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廠電子管廠

字數:9515   加入書籤

A+A-


    南京741電子管廠
    【01】]南京741廠
    我們小組接到了一項特別的任務,那就是前往南京,支援南京電子管廠。
    這項任務,非我們小組莫屬,其一,我們小組在木工技術上有不可替代的全麵的技術優勢;其二,我們小組是以下江人為主體的小組,在語言上和南京電子管廠的廠方有不可替代的溝通優勢。
    這意味著,一旦我隨小組前往南京,我就可以離開馬鞍山四公司二工地本部了。
    自從柳師傅代工地主任閭鎧傳話:“‘小考成天不務正業,沉迷於寫寫畫畫,這可不是個事!你敲打敲打他,要他想清楚了!將來是想當‘當鞋(寫)匠、想當花(畫)匠還是想當工程師?’”
    一直在我心中糾結的兩難問題:當工程師是我心中的夢想,出黑板報寫大標語是工會的任務,想學技術,又不想得罪工會,關鍵是工會屬於黨政工團,是得罪不得的!現在,既可以“金盆洗手”,體麵地與工會脫鉤;又可以獲得一個極好的學習技術的機會!;兩難問題迎刃而解!
    ……
    南京電子管廠又稱國營華東電子管廠,因為產品涉及軍工和國家機密,對外公開名稱741廠。
    741廠坐落在南京風景秀麗的紫金山下,南臨玄武湖畔,北屏幕府山麓,是電子行業一家大型骨幹企業,前身是始建於1937年的國民政府資源管理委員會中央電工器材廠。
    在連續劇中,不對,那時電視還沒有普及,更沒有連續劇。隻有戲曲、話劇、電影。其實戲曲、話劇、電影我也很少看,小時候家裏窮,看不起。
    但是在書本中特別是一些反特、驚險、諜報小說中“電子管”卻是耳熟能詳。“電子管”給人一種高科技尖端的神秘莫測的的感覺。
    那時,無線、有線通訊,電影、電視軍工科研電視),航空導航,醫療器械,電子顯微鏡,計算機,礦業探索器,火箭導彈……等等都少不了電子管。
    鑒於電子管在國民經濟和軍工中的重要作用,從工廠的命名“741廠”也可看出其重要性、保密性和神秘性,那時國家重要的工廠都是以數字命名的。
    後來我們西進重慶三線建設2350工程,一般的民眾是很難知道這一連串的數字是幹什麽的。
    臨行前,保衛科和指揮部保衛處還專門給我們小組開會講述保密規則,什麽不該看的不看,不該聽的不聽,不該說的不說,不該記的不記……提高警惕謹防敵特和階級敵人打探和破壞,工作時必須編組,不允許單獨個人行動等等……。
    保衛處來給我們開會的保衛幹部口才很好,講保密規則時還穿插了一些案例,也許是我出身不好,心中有鬼,直講得我毛骨悚然背心冒汗,像我這樣的人參加這樣的工作,真不知是福是禍。
    我曾經打了報告不參加這次支援工作。繼而一想“屎不挑不臭”既然通知我們小組去支援南京電子管廠,那麽,上級肯定對我們每個人都進行過嚴格的政治審查。我一咬牙,把寫好的報告撕了。
    另外我想,這未嚐不是好事,一直在我心中糾結的“鞋寫)匠花畫)匠問題,終於可以“金盆洗手”體麵地與工會脫鉤。
    於是我硬著頭皮戰戰兢兢地參加了南京741廠的支援工作。
    我是華西林的徒弟,自然是徒弟跟著師傅,華西林是黨員、是副組長、是勞模、是技術能手。重要車間和重要場合都少不了華西林,在南京工作期間我本著不該看的不看,不該聽的不聽,不該說的不說,不該記的不記……一句話謹慎再謹慎,小心再小心。但是跟著華西林你真想不看都不能不看,不然,你怎麽工作?但是我牢記不該說的不說,不該記的不記。跟著華西林大樹底下好乘涼,雖然提心吊膽倒也平安無事。
    南京四個月的工作,我不僅木工技術大進,電子管的工藝流程、車間布局、生產過程也大致印在腦海裏了,這常常使我不安,我知道,“知道”的越多,不安全的因素也就越大。
    最使我難忘的是,在南京電子管廠的工作,使我見識了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木工絕技!
    下節請見《[02]鎖扣楔》篇。
    【02】鎖扣楔
    華西林師傅製作鑄造模型,技驚741廠技術員。
    模型,我知道,原來中學在武漢消防機器廠勤工儉學,我接觸過鑄造模型。其實模型都有相通之處。華西林的模型卻有他獨有的特色。
    模型初成,其結構,其外形精巧玲瓏,與任務單所附圖紙的要求、結構和尺寸完全一致。
    但是在檢驗時,741電子管廠的技術員卻不認同。他先說模型好看不好用,牢固程度不好,承受不了澆築時的荷載。
    華西林二話不說,拉過我與他將模型抬起高舉過頭,然後摔下!模型沒有摔壞,也沒有任何變形。華西林用刨花和馬糞紙包裝箱用厚紙)覆蓋模型,遞給技術員一柄大錘。示意技術員用力錘擊,技術員連砸三錘,撥開刨花和馬糞紙,技術員仔細端詳,模型完整如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技術員又說:模型雖然牢固,但是拆卸不便。
    也確實,一般人根本不知道模型怎麽拆卸,技術員雖然是行家,翻來覆去檢查,整個模型渾然一體,嚴實無縫,卻無下手處。
    華西林反轉模型在一個不起眼處食指輕撥,摳下一個木楔鎖扣楔),遞給技術員,雖然模型還是一個完整的模型,卻輕輕鬆鬆地分解成一個個零件。技術員嘖嘖稱奇,說真是個奇跡,他在這個行業工作三十餘年還沒有見過這樣做,這麽好的模型。
    柳自鏵湊過來:“這不算什麽,你把模型鎖扣楔銷上,扔在水裏泡它三天三夜,整個模型滴水不進。這是鑄造模型,防水、防滲、防漏、澆口、冒口、鑄造圓角均已經統籌考慮, ……”
    技術員驚奇地豎起大拇指:“砸不爛、拆不開、泡不透、便拆卸,工藝先進,太了不起了,我也開眼界了!果真是國家級大公司我們公司直屬國家冶金工業部,屬中央直屬企業)來的工匠,技術和手藝就是不一樣!真了不起,了不起。”……下節請見《【03】隱榫門》篇。
    【03】隱榫門
    丁勇全師傅的隱榫門,讓我大開眼界。
    741廠質量檢查員在檢查丁勇全製作的門時,發現無論是門框還是門芯板都沒有榫頭,檢查員毫不猶豫地在門上貼上了不合格標簽。
    丁勇全:“為什麽不合格?”
    檢查員:“木門沒有榫頭能合格嗎?木門是做的漂亮,沒有榫頭不結實,百年大計質量第一,門沒用兩天,壞了!能合格?”
    門在建築部件中是屬於使用最頻繁,開啟關閉最多的部件,也是最容易損壞的部件。所以對門的榫卯要求很高。檢查員的檢驗結論是對的。
    丁勇全:“這個簡單。”他拿起刨子,刷刷二下,全部榫頭露出。而且還暗藏防脫銷。
    看得檢查員目瞪口呆像看魔術似的。檢查員摸著榫頭:“原來是隱榫,好手藝!好手藝!我聽說過隱榫,卻沒見過,我還以為那隻是個傳說。結實嗎?”
    丁勇全遞過一柄大錘:“你砸砸,看結實不結實。這麽說吧,我做的門,管你用一輩子,我再過幾年退休了,不過我兒子在,如果門壞了、翹曲、變形、不論什麽問題打電話給公司,我們會免費為你們上門修理。不過我做的木活還真沒有被投訴過和修理過。
    檢查員不得不撕掉貼上去的不合格標簽,換上優良標簽嘴裏說道:“神了!真神了!”
    計村暔的鋸不彈墨不畫線,鋸起來溜溜直一條線,絕不會跑偏,尺寸精準不差毫厘。其實,小組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看家絕技……
    許多人以為建築行業的木工是釘子木工,隻會釘釘模板,誰知這裏藏龍臥虎,大木、小木、圓木、方木、模型木、建築木……他們無所不精。在小組這樣氛圍的熏陶下,我的木工技術也日益精進。
    我們九月份報到的的畢業生大都分配在木工組,他們認為木工沒技術,鬧意見。
    其實,除了木工本身的技術要求外,木工在建築行業是個萬能的主導工種,從破土開工,測量放線,泥瓦匠的皮數杆,鋼筋混工的鋼筋定位,混凝土工的門子板和埋設鐵件,抹灰工的牆皮墩,瀝青工的防水……無一離開不了木工。
    什麽是技術?技術就是關於勞動工具的規則即製作方式與使用方法)體係,其目的在於提高勞動工具的效率性、目的性與持久性。技術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和願望,遵循自然規律,在長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知識、經驗、技巧和手段,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的總和但是也是需在在實際中多多磨練才能找到自己技術所在的“穴位”。
    木工除了是門技術活還是手藝活,它還要你將技術融入你身體的每個環節。50來歲的計村暔師傅鋸原木時一鋸就是一天,你看他氣不揣心不跳,就跟過家家似的。而我還沒鋸上半個小時就氣喘籲籲渾身酸痛,何況我還有勞動的基礎和練武的基本功。
    丁勇全的刨鐵一刨一天從不卷口,我刨個個把小時刨鐵卷口就刨不動了。所以手藝不是嘴把式,技藝是要練上身才著數的。這和習武有異曲同工之妙,你隻要鑽進去,用心揣摩,反複練習,吃苦萬遍,你自然就能感悟其中奧妙,煉成絕技,當然名師的指點是不可或缺的前提,要不怎麽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呢。
    下節請見《【04】金陵八景》篇。
    【04】金陵八景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曆史遺存、人文景觀,比比皆是。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四十多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做了十八年皇帝,南京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京的建設得到極大的發展。後來遷都北京,但南京作為陪都,依然持續了二百多年。
    明隆慶年間1567年至1572年),閩南文人黃克晦,遊金陵後,作《金陵八景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八景為:鍾阜晴雲、石城霽雪、鳳台夜月、白鷺春潮、烏衣夕照、龍江煙雨、秦淮漁笛、天印樵歌。黃克晦1524年至1590年)為明代惠安一說晉江,今皆屬福建)人,字孔昭,號吾野山人。自幼癡迷繪畫,能詩善書,著述較豐,與唐代孟浩然等並稱“中國古代十大布衣詩人”。因為厭惡官場腐敗陋習,一生四處遊曆,無意功名利祿。於畫師宗沈周等前賢體格,頗具“南宗”繪畫鼻祖王維之遺風。所作筆墨精妙,充滿了詩畫意境,人們讚譽其詩、書、畫“三絕”。
    明萬曆二十八1600年)年,江寧郭存仁作《金陵八景圖》,為鍾阜祥雲、石城瑞雪、鳳台秋月、龍江夜雨、白鷺晴波、烏衣晚照、秦淮漁唱、天印樵歌。
    我本以“金盆洗手”立誌投筆從工,再不涉畫。但是,南京電子管廠是保密廠,下班後和節假日都不許進廠,如有任務,則需持特別通行證出入。
    這樣一來節假日就多出許多的閑暇時光,無事生非,畫技手癢。
    我循著古人的足跡曆覽石頭城名勝或寫或畫,水彩、水粉、水墨;或者鉛筆、鋼筆;或寫意,或速寫;或工筆倒也自得其樂,那時買不起照相機,常常以書畫記錄所到之處。遺憾的是常年隨單位奔波轉戰各地工程,許多畫稿和珍貴的書籍都在動遷中遺失。
    下節請見《【05】幕府山 達摩洞》篇。
    【05】幕府山 達摩洞
    也許是習武情緣,我曾經多次前往幕府山習太極、觀景、繪畫,到“達摩洞”靜坐麵壁。
    那時的達摩洞清靜如世外,不像現在這樣,旅遊景點,人山人海,遊人如織,熱鬧喧囂。
    菩提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始祖,生於南印度,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南朝梁時,達摩受梁武帝邀請至建康宣揚佛法。公元520—526年,達摩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梁武帝派人專程迎達摩到南京,儀式十分隆重。
    《壇經》裏記載了梁武帝與達摩見麵後的對話。
    梁武帝問:“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 ”
    達摩說:“並無功德”。
    梁武帝問:“何以無功德?”
    達摩說:“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梁武帝問:“如何才是真功德?”
    達摩回答:“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梁武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說:“廓然無聖。” 話不投機,達摩不辭而別。
    梁武帝把他與達摩的問答告訴寶誌禪師。寶誌聽後說,達摩的開示很好,是觀音菩薩乘願再來,傳佛心印。
    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達摩離去的消息後,馬上派人騎騾追趕。
    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兩邊山峰突然閉合,一行人被夾在兩峰之間。
    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
    至今,人們仍把幕府山的這座山峰叫做夾騾峰,把山北麓達摩休息過的山洞稱為達摩洞。
    今日長蘆禪寺內的一葦堂,就是為紀念達摩渡江後參拜長蘆寺而建的。
    達摩“一葦渡江”後,在江北長蘆寺停留,後又至定山如禪院駐錫,麵壁修行。
    定山寺至今留有“達摩岩”、“宴坐石”、達摩畫像碑等遺跡。其中,達摩畫像碑為國內最早的達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師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為禪宗重要叢林,被譽為“達摩第一道場”。
    說起“禪”,其實就是六個字“自然內在超越”。
    我不是佛門弟子,也沒有仔細研讀宗教佛學。不過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被開悟的資格,每個人都是禪宗高手,在現實生活中,你可能不經意間擔任了一回“大師”。禪之說理,並不是狡辯,更不是空穴來風,它是在用一種大乘的方式去表達。當然,一千個人說禪,便有一千個悟道的法門。
    達摩原本是當時南天竺香致王的三王子!有錢!有地位!集官二代和富二代於一身!很灑脫,很土豪,很快樂。放著王位不當,卻選擇做了和尚。
    在印度過得挺好的,卻曆經千辛萬苦,漂大洋越荒漠,九死一生來到東土……偏偏梁武帝不識,錯過緣分與“大乘”擦肩……達摩麵壁九年……開中土禪宗之始,終成禪宗初祖。
    一花開五葉,禪宗“明悟自心,徹見本性”“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到六祖後禪風廣播,震爍古今,“自然內在超越”的禪義至今還在影響著我們。
    同是一塊石頭,一半做成了佛,一半做成了台階。
    一天,台階不服氣的問佛:"你我本是同一塊石頭,憑什麽人們都踩著我,而去朝拜你呢?"
    佛說:"因為你隻挨了一刀,而我經曆了萬刀千捶。”
    我想人生也是如此,經得起淬磨,耐得住寂寞,扛得起責任,負得起承諾!人生才會有價值!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下節請見《[06]優秀實習生》篇。
    【06】優秀實習生
    在741南京電子管廠我們工作了五個月,於1964年元月底回到馬鞍山基地。
    這是實實在在的五個月,在這五個月浸潤在師傅們的關懷中,我學習了木工手藝,見識了各種各樣的木工技巧,了解了電子管的生產過程,中山陵登梯、玄武湖漫步、達摩洞麵壁、雞鳴寺聞經……更使我心靈與思維清澈……
    鑒於我的工作表現,年終被評為優秀實習生,我很慚愧,既沒有業績更是沒有表現,也沒有小組意見中的那種思想境界,慚愧,慚愧!
    “努力學習木工技術”,那隻不過是我為了掌握一門吃飯的手藝和求生的技術。
    當然還有工地主任閭鎧對我的要求,是他那一句“當鞋(寫)匠、花(畫)匠還是當工程師?”一直留在我的心中。
    所謂“不怕髒不怕累”那是我衛生習慣不好;“吃苦耐勞”那也隻不過是我從小打工養成的習慣而已;“與工人打成一片!”?我本身就是工人,工人不和工人攪在一起?那還叫工人?……我並沒有刻意去表現什麽。
    當年學校分配來的實習生單單我們四公司就有十來名,有清華、同濟、西冶、湖南大學、湖北冶專、長春建校、青島建校……等等,其中一名延長實習期,另有一名被遣返。
    我這個出身卑微學曆低下還有家庭曆史問題的狗崽子,能被評為優秀實習生這不得不感謝我所在小組師傅們和工地的領導。
    一根稻草,扔在街上,就是垃圾;與白菜捆在一起就是白菜價;如果與大閘蟹綁在一起就是大閘蟹的價格!與誰捆綁在一起,這很重要!這故事說明:一個人與不一樣的人在一起也會出現不一樣的價!一個人在不一樣的平台上也會體現不同的值!
    在二工地武阿培小組這個平台上,和武阿培、華西林、計村暔、丁勇全、丁亙邇……柳自鏵、鄧岩鑫……這樣一群身懷絕技,充滿正能量的師傅在一起,我這一根稻草被綁在“大閘蟹”上,你真想屌絲都不成那時可沒有屌絲一詞,屌絲是中國網絡文化興盛後產生的諷刺用語,通常用作稱呼“矮矬窮”和“吊兒郎當”的人)。
    我深深感謝我所在小組的師傅們和工地的領導。
    1964年2月13日就是春節,2月9日我隨著探親大軍,乘坐長航江漢輪回到武漢探親。下節請看《馬鞍山_春節_探親》篇。
    喜歡196307出道馬鞍山cjz請大家收藏:()196307出道馬鞍山cjz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