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中爯父簋:西周青銅禮器中的家國密碼
字數:2749 加入書籤
在河南博物院的展廳裏,一件看似普通的青銅器皿靜靜矗立。它沒有鼎的威嚴莊重,也沒有尊的華麗繁複,卻以腹內44字銘文揭開了一段塵封三千年的家族秘史。這件名為中爯父簋的西周青銅器,不僅是申國貴族祭祀祖先的禮器,更是一把解開古申國地望之謎的鑰匙。當我們的目光掠過器身的竊曲紋與瓦紋,仿佛能聽見西周貴族在宗廟中吟誦祝禱的聲音,看見申國工匠在熔爐前精心鑄造的身影。
一、申伯封疆:從鎬京到南陽的家國傳奇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為鞏固南方邊疆,將母舅申伯分封至南陽盆地,建立南申國。這一政治聯姻背後,隱藏著周王室對“南土”的戰略布局——既要抵禦楚國崛起的威脅,又需借助申國的軍事力量穩定中原。《詩經·崧高》中“申伯番番,既入於謝”的記載,正是這場分封盛典的生動寫照。
申伯抵達南陽後,立即展開大規模的城池建設。據《水經注》記載,他“因是謝人,以作爾庸”,即在原有謝邑基礎上擴建都城。考古發現的南陽西關外遺址,出土了大量西周晚期的陶片、青銅器殘件,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這些遺存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中爯父簋——這件由申國大宰鑄造的禮器,其銘文“中爯父大宰南申厥辭”,直接點明了申國的政治中心位於南陽盆地。
更值得玩味的是,中爯父簋的銘文還透露了一個神秘的家族傳承。文中提到的“皇祖考夷王、監伯”,指的是中爯父的祖父曾擔任周夷王時期的監國之職。西周的監國製度,是周天子派重臣到諸侯國內監督政務的特殊政治安排。中爯父的祖父作為監伯,既要輔佐申國國君治理封國,又需向周王室匯報地方動態,這種雙重身份使其家族成為聯結周王室與申國的重要紐帶。
二、青銅密碼:紋飾與銘文的雙重敘事
中爯父簋通高24厘米,口徑21.5厘米,重7公斤,造型融合了實用功能與禮製象征。其器蓋隆起,頂部有圓形捉手,內飾蟠龍紋,寓意神靈庇佑;腹部飾竊曲紋與瓦紋,竊曲紋以倒s形線條構成,源自商代饕餮紋的抽象化演變,而瓦紋則模仿房屋的瓦片排列,暗含“居有定所”的吉祥寓意。
最具曆史價值的當屬器內底與蓋內的銘文。44字金文以圓潤的西周晚期風格鐫刻,記載了中爯父為祭祀祖父監伯而鑄造此簋的緣由。銘文中的“用享用孝,用易眉壽”,既是對祖先的追思,也是對家族綿延的祈願。值得注意的是,銘文末尾“子子孫孫永寶用享”的表述,與同時期其他青銅器銘文如出一轍,反映了西周貴族對家族傳承的高度重視。
這件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同樣體現了西周匠人的智慧。采用分範鑄造法,將器身分為腹壁、圈足、耳柄等部分分別鑄造,再通過榫卯結構拚接成型。器表殘留的範線痕跡,清晰可見工匠在合範時的精準對位。更巧妙的是,圈足下的三個獸首小足,既增強了器物的穩定性,又與整體紋飾風格協調統一,堪稱實用與審美的完美結合。
三、考古實證:破解申國地望的世紀謎題
1981年2月14日,南陽市北郊磚瓦廠的取土作業意外揭開了一段曆史。當工人挖出兩件形製相同的青銅簋時,誰也未曾料到,這兩件器物將引發學術界關於申國位置的激烈討論。經過考古人員的清理,完整器物被送往河南博物院,殘缺者則留存南陽市博物館,兩者銘文內容基本一致,為研究提供了雙重證據。
這兩件簋的出土,直接挑戰了傳統文獻的記載。此前,《括地誌》認為申國位於南陽宛城區北三十裏,而《通典》則主張申國在信陽一帶。中爯父簋銘文明確提到“南申”,結合南陽周邊發現的申國貴族墓葬群,最終確立了南陽作為申國都城的地位。正如考古學家李學勤所言:“這件簋的銘文,讓我們看到了文獻記載之外的真實申國。”
與中爯父簋同出的還有一批陶器、玉器,其中一件陶鬲的形製與陝西周原遺址出土的同類器物高度相似,印證了申國與周文化的緊密聯係。這些遺存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考古證據鏈,揭示了申國作為周王室南方屏障的重要地位。
四、文明坐標:從宗廟重器到文化符號
在河南博物院的“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展廳,中爯父簋與杜嶺方鼎、蓮鶴方壺等重器比肩而立。它的存在,不僅是對西周青銅藝術的致敬,更是對中華文明連續性的生動詮釋。從簋身的竊曲紋到銘文的書寫風格,從分範鑄造工藝到監國製度的記載,這件器物承載著西周貴族的政治理想、家族記憶與藝術追求。
作為國家一級文物,中爯父簋的價值早已超越器物本身。它是研究西周分封製的重要實物——申國作為周宣王時期的重要封國,其政治結構、軍事部署通過銘文與考古發現得以還原。同時,它也是探討早期金文書法演變的關鍵標本——銘文中“申”“伯”等字的寫法,與周原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一脈相承,為漢字發展史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件青銅器正以全新的方式融入現代生活。南陽市在申伯公園豎立了中爯父簋的巨型雕塑,將其作為城市文化符號;河南博物院開發的簋形文創產品,讓古老的青銅藝術走進現代人的日常生活。2023年,南陽舉辦的“申國文化研討會”上,這件簋的複製品成為中外學者交流的焦點,其銘文內容更被譯為多國文字,成為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
站在展櫃前,凝視著這件穿越三千年時光的青銅重器,我們仿佛能看見申國工匠在熔爐前揮汗如雨的身影,聽見宗廟祭祀中悠揚的鍾磬之聲,感受到西周貴族對祖先的虔誠與對家族的責任。中爯父簋不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部立體的史書,它用青銅鑄就的身軀,訴說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當我們的目光掠過每一道紋飾、每一個銘文,看到的不僅是一件器物的興衰,更是一個國家的崛起與傳承。
喜歡國寶的文明密碼請大家收藏:()國寶的文明密碼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