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馬王堆一號漢墓t型帛畫:穿越千年的生死密碼與文明長卷

字數:4040   加入書籤

A+A-


    在湖南省博物館的展廳裏,一幅看似普通的絲帛畫卷總能讓觀者駐足屏息。它以深沉的棕色為底,用朱砂、石青、藤黃等礦物顏料勾勒出奇幻的宇宙圖景——這便是被譽為"漢代藝術巔峰之作"的馬王堆一號漢墓t型帛畫。這件1972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國寶級文物,以獨特的形製、神秘的構圖和精湛的技藝,成為解碼西漢文明的重要鑰匙。當我們凝視這跨越兩千餘年的藝術瑰寶,看到的不僅是漢代畫師的丹青妙筆,更是中華文明對生命、死亡與永恒的深邃思考。
    一、棺蓋上的驚世發現:帛畫的現世傳奇
    故事要從1972年的長沙東郊說起。在一處名為馬王堆的土丘下,考古隊員正小心翼翼地清理著一座西漢墓葬。當第四層內棺的蓋板被緩緩揭開時,一幅色彩斑斕的帛畫赫然映入眼簾——畫麵朝下,四角垂著青黑色麻穗,頂端裹著一根竹竿,仿佛在訴說著兩千年前的喪葬儀式。
    關於這幅帛畫的身世,民間曾流傳著許多神秘傳說。有人說它是辛追夫人的"升天圖",畫中神人異獸能指引靈魂抵達仙界;也有人猜測它是漢代巫師施展巫術的法器,蘊含著溝通天地的神秘力量。直到考古學家從墓中出土的遣冊陪葬品清單)中發現"非衣一長丈二尺"的記載,才逐漸揭開它的真實麵目。
    經測定,帛畫屬於西漢早期約公元前2世紀),通長205厘米,頂端寬92厘米,末端寬47.7厘米,由三塊單層細絹拚合而成。因其形狀似"衣"卻非衣,古人稱之為"非衣",寓意著墓主靈魂能像飛鳥般飛升仙界。帛畫采用毛筆單線勾描與沒骨技法結合,以朱砂、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著色,曆經千年仍色澤鮮豔,展現出漢代繪畫藝術的高超水準。
    更令人稱奇的是,帛畫出土時覆蓋在內棺蓋上,畫麵朝下正對墓主。這種特殊的放置方式,暗示著它可能與漢代"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有關——畫中描繪的天國景象,既是墓主靈魂的歸宿,也是生者對逝者的永恒期許。
    在帛畫出土的馬王堆漢墓中,還發現了保存完好的辛追夫人遺體、素紗襌衣、漆木器等數千件文物。這些器物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漢代貴族生活圖景,而t型帛畫則是其中最具神秘色彩的"靈魂密碼"。
    二、天地人神的交響:帛畫的藝術密碼
    t型帛畫最震撼人心的,當屬其層次分明的畫麵結構與奇幻瑰麗的視覺語言。整幅帛畫縱向分為天上、人間、地下三個部分,以雲氣紋為界,將神話想象與現實生活完美融合。
    首先是天界的神秘圖景。畫麵頂端繪有日月星辰,右上角紅日中棲息著三足金烏,左上角新月上蹲踞著蟾蜍與玉兔,這既是對自然現象的寫實,也暗合了"日中有烏,月中有兔"的古老傳說。日月之間,一位人首蛇身的神隻端坐在華蓋之下,她披發垂肩,長尾自環,被學者推測為創世女神女媧或司掌晝夜的燭龍。神隻兩側,兩條巨龍盤繞升騰,翼龍與鸞鳥振翅欲飛,天門處兩名拱手而立的門吏,仿佛在迎接升天的靈魂。
    其次是人間的生死交響。以玉璧為界,人間分為上下兩層。上層華蓋之下,一位體態豐腴的老婦人拄杖而立,她身著曲裾深衣,頭簪步搖,正是墓主辛追夫人。其前方兩名男子跪獻寶物,後方三名侍女躬身相隨,整幅畫麵洋溢著貴族生活的雍容華貴。玉璧下方,彩帛帳幔隨風飄蕩,七名男子跪坐於案幾前,或執爵獻祭,或俯首哀悼,生動再現了漢代祭祀場景。
    最令人稱奇的是地下的幽冥世界。畫麵底部,一位赤身裸體的巨人雙手托舉著象征大地的平板,腳下踩著兩條交纏的鼇魚。傳說中,鼇魚的一舉一動會引發地震,而巨人正是治水失敗的鯀,被罰永世鎮守黃泉。巨人周圍,怪狗、貓頭鷹、蛇等動物環繞,暗示著地下世界的陰森與神秘。
    從藝術手法看,帛畫采用了"散點透視"與"多層渲染"相結合的技法。人物、動物、景物通過流暢的線條和細膩的色彩相互呼應,既保持了畫麵的整體性,又賦予每個元素以獨立的生命力。例如辛追夫人的形象,通過微駝的脊背、拄杖的姿態和肅穆的神情,將一位貴族女性的威嚴與衰老刻畫得入木三分。
    更令人驚歎的是,帛畫中隱藏著諸多科學密碼。例如日中金烏的形象,可能是古人對太陽黑子的觀測記錄;月中蟾蜍與玉兔的組合,則與漢代天文曆法中的陰陽觀念密切相關。這些細節不僅展現了漢代人的智慧,也為研究古代科技史提供了珍貴資料。
    三、考古現場的文明拚圖:帛畫背後的曆史圖景
    t型帛畫的出土,為解開漢代生死觀與宇宙觀的謎團提供了關鍵線索。考古學家發現,帛畫的內容與《楚辭》《山海經》等文獻記載高度吻合,而其獨特的構圖方式,更揭示了漢代人對天地人神關係的深刻理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一種觀點認為,帛畫是漢代"引魂升天"喪葬儀式的實物見證。根據《儀禮》記載,古人出殯時需由專人舉著"銘旌"走在隊伍最前方,以引導靈魂歸位。t型帛畫的形製與功能,正與文獻中的"銘旌"相符。畫麵中辛追夫人麵朝西方,而西方正是漢代人心目中的仙界所在,這種設計暗示著墓主靈魂將在神隻與神獸的護佑下,沿著畫中路徑升入天國。
    另一種假說則指向楚文化的深遠影響。帛畫中大量出現的龍、鳳、蟾蜍等形象,與長沙楚墓出土的《人物龍鳳帛畫》《人物禦龍帛畫》一脈相承,顯示出楚漢文化的連續性。而人首蛇身神隻的造型,可能融合了楚地對女媧的崇拜與中原對燭龍的信仰,體現了漢代多元文化的交融。
    值得關注的是,帛畫中多次出現的玉璧、磬等禮器,以及祭祀場景,反映了漢代貴族對禮製的重視。玉璧象征著天地相通,磬聲則用於溝通神靈,這些元素的組合,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祭祀禮儀體係。
    更令人稱奇的是,現代科技研究發現,帛畫在繪製過程中曾多次修改。例如天上部分的守門神手中玉圭僅存底稿痕跡,人間部分的祭祀人員數量有所增加,這可能反映了當時喪葬儀式的調整或畫師對畫麵構圖的反複斟酌。這些改繪痕跡,不僅為研究漢代繪畫創作過程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也揭示了帛畫在喪葬儀式中的動態演變。
    四、文明對話的使者:帛畫的價值重估
    作為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帛畫之一,t型帛畫的獨特性決定了其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
    在藝術史上,它開創了"寫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新範式。漢代以前的繪畫多以抽象符號表達宗教觀念,而帛畫卻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人物、動物甚至自然景觀,如辛追夫人的服飾紋理、侍從的麵部表情,都展現出極高的寫實水準。同時,畫中日月星辰、神人異獸的奇幻想象,又與楚文化中"神人同形"的藝術傳統一脈相承,為後世道教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曆史學層麵,它為研究漢代社會提供了鮮活的圖像資料。畫麵中辛追夫人的服飾、發飾、儀仗,是研究西漢貴族生活的重要依據;祭祀場景中的禮器、儀軌,則為複原漢代喪葬製度提供了實物參照。更重要的是,帛畫中"天上人間地下"的宇宙觀,與漢代黃老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相互印證,揭示了當時人們對生命與死亡的深刻思考。
    在科技史上,它是漢代紡織與繪畫技術的集大成者。帛畫采用的單層細絹,經緯密度達到每平方厘米100根以上,顯示出漢代絲織工藝的巔峰水準。而礦物顏料的使用與多層渲染技法,不僅使畫麵曆經千年不褪色,更蘊含著古人對化學、材料學的深刻理解。
    如今,t型帛畫不僅是湖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更成為文明互鑒的使者。它曾通過數字化技術走出國門,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巴黎吉美博物館等舉辦虛擬展覽,讓世界看到漢代藝術的多元麵貌。當西方觀眾凝視這跨越千年的畫卷,看到的不僅是中國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更是一個文明對生命、對宇宙、對永恒的不懈追問。
    在馬王堆漢墓的考古工地上,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每一件文物都是打開曆史之門的鑰匙。"t型帛畫這把鑰匙,或許正指向中華文明早期那段充滿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歲月。當我們再次凝視畫中辛追夫人的身影,她那微微前傾的姿態,究竟是對現世的眷戀,還是對永恒的期許?這或許就是文物的魅力——它永遠在沉默中引發新的思考,在歲月中孕育新的解讀。兩千年前的畫師不會想到,他們的作品會在二十一世紀的展廳裏,繼續講述著關於文明、關於信仰、關於人類想象力的不朽傳奇。
    喜歡國寶的文明密碼請大家收藏:()國寶的文明密碼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