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婦好鴞尊:商代女將的青銅戰歌

字數:3364   加入書籤

A+A-


    一、鴞鳴驚世:從殷墟泥土到文明高光
    2021年春節,河南衛視《唐宮夜宴》的續篇《元宵奇妙遊》中,一位身著商代服飾的女子手捧鴞尊起舞,青銅光澤與舞者衣袂交相輝映。這個畫麵的靈感,源自1976年安陽殷墟的一次震撼發現。當考古學家鄭振香用竹簽輕輕挑開婦好墓槨室的泥土時,一件造型奇特的青銅器逐漸顯露——它昂首挺胸,雙翅收束,尾部下垂成支撐點,整體如一隻蓄勢待發的貓頭鷹,這便是後來被譽為"戰神之器"的婦好鴞尊。
    二、婦好傳奇:甲骨文中的女戰神
    一)王後·將軍·大祭司的三重身份
    在殷墟出土的1萬餘片甲骨中,"婦好"的名字出現了200多次,勾勒出一位傳奇女性的輪廓。她是商王武丁的六位王後之一,卻不僅僅是後宮佳麗。甲骨文記載,她曾率領1.3萬士兵征討羌方,相當於商代晚期都城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她還主持過祭祖和祈雨儀式,手持青銅鉞象征最高神權;甚至擁有自己的封地,能向百姓征收賦稅。這樣的多重身份,在男權主導的商代堪稱特例。
    二)鴞鳥崇拜的神秘麵紗
    為什麽婦好的隨葬品中會出現鴞尊?這與商代的動物崇拜密切相關。在商代人心目中,鴞貓頭鷹)是一種神秘的猛禽。它晝伏夜出,瞳孔能隨光線變化,被視為能洞察幽冥的"通神之鳥";其尖銳的叫聲在寂靜夜晚猶如戰鼓,被聯想為戰神的呐喊。考古發現,商代墓葬中常以鴞骨隨葬,甲骨文裏"鴞"字與"武"字寫法相近,更暗示著它與軍事力量的關聯。婦好作為女將軍,以鴞為圖騰,既是對自身戰力的標榜,也是借神鳥之力威懾敵人。
    三、青銅神工:細節裏的商代美學
    一)三維空間的立體敘事
    婦好鴞尊通高46.3厘米,重16千克,巧妙融合了寫實與誇張。它的頭部微昂,圓眼寬喙,雙角如獸耳高聳,細觀之下,喙部右側有一道細微劃痕,像是戰鬥留下的傷痕。雙翼上的羽毛以陽線刻劃,每根翎羽的粗細變化都清晰可辨,而尾部的羽翎則呈扇形展開,與兩隻利爪構成穩定的三角支撐。最妙的是背部的帶蓋短柱,蓋上立一隻小鳥,鳥後又伏一隻小獸,形成"鳥上有獸"的奇特構圖,仿佛在講述一個微型生態故事。
    二)紋飾密碼的多重隱喻
    鴞尊表麵的紋飾堪稱商代青銅藝術的教科書。頸部兩側各有一條夔龍,它們首尾相接,形成"二龍護頸"的格局,夔龍身上的鱗片以雷紋填充,寓意雷霆之力。腹部的饕餮紋尤為震撼:雙眼突出如銅鈴,鼻梁處延伸出扉棱,像是饕餮的鼻梁骨,兩側的卷雲紋則模擬其鬢毛。更值得注意的是,鴞尊的雙翅根部各有一個蟬紋,蟬的生命周期與"重生"概念關聯,暗示著婦好靈魂不滅的祈願。這些紋飾層層疊疊,既符合青銅器鑄造的工藝需求,又構建了商代的宇宙觀。
    四、殷墟解碼:考古現場的時空對話
    一)未被盜掘的王後秘寶
    婦好墓的發現堪稱考古史上的奇跡。1976年5月16日,當探鏟帶出塗朱的獸骨和蚌飾時,鄭振香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座商代貴族墓。隨著發掘深入,槨室中露出大量青銅器、玉器、象牙器,其中僅青銅禮器就有210件,而鴞尊位於槨室西側,與一對青銅鉞相鄰——這兩件鉞分別重8.5公斤和9公斤,刃部有使用痕跡,正是婦好統兵的信物。這座墓未經盜擾,完整保存了1928件文物,為研究商代社會提供了鑰匙。
    二)科學考古的早期典範
    婦好鴞尊的研究開創了多個第一。考古人員首次使用x射線熒光分析其合金成分,發現銅占80.6、錫占16.4、鉛占2.9,這種配比讓器物既有硬度又便於鑄造複雜紋飾。通過顯微觀察,發現鴞尊表麵有細密的打磨痕跡,推測使用了石英砂和獸皮拋光。更重要的是,鴞尊內壁的銘文"婦好"二字,與甲骨文中的記載完全吻合,成為判定墓主身份的直接證據。這種文物、文獻、科技三重印證的方法,成為後來考古研究的標準範式。
    五、文明坐標:鴞尊背後的商代圖景
    一)女性地位的特殊切片
    婦好鴞尊的出土,顛覆了世人對商代女性的認知。在男權主導的奴隸製社會,婦好能擁有獨立的軍事指揮權、祭祀權和封地,反映出商代早期母係氏族遺風猶存。她的隨葬品中,既有象征權力的青銅鉞,也有精致的玉鳳佩飾,展現出剛柔並濟的人格特質。正如考古學家葛英會所說:"婦好墓的發現,讓我們看到商代女性可以在多個領域綻放光芒,這在後來的封建社會幾乎不可想象。"
    二)青銅鑄造的技術峰值
    鴞尊的鑄造工藝代表了商代中期的最高水平。其采用分鑄法,先鑄頭部、翅膀、足部,再與主體澆鑄成型,連接處的範痕處理得極為隱蔽。尤其是背部的蓋與器身,通過子母口嚴密扣合,曆經三千年仍能開合自如。這種精密鑄造技術,需要對火候、銅液流速、範型精度有精準把控,證明商代已經形成了成熟的青銅鑄造產業鏈,從采礦、冶煉到鑄造,每個環節都有專業分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六、古今對話:鴞尊的現代重生
    一)從文物到文化ip的蛻變
    如今的婦好鴞尊,早已超越了考古標本的範疇。在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中,迷你版鴞尊成為爆款,年輕人用小鏟子"發掘"青銅器時,仿佛穿越回1976年的殷墟現場。2022年,設計師以鴞尊為原型推出"戰萌鴞"係列潮玩,圓滾滾的身體配上萌萌的表情,卻保留了雙翅的羽毛紋路和饕餮紋元素,這種"反差萌"讓三千年前的戰神形象走進z世代的生活。
    二)博物館裏的性別敘事
    在婦好鴞尊的展櫃旁,河南博物院特別設置了"商代女性特展",通過甲骨複製品、紡織工具、兵器等文物,展現商代女性在政治、經濟、軍事領域的參與度。一位參觀的母親對女兒說:"三千年前就有這樣厲害的女將軍,你也要像她一樣勇敢。"這樣的場景,讓鴞尊不再是冰冷的青銅器,而是成為女性力量的文化符號,在當代延續著新的傳奇。
    結語:凝視鴞尊的三重目光
    當我們在博物館凝視婦好鴞尊,能看到三重目光:商代工匠的審視,他們用青銅澆鑄對神靈的敬畏與對英雄的讚美;考古學家的凝視,他們從鏽跡中解讀文明的密碼;現代人的目光,則在古老器物中尋找精神的共鳴。這隻三千年前的"戰神之鳥",至今仍在振翅——它振翅於考古報告的字裏行間,振翅於文創產品的設計圖上,更振翅在每個凝視它的人心中,讓我們聽見商代文明的深沉回響,那是勇氣、智慧與多元包容的交響。
    喜歡國寶的文明密碼請大家收藏:()國寶的文明密碼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