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三彩黑釉馬:洛陽博物館裏的盛唐絕唱
字數:3204 加入書籤
洛水河畔的晚風掠過隋唐的宮闕,將胡商的駝鈴揉碎在粼粼波光中。在洛陽博物館的珍寶館,一尊青黑色的駿馬靜靜矗立,馬麵如雪,四蹄似玉,鞍韉上的綠釉在燈光下流轉,仿佛凝固了一場跨越千年的馳騁。這尊高73厘米、長84厘米的唐代三彩黑釉馬,用深邃的釉色與靈動的姿態,訴說著盛唐工匠的智慧與絲路文明的交融。當我們凝視它圓睜的雙目,仿佛能看見安西都護府的烽火,聽見波斯商隊的駝鈴。
一、神駒現世:西域傳奇與考古實證的交響
1981年暮春,洛陽龍門東山北麓的炮聲驚醒了沉睡千年的秘密。當考古隊員清理安菩夫婦墓時,墓室東南角的青灰泥土中,一抹幽光突然迸發——那是一匹通體黝黑的駿馬,馬麵、鬃尾、四蹄皆施白釉,鞍韉上的綠黃彩釉在手電筒光束下流轉如星河。在場的老專家不禁屏住呼吸:這分明是文獻中記載的"龍種神駒,四蹄踏雪"!
洛陽坊間很快流傳起各種傳說。有老人言之鑿鑿,稱此馬是唐太宗昭陵六駿之一"白蹄烏"的轉世,曾馱著李靖橫掃突厥;更有人將其與安菩家族的傳奇聯係起來——據《舊唐書》記載,安菩之子安金藏為救太子李旦,曾剖腹明誌,這匹黑釉馬正是安金藏孝心感動上蒼的見證。最富詩意的版本來自伊水河畔的漁民:他們說每逢月圓之夜,黑釉馬的雙目會泛起幽藍光芒,那是西域神隻在守護絲綢之路的商隊。
考古學家的毛刷最終揭開了真相。墓誌銘文顯示,墓主安菩是西域安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的粟特貴族,貞觀年間率部歸唐,被封為定遠將軍。同墓出土的東羅馬金幣與開元通寶,印證了安菩家族"左手握絲路,右手執唐土"的特殊身份。更令人稱奇的是,墓中50件唐三彩器物中,唯有這匹黑釉馬保存完美,連一絲沁色都未留下,仿佛歲月在它麵前也失去了力量。
二、獰厲之美:唐三彩中的黑色奇跡
站在黑釉馬前,首先被其"力拔山兮"的氣勢所震撼。它頭頸高昂,胸肌隆起,四肢肌肉線條如刀刻般剛勁,s形的身軀構成穩定而靈動的三角形構圖。最精妙的是馬尾的處理——工匠將馬尾挽成結並上翹,既符合唐代馬球運動中防止馬尾纏繞球杆的習俗,又為整器增添了飛揚的動感。這種將實用功能與藝術審美完美結合的設計,堪稱唐代工匠智慧的典範。
釉色的運用更令人驚歎。黑釉馬全身施黑釉,僅馬麵、鬃尾、四蹄為白色,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經顯微觀察,黑釉層厚達0.3毫米,是工匠在素坯上反複施釉、層層疊加的結果。這種工藝在唐代被稱為"疊釉法",需要精確控製窯溫與釉料配比,稍有不慎便會前功盡棄。更令人稱奇的是,馬鞍韉上的綠黃釉彩與黑色形成鮮明對比,15枚騎馬浮雕垂飾以模印技法製成,人物衣紋、馬匹鬃毛皆清晰可辨,展現出唐代陶塑藝術的巔峰水準。
細節處理同樣耐人尋味。馬的雙耳如削竹般挺立,雙目圓睜凝視前方,鼻翼微張似在呼吸;馬鞍上的韉墊以褐釉勾勒出細密的網紋,障泥上的聯珠紋與中亞風格的忍冬紋交相輝映。這些精心設計的細節,讓冰冷的陶胎仿佛有了生命,成為唐代多元文化交融的實物見證。
三、考古解碼:盛唐氣象的立體切片
黑釉馬的出土,為研究唐代社會提供了多維度的密碼。從喪葬製度看,安菩墓雖規格較高,卻未發現傳統的玉衣、金器,僅以實用器陪葬,這與唐代中後期薄葬風氣相吻合。更重要的是,黑釉馬的造型完全符合西域馬的特征——頭小頸長、臀圓膘肥,印證了《唐會要》中"既雜胡種,馬乃益壯"的記載。這種通過絲綢之路傳入的良馬,不僅提升了唐軍的戰鬥力,更成為唐代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
同墓出土的三彩胡人俑、駱駝俑,進一步揭示了安菩家族的生活圖景。胡人俑深目高鼻,身著翻領胡服,腰間懸掛皮囊;駱駝俑背負絲綢、香料,駝峰間露出半卷波斯文書。這些器物與黑釉馬共同勾勒出一個粟特家族在長安與洛陽之間的商貿網絡。最具象征意義的是安菩手中的東羅馬金幣與開元通寶——左手握西域文明,右手執大唐氣象,正是絲綢之路文明交融的生動寫照。
黑釉馬的燒製工藝,更揭示了唐代陶瓷技術的突破。通過x射線熒光分析,專家發現黑釉中含有高濃度的氧化鐵,這與鞏義窯址出土的釉料標本高度吻合。唐代工匠在沒有現代化學分析的情況下,僅憑經驗調配釉料,通過氧化焰與還原焰的交替使用,最終燒製出如此純淨的黑色釉麵。這種技術成就,不僅領先於同時期的波斯、拜占庭,更為後世鈞窯、建窯的黑釉工藝奠定了基礎。
四、文明對話:從洛水到世界的美學啟示
作為洛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黑釉馬的價值早已超越了器物本身。在曆史層麵,它是唐代開放包容政策的實物見證。安菩家族從西域歸附唐朝,最終葬於洛陽,其墓葬中的三彩器、金幣、文書,共同構建了一個"胡漢交融"的微觀世界。這種文化包容,正是盛唐氣象的核心特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從藝術角度審視,黑釉馬開創了唐三彩"以釉色取勝"的先河。其通體黑釉的設計,打破了傳統三彩以黃綠白為主的色彩體係,將單色釉的表現力推向極致。這種創新不僅影響了宋代的黑定、建盞,更與日本茶道中的"侘寂"美學遙相呼應。2019年,黑釉馬赴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時,日本陶藝家安藤雅信驚歎:"它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東方美學的深邃——極簡中蘊含著無限可能。"
在科技史上,黑釉馬的燒製工藝堪稱奇跡。通過三維掃描,專家發現其各部分比例精準,誤差不超過0.5毫米,顯示出唐代工匠對大型陶塑造型的精準把控。更令人稱奇的是,曆經千年,黑釉依然光潔如新,這得益於釉料中鉛的氧化層形成的天然保護膜。這種"以鉛護釉"的工藝,至今仍令現代陶瓷學家歎為觀止。
2021年,黑釉馬亮相央視《國家寶藏》,當它以威嚴的姿態出現在聚光燈下時,億萬觀眾被這尊來自盛唐的神駒深深震撼。主持人張國立感歎:"它的每一道釉彩都流淌著絲路的風沙,每一塊胎土都沉澱著文明的密碼。"這次展覽,讓黑釉馬成為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魅力。
站在洛陽博物館的展櫃前,看著玻璃上映照的現代麵孔與黑釉馬交疊,忽然生出一種時空交錯的恍惚。這尊黑釉馬,曾在盛唐的長安街頭昂首嘶鳴,在地下的黑暗中度過漫長歲月,又在現代的聚光燈下重煥生機。它是沉默的見證者,見證著洛陽從"天下之中"到現代都市的滄桑巨變;它更是永恒的對話者,用斑駁的釉色與靈動的姿態,向每一個駐足者講述著中華文明的韌性與包容。當我們讀懂了黑釉馬的雙目,或許就觸碰到了那個遙遠時代的精神世界——那裏有對異域文明的接納,有對技藝的執著,更有對美的永恒追求。
喜歡國寶的文明密碼請大家收藏:()國寶的文明密碼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