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廖建楚率領部隊抵達

字數:3072   加入書籤

A+A-


    “軍座這是想要拿下信陽一代?”看見林昊看著地圖,廖建楚也是上前詢問道。
    “不,信陽一帶就算是拿下了對我們也沒有用,我們的部隊距離那裏太遠了,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防禦,遲早也要被小鬼子奪去,我在想的是給第三師團找點麻煩,當初都被我滅了一次竟然還能再度整編,還真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要知道無論是第三師團還是十三師團,那都是被自己按在地上摩擦過的,他們的師團長都是被自己按在地上摩擦過的。
    不過小鬼子為了給國內的人一個交代,表示自己的部隊是不可戰勝的,所以直接將這些被滅的部隊重新整編,以此來表示他們根本沒有被沒到的假象,完全按就是自欺欺人。
    畢竟除了番號裏麵的人基本上都是全部換了,真正原本的部隊不到兩千人,很多甚至隻是之前的後勤部隊改編出來的主力,戰鬥力大打折扣。
    “不知軍座有什麽想法?若是可以,我親自帶隊!”
    作為在歐洲深造過的高材生,他可不想隻做一個沒有實權的副軍長,他想要的依舊是能夠入戰場打仗,軍人就應該血染疆場,而不是在這裏虛度光陰。
    “建楚兄想要帶隊,我當然不會拒絕,我打算派遣522步兵旅和第一合成旅從汝南出發,先攻擊信陽斷第三師團第六旅團的退路,在消滅第六旅團的同時給第三師團一些壓力。”
    小鬼子的東線在信陽一帶出動的是第三師團第六旅團,不過這不是主力進攻方向,所以旅團編製並不齊,但一個小小的步兵旅團先將其滅掉再說,若是可以再滅一次第三師團還是十分不錯的。
    反正對方都是被自己滅了一次,在滅掉一次又沒有事情,實在不行多滅幾次嘛,這都是小事。
    第三師團:聽我說謝謝你,因為有你我的部隊基本上都是朝氣蓬勃的新人,你別指著我一個謔謔啊,南麵的十三師團和十六師團可都是你的老熟人呢。
    不過林宇才不管這些,直接召開作戰會議,讓廖建楚帶著522旅和第一合成旅趕往鄭州,再從鄭州乘坐火車前往汝南。
    這是平漢鐵路唯一沒有被鬼子占據的地方,十分適合林宇部隊乘坐火車抵達信陽以北投入戰鬥。
    而此時在正麵戰場上小鬼子也是被打的出現了一些頹勢,畢竟他們的部隊好多都是才擴從上來的,頂著師團的頭銜磨合程度不足,戰鬥配合和當初相比差了不是一星半點。
    畢竟這裏麵兵是新的,很多中下層軍官也是新的,大部分還是剛從軍校出來的被打了雞血的家夥,一個個都是有著自己的小心思想要立功,又如何會服從上麵,下克上可是鬼子的傳統。
    等待廖建楚帶著部隊感到汝南已經是第三天後,整個小鬼子已經先後攻陷了隨縣和棗陽,為了防止被小鬼子合圍各路部隊已經開始轉移,打算尋找機會奪回陣地。
    而此時也是小鬼子最為膨脹的時候,畢竟取得了如此勝利,在他們看來龍國軍隊依舊是那麽的不堪一擊,殊不知廖建楚已經率領部隊打算抄他們的後了。
    “副軍長,根據情報,信陽的鬼子旅團已經開始向桐柏發起進攻,信陽一代隻有小鬼子的百來治安部隊。”
    “這幫小鬼子還真是膽子大,這是將後背留給我們方便我們抄後嗎?命令合成旅沿鐵路一線南下,遇到鬼子的阻擊直接消滅,522旅向桐柏方向靠攏,直接抄小鬼的後路,將進攻桐柏的鬼子給滅掉。”
    林昊的要求便是先將桐柏方向的鬼子給滅掉,他們這支部隊急速前來除了李中仁其餘人可都是不知道的,更不要說小鬼子了。
    信陽位於黃淮平原南端,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宛如一個傾斜的盤子。
    在它的西麵,桐柏山巍峨聳立,猶如一道天然的屏障;南麵則是大別山,山巒起伏。
    而淮河則從北麵蜿蜒穿過,將這片土地一分為二。
    這樣獨特的地形對於軍事防禦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桐柏山一線地勢較高,易守難攻,是果軍理想的防守陣地。
    果軍可以利用山脈的掩護,構築堅固的防線,有效地抵禦敵人的進攻。
    而占據鐵路的小鬼子則處於平原地帶,他們的交通線暴露在開闊的平原上,一旦遇到鋼鐵洪流般的攻擊,就會陷入被動,難以招架。
    廖建楚的命令下達,合成旅快速的向著信陽機動,將沿途的鬼子給解決掉,擁有一個裝甲營的合成旅在機動方麵絕對十分強的,沿途鬼子的炮樓和據點根本就架不住一炮。
    在信陽的鬼子憲兵隊收到101軍打過來後人都被嚇死了,畢竟他們就那麽點人,就算是101軍普通的一個旅他們都打不過,更不要說是一個步兵旅,那完全就是和送死沒有區別。
    “莫西莫西,請幫我接通鬆木旅團長!”
    知道自己擋不住的鬼子憲兵隊立馬便是想著讓桐柏方向的援軍前來增援。
    但很快他就絕望了,因為鬆木旅團現在正在和桐柏方向的部隊進行戰鬥,根本就抽不出身。
    無賴的鬼子隻能是向著第三師團求助,而才占據隨縣的第三師團一樣是沒有過多的兵力增援。
    麵對沒有援兵的情況,鬼子的憲兵隊長都麻了,不知道這裏的重要性嗎?一個個都不來增援,這是在等死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