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東漢“宜子孫”玉璧:穿越千年的家族祈願
字數:3084 加入書籤
在中國古代文明的璀璨星河中,玉器猶如一顆耀眼的明星,散發著獨特的光芒。而在眾多玉器珍品裏,青州市博物館的東漢“宜子孫”玉璧,更是以其精湛的工藝、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了備受矚目的瑰寶。它不僅是曆史的見證者,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家族情感的承載者,靜靜訴說著千年前的故事。
神秘來源:家族福祉的千年寄托
玉璧,作為中國古玉文化的核心,有著長達5000多年的曆史,位列“六器”之一,承載著祭祀、陪葬、朝聘等諸多功能與意義。“宜子孫”玉璧,從其名字便可看出,它蘊含著古人對家族繁衍、子孫興旺的美好期許。
“宜子孫”一詞,最早可追溯至《詩經》中的“宜爾子孫承承兮”。到了漢代,“長宜子孫”更是成為了常見的吉祥語,頻繁出現在銅鏡、玉器等器物之上,表達了人們對家族延續、後代昌盛的深切盼望。而這件東漢“宜子孫”玉璧,正是將這一美好願景以實物的形式呈現於世,成為了家族福祉的象征。
關於它的具體來源,雖無確鑿的傳說故事流傳,但從其出土背景及相關曆史記載,仍可探尋到一些蛛絲馬跡。根據《後漢書·郡國誌》記載,東漢時期,青州所在的山東地區一帶被封為北海國。光武帝劉秀28年,第六子魯王劉興被封為北海王。專家們結合出土墓葬的規模與形製推斷,馬家塚子村大墓的主人,很可能是劉興的後代。由此可見,這件玉璧極有可能是東漢時期北海國某位王室成員所擁有,是其家族傳承的寶物,承載著他們對子孫後代的殷切期望,曆經歲月流轉,最終深埋於地下,等待著後人的發現。
精美絕倫:玉璧的基本信息解讀
東漢“宜子孫”玉璧,通高20.8厘米,直徑15.5厘米,內徑2.6厘米,厚0.6厘米,重375克,體量適中,造型規整。它以一整塊上等的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玉質溫潤,光澤晶瑩,盡顯高貴品質。其玉色主體為乳白色,間雜有墨色紋路,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畫,極具美感。
玉璧呈圓形,這一形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深遠的寓意,象征著天圓地方,代表著宇宙的和諧與圓滿。璧身中部有一圈凸棱,將璧肉分為內、外兩區。內區飾有158個乳丁,排列整齊,猶如夜空中的繁星,散發著古樸的韻味。外區則飾以淺浮雕蟠龍紋,龍身蜿蜒曲折,線條流暢,仿佛隨時都會破壁而出,展現出龍的威嚴與神秘。
玉璧上方出廓,這是其獨特之處。出廓部分為鏤雕雙龍紐,雙龍出沒於祥雲之間,龍體粗壯剛健,昂首挺胸,呈騰空飛奔狀。工匠巧妙地利用玉石的墨色,以墨色雕龍、白玉為雲,使兩種顏色相得益彰,宛如兩條墨龍在雲海中穿梭,栩栩如生。而在雙龍紐中央,透雕著篆書“宜子孫”三字,字體豪放,筆意舒展,與整個玉璧的造型相得益彰,既點明了主題,又增添了文化內涵。
偶然發現:考古背後的故事
1982年,青州市譚坊鎮馬家塚子村,一個平凡的日子,卻因為一件文物的出現而變得不再普通。當時,村民們在取土壘牆、蓋房過程中,發現土中有又厚又寬的青磚,憑借著經驗,他們意識到這可能是古代墓葬的痕跡。於是,有人將此事匯報給了縣文物部門,一場意外的考古發掘就此拉開了帷幕。
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迅速趕到現場,經過初步勘察,發現這是一座有著高大封土和複雜墓室結構的古墓。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這座墓葬早已遭到了嚴重破壞,不僅早年多次被盜,村民取磚的行為也對其造成了進一步的損毀。但工作人員並未氣餒,他們懷著對曆史的敬畏之心,開始了細致的搶救性發掘工作。
在發掘過程中,一件件文物陸續出土,陶器、玉片等,雖然數量不少,但大多已殘缺不全。直到一件溫潤潔白、帶有精美雕刻的玉璧出現在眾人眼前,才讓現場的氣氛變得熱烈起來。當時,有村民發現一個小孩正用繩子拖著一個白玉物件滿街跑,仔細一看,竟是一件精美的玉璧。原來,孩子的父親在挖磚時發現了它,便帶回家給孩子玩耍。
這件玉璧很快引起了專家們的高度關注,經鑒定,它正是後來聞名遐邇的東漢“宜子孫”玉璧。隨著發掘的深入,更多的玉璧也相繼出土,共計9件之多,但唯有這件“宜子孫”玉璧最為出眾。最終,此次發掘共出土各類遺物298件,根據這些遺物,研究人員判斷馬家塚子墓應為東漢中晚期北海國某位重要王室成員之墓。而“宜子孫”玉璧,作為墓中的珍貴文物,也得以重見天日,成為了青州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價值非凡:曆史與文化的永恒傳承
東漢“宜子孫”玉璧具有極高的曆史價值。它是東漢時期玉器製作工藝的傑出代表,見證了當時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文化藝術成就。在漢代,玉器製作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手工業,隻有貴族階層才能擁有如此精美的玉器。這件玉璧的出土,為研究東漢時期的喪葬製度、禮儀文化以及貴族的生活狀況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從工藝角度來看,其價值更是不可估量。漢代玉琢工藝技法獨特,常以細如毫發的陰線琢飾來突出圖案輪廓,彌補立體感不強的弱點,“宜子孫”玉璧便恰到好處地運用了這一技法。出廓部分的鏤雕工藝更是精湛,雙龍的造型栩栩如生,線條剛勁有力,碾琢精致細膩,展現了漢代工匠高超的技藝水平。這種將透雕、浮雕與陰線刻相結合的工藝,使玉璧雖為平麵造型,卻給人以立體的藝術效果,堪稱中國古代玉器工藝的典範。
文化價值方麵,“宜子孫”玉璧更是意義深遠。它是中國特色“家”文化的縮影與呈現,“宜子孫”三個字,凝聚著古人對家族延續、子孫昌盛的深深期盼,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重視家族傳承、追求世代興旺的文化傳統。這種對家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曆經千年傳承,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玉璧上的龍紋、蟠螭紋等圖案,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吉祥符號的代表,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著權威、尊貴與吉祥,寓意著驅邪避凶、護佑家族。
此外,從美學角度而言,“宜子孫”玉璧也堪稱佳作。其整體布局端莊典雅,線條流暢自然,玉質與雕刻工藝相得益彰,乳白色的玉身搭配墨色的紋路,再加上精美的雕刻圖案,營造出了一種古樸、典雅而又神秘的美感。無論是遠觀還是近賞,都能讓人感受到一種美的享受,仿佛穿越時空,領略到了漢代玉器藝術的獨特魅力。
東漢“宜子孫”玉璧,這一來自千年之前的寶物,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人的目光。它是曆史的饋贈,是文化的傳承,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的象征。它讓我們得以觸摸曆史的脈絡,感受古人的智慧與情感,在歲月的長河中,閃耀著永恒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