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西漢漆繪提梁銅筒:駱越秘境中的升仙密碼

字數:2239   加入書籤

A+A-


    一、神犬嘯天的引魂傳說
    在鬱江江畔的老茶寮裏,壯族老人常講起"銅筒引魂"的古事。相傳西漢初年,駱越首領莫囂身患重疾,其女阿月遍尋名醫無果。一日,有位頭插羽毛的方士自稱能通陰陽,他以青銅鑄筒,外裹朱漆,在筒身繪出四段奇景:第一段是方士作法召喚神犬,第二段是墓主騎犬踏雲,第三段是天門白虎攔路,第四段是神犬搏虎護主。方士告訴阿月,待莫囂咽氣後,將銅筒置於棺槨旁,神犬會引領靈魂飛升。果然,莫囂死後七日,銅筒突然發出虎嘯龍吟,筒身雲氣紋竟如活物般流轉,阿月親眼看見父親的身影乘雲而去。這個傳說在1976年羅泊灣一號漢墓的發掘中得到印證,當考古隊員打開器物坑時,那件繪有升仙圖的銅筒正靜靜躺在青石板上,筒底殘留的酒液散發著千年沉香。
    二、青銅與朱漆的藝術交響
    這件通高41.8厘米的銅筒,器形恰似兩節竹節相連,圈足穩立如紮根大地的蒼鬆。提梁以青銅鑄就,兩端裝飾鋪首銜環,環上纏繞的雲雷紋仿佛凝固的閃電。最令人驚歎的是器身的朱漆彩繪,四段畫麵從下至上依次展開,宛如一部立體的連環畫。第一段中,墓主頭戴鵲尾冠,身著緊身連衣褲,正與斑斕猛虎搏鬥,一旁的方士手持法器,腳下神犬昂首嘯天。第二段裏,三位束椎髻的女子長跪送別,方士牽著神犬踏上雲階,犬身上的斑點竟與合浦珍珠的光澤如出一轍。第三段描繪天門大開,白虎擋道,神犬前爪揚起作撲擊狀,其姿態與桂林崖畫中的神獸如出一轍。第四段中,墓主已換上寬袖長袍,與方士並肩而立,腳下群山起伏,頭頂流雲飛渡,朱雀口銜雙魚從天際飛來。
    漆繪的技法堪稱一絕。工匠先用生漆調和朱砂勾勒輪廓,再以礦物顏料填色,最後用桐油罩光。兩千年來,漆麵雖有細微裂紋,卻依然鮮豔如新。經科學檢測,漆層中含有朱砂、孔雀石等礦物質,與長沙馬王堆漢墓漆器的顏料成分高度相似。這種將楚地漆藝與嶺南青銅工藝結合的手法,恰似鬱江水與南流江交匯,碰撞出獨特的藝術火花。
    三、羅泊灣漢墓的驚天發現
    1976年夏日的一個清晨,貴縣化肥廠的工人在挖土時,鐵鍬突然碰到堅硬的青銅車馬器。這座被當地人稱為"大坡嶺"的墓葬,正是羅泊灣一號漢墓。當考古隊員清理槨室時,發現上層槨箱早已被盜,唯有下層器物坑保存完好。漆繪提梁銅筒就靜靜地躺在器物坑的西北角,旁邊還有翔鷺紋銅鼓、羽紋銅鳳燈等珍寶。
    這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深達12米,墓道南側的車馬坑中,三輛青銅馬車整齊排列,車轅上的鎏金紋飾在陽光下閃爍。更令人震撼的是,墓底的殉葬坑中,七具木棺呈北鬥七星狀排列,棺內隨葬的瑪瑙珠、琥珀佩來自東南亞,印證了駱越首領與海外貿易的密切聯係。從出土的"從器誌"木牘可知,墓中原有上千件器物,包括中原的青銅鼎、嶺南的銅鼓、西域的玻璃器,堪稱漢代嶺南文化的縮影。
    四、文明融合的密碼解析
    漆繪提梁銅筒的出土,改寫了嶺南藝術史。此前學界普遍認為,漢代嶺南青銅器以實用器為主,裝飾風格粗獷。而這件銅筒的漆繪,人物造型飄逸靈動,雲氣紋流轉自如,明顯受到楚地藝術的影響。方士頭戴的羽冠、墓主身著的桃領短衣,與長沙楚墓帛畫中的形象如出一轍。這種文化交融,正是趙佗建立南越國後,推行"和輯百越"政策的生動寫照。
    在科技史上,銅筒的銅胎髹漆工藝具有裏程碑意義。戰國時期,楚人首創在青銅器表麵髹漆的技法,但多以幾何紋為主。西漢工匠在此基礎上,將人物故事繪於銅胎,使青銅器從禮器變為藝術品。漆繪提梁銅筒的漆麵附著力極強,曆經千年仍未大麵積脫落,其工藝秘訣至今未解。這種技術後來傳入中原,催生了著名的馬王堆漆器。
    從海上絲綢之路的視角看,銅筒更是文明對話的使者。筒身的弦紋裝飾與合浦風門嶺漢墓出土的玻璃杯如出一轍,而漆器中使用的桐油,其配方與印度阿裏卡梅度遺址出土的漆器有相似之處。這表明,漢代駱越工匠在吸收中原和海外技術的基礎上,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南海藝術"。
    結語:穿越時空的永恒對話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展櫃前,這件漆繪提梁銅筒依然散發著神秘的光芒。它是駱越首領的升仙通道,是楚地漆藝的嶺南化身,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信使。當我們凝視筒身的神犬與白虎,仿佛能聽見兩千年前鬱江碼頭的喧囂,看見波斯商人與駱越工匠交流技藝的身影。這件青銅器與朱漆交織的瑰寶,用凝固的畫麵告訴我們:文明的進步,從來都是多元文化碰撞的火花。正如筒底殘留的酒液,雖曆經千年,依然散發著醉人的芬芳,指引我們在曆史的長河中尋找文化的根脈。
    喜歡國寶的文明密碼請大家收藏:()國寶的文明密碼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