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炮擊濟南城
字數:3114 加入書籤
“聯隊長閣下,我們的船隻基本上被炸毀,無法再進行大規模的渡河。”
黃河北岸,小鬼子此時正因為交戰造成巨大的損失而感到頭疼,特別是他們的船隻被炸毀,這對於他們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沒有船隻他們根本就渡不了這河流,就算是步兵過去了但重武器過不去也是白扯。
“八嘎!這幫狡猾的支那人大大的狡猾,迅速給我沿河尋找渡河船隻,遇到反抗者直接全部格殺。”
黃河之水哪怕是這中下遊依舊是河水湍急,若是沒有渡船那無疑是送死,他們可不敢去觸這個黴頭,到時候還沒到對岸就被衝走了一半,這還玩個屁。
雖然這樣可能能夠快速的回到他們的故土,但基本都是飄回去的,回去也就直接下去見天皇了。
但是他們想要找到船隻何其的困難,黃河沿線的百姓知道鬼子要來,早早就跑去將自己的船隻和羊皮筏給藏起來或者直接給摧毀,就算是將吃飯的家夥給摧毀,也絕對不會留給小鬼子。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小鬼子根本就很難找到船隻,甚至是被沿途的遊擊隊襲擊造成傷亡慘重。
“八嘎呀路!該死的家夥!該死!該死啊!”
知道情況的小鬼子那是氣的一個一佛升天二佛降世,沒有船隻想要過河那就是癡人說夢,但也是不得不去渡河,雖然隻有幾艘小型駁船,但劃都得劃過去。
“命令部隊陸續過河,先過步兵再過重武器,不能再在這黃河北岸拖下去了,越拖下去對我們越是不利。”
冷靜下來的小鬼子也是強壓怒火,現在不是在這裏繼續消耗下去的時候,而是想辦法渡河,對麵八路軍隻有幾百人,隻能對他們產生一點的襲擾,隻要渡河那他們便是沒有一點的辦法。
而此刻,南麵的鬼子已經龜縮在了內城之中,濟南的內城是明朝重新修建的,高十米,堅固程度也不是外城牆能夠比擬的。
畢竟修建濟南城的時候大明正是繁華的時候,可不是滿清能夠比擬的。
廖建楚帶領的部隊已經壓到了城牆下,並且還派遣裝甲擲彈兵團直接前往濟南的北麵,切斷末鬆茂治的退路,並且阻攔北線渡河的鬼子,濟南城已經陷入了包圍之中。
“末鬆茂治,我們軍座說了,你們隻要開城投降,你及其你的手下將會安全的渡過黃河,若是冥頑不靈,那對於你們的將會是毀滅性的打擊!”
濟南城牆下,一名士兵在裝甲車內用著喇叭喊話道。
城內擁有大量的百姓,若是強攻南麵會有傷亡,隻要小鬼子脫離城內,那這幫鬼子就是沒有翅膀的臭蟲,想要殺掉對方會容易很多。
為了達到殺人誅心的小鬼,裝甲車內甚至是響起了小鬼子本土的思鄉之歌,廖建楚要的就是給小鬼子來一個四麵楚歌,崩潰其心態。
城內的鬼子被包圍本就煩躁且迷茫,當聽到城外的歌曲之後一些年輕的鬼子更是心態都要崩潰了。
想到自己的母親,在自己前來龍國時候的囑咐,讓他無論如何都要活著回去,小鬼子便是覺得自己險些崩潰。
畢竟他們雖然是畜生,但也是娘養爹生的,麵對這種這麽誰受得了。
兩軍交戰,攻心為上,否則也不會自古有這麽多的美人計還各個都上套,美人計的精髓就不是美人,而是你心中最薄弱的一麵。
試想一下,等你功成名就之時,當年你年少時的那個一模一樣的她突然出現給你說一句你老了,這樣的殺傷力能有多大。
當然,這美人計的美人也可能是你的家人,也可能是你心中的那份信仰,主打的就是攻心。
聽著城外的歌,小鬼子也是陷入了彌漫和悲痛,想起了家中的親人,想起了在故土默默盼望著他回去的她。
雖然這些人心中的那個她可能已經被一樣拉到了後方當慰安婦,但隻要不知道他們的心中就有一份憧憬。
“八嘎呀路!開炮!開炮!給我摧毀他~!”
看見自己的士兵都快要崩潰,末鬆茂治憤怒的揮舞著指揮刀讓自己的士兵進行攻擊,若是再這樣下去他們必將是不攻自破。
看見小鬼子玩不起開始玩賴,城牆下的裝甲車迅速後撤,轉而來的是榴彈炮對著城牆洗地。
李雲龍能夠用一門75毫米的法國小姐炮將平安縣城轟開,那擁有155乃至170榴彈炮的101軍轟擊一個濟南城那不是更加的輕鬆嗎?
雖然對於林昊來說170榴彈炮都太小了,但也是夠用了,他更喜歡的是毛熊的暴力美學之作,b4 203毫米重型榴彈炮,一炮甚至能摧毀一艘千噸驅逐艦的好東西。
甚至是還有小胡子的古斯塔夫列車炮,800毫米的口徑號稱陸地最強火炮,什麽東西在其麵前都是猶如紙糊一般,能夠輕易擊穿七米厚的混凝土或者一米厚的鋼板,能炸出寬九米,深十米的大坑,殺傷半徑高達幾十米,妥妥的陸地最強。
<2以及1還是管夠的,155毫米和170毫米的榴彈炮落在城牆上,直接便是將城牆炸出大坑,在其周圍的鬼子不是被破片滅掉,就是被巨大的聲波震的七竅流血,可以說是死的不能再死。
一輪火炮打完,鬼子基本上都是死傷慘重,城牆也是變得搖搖欲墜起來,這座曆經數百年的古城牆,最後還是被摧毀,雖然可惜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畢竟城牆垮了大不了複原,但小鬼子必須死的不能再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