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曾侯乙尊盤:青銅鑄造的美學巔峰

字數:3233   加入書籤

A+A-


    2025年仲夏的一個黃昏,湖北省博物館的數字化展廳內,一道藍光掃過展櫃中的曾侯乙尊盤。刹那間,虛擬投影中浮現出2400年前的鑄造場景:青銅熔液在陶範間流淌,工匠們手持竹刀精修蠟模,蒸騰的熱氣模糊了他們額頭的汗珠。這幕場景,正是這件被譽為"青銅時代終極藝術品"的國寶,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的生動寫照。
    一、尊盤流轉:三代曾侯的血脈傳承
    公元前506年,吳軍破楚都郢城的消息傳入曾國宮廷。曾侯與凝視著案幾上的青銅尊盤,盤底"曾侯與作持用終"的銘文在燭火下泛著幽光。作為曾國第17代國君,他深知這件傳國之寶不僅是祭祀重器,更是維係曾國與楚國關係的紐帶。
    1978年5月,湖北隨州擂鼓墩的考古現場,當曾侯乙墓槨蓋板被緩緩吊起時,一件青銅尊盤在積水中央若隱若現。考古隊員用竹刷輕輕清理盤底銘文,"曾侯乙作持用終"的刻痕下,竟隱約可見被刮磨的"曾侯與"字樣。這個發現揭開了尊盤的身世之謎:它最初由曾侯與鑄造,曆經曾侯鉞阝、曾侯乙三代國君,最終隨曾侯乙長眠地下。
    關於尊盤的流轉,民間流傳著"一器三主"的傳說。公元前494年,楚昭王避難隨國時,曾侯與將尊盤作為聘禮贈予楚國。但楚國工匠發現盤內銘文被刮改,認定這是曾侯乙的陰謀,楚王一怒之下將尊盤沉入漢水。三日後,尊盤竟逆流而上,漂回曾國境內。這個傳說雖無史料佐證,卻折射出尊盤在先秦時期的神聖地位。
    二、青銅密碼:科技無法企及的精密美學
    曾侯乙尊盤的體量與工藝令人震撼:尊高30.1厘米,盤口徑58厘米,通高42厘米,總重約30公斤。尊體呈筒形,侈口長頸,腹下垂,圈足外撇;盤體為圓形,折沿平底,四龍形蹄足支撐。最令人驚歎的是尊口沿的鏤空附飾,遠看如層層疊疊的雲朵,近觀卻是無數條首尾相銜的蟠龍。這些蟠龍采用失蠟法鑄造,每條龍的鱗片、爪趾皆清晰可辨,最細處僅0.1毫米,比發絲還細。
    尊盤的裝飾藝術達到了先秦青銅器的巔峰。尊頸部攀附四隻反首吐舌的豹形神獸,豹身布滿透雕蟠螭紋;腹部與圈足滿布浮雕虯龍,龍首昂起,龍須卷曲如鉤。盤身的四個摳手由鏤空龍蛇組成,摳手下垂八條夔龍,盤足為四條圓雕雙身龍,龍口緊咬盤沿。據統計,尊體裝飾28條龍、32條蟠螭,盤體裝飾56條龍、48條蟠螭,從尊口到盤足還盤踞著上千隻蟠虺,形成"萬龍競逐"的視覺奇觀。
    更令人稱奇的是尊盤的鑄造工藝。尊由34個部件通過56處鑄接、焊接連成一體,盤由38個部件通過44處連接,整器共有119處焊接點。其中,尊口沿的鏤空附飾采用失蠟法分鑄,每片附飾由內層銅梗支撐,外層龍蛇紋獨立成型,既保證結構強度,又實現玲瓏剔透的視覺效果。這種將分鑄、焊接、失蠟法完美結合的工藝,即使在現代也難以完全複刻。
    三、考古解謎:曾國文明的立體解碼
    曾侯乙墓的發掘,為揭開曾國之謎提供了關鍵鑰匙。這座麵積達220平方米的墓葬,出土文物1.5萬餘件,其中青銅器占比超過70。尊盤與編鍾、青銅冰鑒等國寶同處中室,其擺放位置靠近墓主棺槨,彰顯了它在曾國禮製中的核心地位。
    通過銘文與考古發現的互證,專家還原了尊盤的傳承脈絡。盤底銘文"曾侯乙作持用終"的補刻痕跡,表明曾侯乙並非尊盤的最初主人。結合葉家山、文峰塔等曾國墓地的考古成果,可知尊盤曆經曾侯與、曾侯鉞阝、曾侯乙三代,成為維係曾國統治合法性的象征物。這種"器以載道"的傳統,在曾國青銅器中尤為突出。
    尊盤的出土改寫了中國冶金史。長期以來,學界認為失蠟法在漢代才傳入中國,但尊盤的鑄造證明,戰國早期的曾國工匠已熟練掌握這一技術。工業ct掃描顯示,尊口沿的鏤空附飾內部有蠟模殘留,證實其采用失蠟法一次成型。這種技術比印度、希臘早了近千年,徹底推翻了"失蠟法外來說"。
    四、文明坐標:禮樂美學的永恒追求
    曾侯乙尊盤的價值遠超禮器範疇,它是先秦禮樂文明的具象化表達。尊盤的組合形式暗合"尊盤相承"的禮製,尊盛酒以祭神,盤承尊以接福,體現了"器以藏禮"的哲學思想。盤足的四條雙身龍,象征"陰陽和合"的宇宙觀,與曾侯乙編鍾"大樂與天地同和"的理念交相輝映。
    尊盤銘文為研究先秦思想史提供了實物證據。盤內"民為神主"的記載,與《左傳》中季梁"先民後神"的思想相呼應,印證了隨州作為先秦民本思想發源地的地位。而尊頸部的豹形神獸,其造型融合了楚地的浪漫主義與中原的寫實風格,成為文化交融的生動例證。
    在國際舞台上,尊盤成為文化交流的使者。1993年,其複製品隨"中國古代科技展"赴美國巡展,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托馬斯·坎貝爾驚歎:"這不是青銅器,而是凝固的音樂。"2024年,湖北省博物館推出"數字尊盤"項目,觀眾通過ar眼鏡可虛擬拆解尊盤結構,親手"觸摸"每一道龍紋,感受古人的匠心獨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五、古器新生:從博物館到當代生活
    為讓更多人領略尊盤魅力,湖北省博物館開發了係列文創產品。"龍蟠鳳逸"主題絲巾將尊盤紋飾抽象為幾何圖案,成為時尚界的寵兒;"青銅密碼"解謎遊戲讓玩家通過拚裝尊盤部件,體驗古代鑄造工藝的奧秘。最受歡迎的當屬"尊盤夜燈",其設計巧妙融合尊盤造型與ed技術,夜間點亮時,龍紋光影在牆麵流動,宛如穿越時空的盛宴。
    現代工匠也在續寫尊盤傳奇。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許光國耗時20年,複原了失蠟法鑄造工藝。他製作的複製品,從蠟模雕刻到銅液澆注,皆嚴格遵循古法,甚至能達到"每片附飾獨立擺動"的效果。2025年,許光國團隊與3d打印企業合作,嚐試用鈦合金複刻尊盤,雖未完全成功,卻為傳統工藝注入了現代活力。
    在數字時代,尊盤更以全新姿態煥發活力。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故宮博物院,運用工業ct技術獲取尊盤完整三維模型,製作出拆解式複原視頻。視頻中,尊盤的98個部件如積木般層層分離,清晰展示了分鑄、焊接的工藝細節。這項成果不僅為文物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更讓公眾直觀感受到古人化繁為簡的智慧。
    從戰國曾國的祭祀重器到數字時代的文化符號,曾侯乙尊盤始終在曆史長河中閃耀著文明的光芒。當我們凝視著這尊跨越2400年的青銅瑰寶時,感受到的不僅是金屬的厚重,更是中華民族對工藝、美學與和諧的永恒追求。這套沉睡地下千年的尊盤,正以其獨特的方式,向世界講述著中華文明的璀璨與輝煌。
    喜歡國寶的文明密碼請大家收藏:()國寶的文明密碼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