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金漆木雕大神龕:潮汕木雕藝術的巔峰之作
字數:3598 加入書籤
在廣東省博物館的展廳深處,一座金碧輝煌的神龕靜靜矗立。它高達3.3米,寬2.31米,通體散發著莊重而神秘的氣息。這便是被譽為“潮汕木雕藝術巔峰之作”的金漆木雕大神龕,一件承載著千年曆史、融合了雕刻與漆藝精華的瑰寶。它不僅是供奉祖先的神聖容器,更是一部用木頭寫成的宗族史詩,訴說著潮汕地區的文化傳承與信仰。
一、起源與傳說:木作中的信仰密碼
潮汕人對神龕的崇敬,源自千年前中原移民帶來的宗族文化基因。在潮陽、揭陽等地的古老祠堂中,至今流傳著“木龍護祠”的傳說:唐代潮州開元寺建成時,工匠們在梁柱上雕刻了一條栩栩如生的木龍,每逢暴雨便會騰空吸水,護佑廟宇免受水患。這個傳說雖無從考證,卻折射出潮汕人對木雕技藝的神化——他們相信,經過匠心雕琢的木頭,能成為溝通天地的媒介。
明清時期,隨著潮汕商幫的崛起,神龕製作達到鼎盛。在潮州彩塘鎮,流傳著“金漆木雕換白銀”的故事:當地工匠為暹羅今泰國)華僑製作的神龕,因工藝精湛被暹羅國王重金收藏,消息傳回潮汕,一時間“一根木雕棟梁可換十擔白銀”的說法不脛而走。這些傳說背後,是潮汕匠人將技藝轉化為財富與榮耀的真實曆史。
最動人的傳說,莫過於《國家寶藏》中演繹的“陳氏兄弟護龕”故事。1943年潮汕饑荒,弟弟誓死守護家族神龕,哥哥從泰國歸來相助,最終在日軍炮火中拚盡全力保住了這件傳家寶。這個虛構卻真實的故事,濃縮了潮汕人“寧舍千金,不舍祖龕”的精神信仰。正如馬來西亞華僑林玉裳修複韓江家廟時所說:“神龕在,根就在。”
二、考古實證:從唐寺古物到當代修複
潮州開元寺的唐代木雕“木魚”和宋代“木龍”,是潮汕金漆木雕最早的實物見證。這些早期作品雖不及後世繁複,卻已顯現出“以木為紙”的雕刻理念——木魚表麵的蓮花紋線條簡練,卻蘊含著佛教傳入嶺南的曆史密碼;木龍懸梁的龍爪造型,與中原木雕風格迥異,展現出嶺南文化的獨特創造力。
現存最完整的金漆木雕大神龕,當屬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清代大神龕。這件高3.3米、寬2.31米的龐然大物,采用了多層次鏤通雕技法,龕門正背麵雕刻著《六國封相》《郭子儀祝壽》等潮劇場景,人物衣袂飄動,連胡須發絲都纖毫畢現。通過龕門上的金漆畫落款,專家考證其1935年在“貽穀祠”製作完成,2009年經潮汕工匠複原,重現昔日光彩。
近年考古發現進一步揭示了大神龕的文化脈絡。在汕頭鮀浦明代墓葬中,出土了小型金漆木雕神櫝,其形製與清代大神龕一脈相承,證實了神龕作為祭祀用具的千年傳承。而潮州磷溪清代祠堂遺址中,工匠在地基裏埋下的“魯班鎖”木雕構件,則反映了傳統營造技藝中對神靈護佑的祈求。
三、凝固的藝術史詩:文物價值解碼
一)曆史價值:宗族社會的鏡像
神龕的形製變遷,折射出潮汕社會的發展軌跡。明代神龕多為單層結構,體現了士大夫階層“敬天法祖”的簡約理念;清代神龕則發展出多層樓閣式,甚至內置微型屏風、神案,這與潮汕商幫“光宗耀祖”的炫耀心理密不可分。神龕內的牌位排列,嚴格遵循“左昭右穆”的宗法製度,是研究明清宗族製度的活化石。
二)藝術價值:雕刻技藝的巔峰
金漆木雕大神龕的藝術價值,體現在“三絕”:
1. 鏤通雕絕技:以廣東省博物館大神龕為例,其龕楣部分采用五層鏤通雕,外層是纏枝花卉,中層是瑞獸祥禽,內層是亭台樓閣,最深處還藏著《封神演義》的人物故事。觀者繞龕而行,光影在鏤空處流轉,仿佛能聽見千年前的刀鑿之聲。
2. 金漆畫奇觀:龕後壁的金漆畫圍屏,上部繪山水樓閣,下部畫仙鶴靈芝。畫師采用“瀝粉貼金”技法,先用膠粉堆出線條,再貼上金箔,使畫麵呈現出浮雕般的立體感。這種技法在潮汕地區已傳承千年,如今被列入國家級非遺。
3. 民俗風情長卷:神龕雕刻題材包羅萬象,既有《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曆史故事,也有“漁樵耕讀”“二十四孝”等民俗場景。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的一件神龕上,甚至出現了三個屈膝的洋人形象,間接反映了晚清時期潮汕民眾對列強的態度。
三)工藝價值:金漆技藝的百科全書
製作一座大神龕需曆經七大工序:
1. 選材:首選百年以上的樟木,因其防蟲耐腐,且紋理細膩適合雕刻。
2. 開坯:匠人用斧頭、鑿子將原木粗雕出大致輪廓,這個階段需預留30的木料,以防雕刻時開裂。
3. 細雕:使用30餘種特製刀具,從淺浮雕到深鏤空,逐步細化圖案。僅一個人物麵部,就需換用7種不同弧度的刻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4. 打磨:用粗細不同的砂紙反複打磨,直至木材表麵如嬰兒肌膚般光滑,這個過程往往持續數月。
5. 髹漆:以生漆為底,反複塗抹79層,每層需陰幹3天。漆層不僅保護木材,更能凸顯金箔的華貴。
6. 貼金:將0.1微米厚的金箔用竹鑷子輕輕貼在漆麵上,每平方厘米需貼3張金箔,且不能有絲毫重疊。
7. 彩繪:最後用礦物顏料點睛,使人物、花鳥更生動傳神。
四)社會價值:海外僑胞的精神圖騰
在東南亞潮汕會館中,金漆木雕大神龕往往是最引人注目的存在。泰國曼穀的“潮州會館”神龕,雕刻著潮汕先民“過番”的場景:紅頭船在驚濤駭浪中前行,船頭站著手持羅盤的族長。這種將移民史刻入神龕的做法,使神龕成為海外潮人維係族群認同的紐帶。
四、傳承與重生:從祠堂神器到文化符號
在潮州木雕非遺傳承人陳培臣的工作室裏,年輕匠人正用3d掃描技術對神龕進行數字化記錄。這項現代科技不僅能永久保存文物的細節,還能幫助修複缺失的部件。2009年,廣東省博物館修複大神龕時,正是通過這種技術,成功還原了部分受損的雕刻。
如今,金漆木雕大神龕已不再局限於祠堂,它逐漸成為潮汕文化的象征,出現在各種文化展覽和國際交流活動中。2018年,廣東省博物館的大神龕亮相《國家寶藏》節目,其精湛的工藝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震撼了全國觀眾。隨後,它又作為“國寶身份證”的一部分,與彩紮獅頭一同在故宮展出,進一步擴大了其影響力。
從唐代的木魚到清代的大神龕,從祠堂深處的神器到國際舞台的文化符號,金漆木雕大神龕見證了潮汕地區的曆史變遷,承載著潮汕人民的信仰與情感。它不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一部活著的宗族史詩,永遠訴說著潮汕人的根與魂。正如一位學者所說:“每一道雕刻的紋路裏,都藏著潮汕人的精神密碼;每一片金箔的光芒中,都閃耀著中華文明的璀璨光輝。”
喜歡國寶的文明密碼請大家收藏:()國寶的文明密碼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