驚歎的程度;而獅子的造型和爐身的紋飾雕刻,更是展現了工匠們卓越的藝術創造力和精湛的技藝水平。作為國家一級文物,獅子爐不僅是福建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也是中國古代金屬工藝的傑出代表,具有重要的曆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結語
    五代閩國銅鎏金王延翰獅子爐,這尊承載著千年曆史的瑰寶,以其獨特的造型、神秘的傳說和珍貴的價值,成為了福建博物院的標誌性文物。它不僅是王延翰孝心的見證,更是五代閩國文化、宗教和政治的縮影。通過對獅子爐的研究和欣賞,我們可以穿越時空,領略到那個動蕩時代的風雲變幻,感受到閩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如今,獅子爐依然靜靜地矗立在福建博物院的展廳裏,向每一位來訪者訴說著屬於它的故事。它是曆史的見證者,也是文化的傳承者,讓我們在欣賞其美的同時,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未來,隨著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科技手段的不斷進步,這尊獅子爐必將為我們揭示更多的曆史奧秘,讓我們拭目以待。
    喜歡國寶的文明密碼請大家收藏:()國寶的文明密碼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