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龜兔賽跑
字數:4050 加入書籤
小楠看著越來越偏執的長門,腦海裏想到了最開始那個純真善良的小男孩。
自從彌彥死後,長門就開始慢慢的發生了變化。
現在的長門再也不是最開始那個樣子。
現在都已經到這種地步了,還想著要完成彌彥的夢想。
可能宇智波淩月說的是真的吧,長門愛的就是彌彥!
那自己呢?
在三個人的感情中,自己到底處於一個什麽樣的角色呢?
小楠無聲的歎了一口氣,離開的長門的房間。
而地底的黑絕,看著閉目提煉查克拉的長門,也陷入了沉思。
現在黑絕想到了曝光這一切的宇智波淩月。
身為宇智波,殺掉宇智波帶土還可以理解,但是曝光輪回眼對宇智波淩月有什麽好處?
難道真的是要逼自己去和他合作嗎?
黑絕想到了上次自己和淩月見麵時,宇智波淩月說著要和自己合作拯救母親的事情。
現在自己所有的計劃全都被宇智波淩月曝光了,而且宇智波淩月還在不停的窮追猛打。
黑絕不知道淩月說的合作是真是假,但是現在他必須要去搞清楚淩月到底要做什麽!
最起碼也要想辦法拖住宇智波淩月的精力,讓他沒有辦法繼續在忍界散布謠言!
現在宇智波淩月的所作所為已經嚴重影響到了自己拯救母親的計劃!
“該死的宇智波淩月,他的萬花筒寫輪眼的能力一定是看見過去或者是預知未來。”
這樣的敵人到底應該怎麽應對?
從宇智波淩月擊殺帶土的時候,黑絕就知道淩月表現出來的實力不是自己可以對付的。
包括他現在認識的人裏麵,也沒有可以穩穩拿下宇智波淩月的。
上次一別,雙方還沒有明確的成為敵人,宇智波淩月甚至還說出了要和自己合作的話。
也是因為這樣,黑絕一直不敢主動去招惹宇智波,害怕徹底把宇智波淩月逼到自己的對立麵。
但是現在。。。
第一次和宇智波淩月見麵就被他毀掉了自己的一顆棋子,現在最重要的輪回眼也被他曝光了。
自己的計劃一再被宇智波淩月打亂,黑絕要不是知道自己不是宇智波淩月的對手,都想著提前解決掉這個威脅。
輪回眼需要長門持續不斷的提供查克拉,在還沒有找到新的培養皿之前,長門現在還沒辦法動。
除非,提前將宇智波斑複活過來,將整個計劃都全部推倒重來!
現在,不到萬不得已黑絕並不想這麽做!
好不容易製定的計劃,全部推倒重來又會浪費大量的時間,而且還可能出現更多不可控的因素。
不然黑絕真的想直接控製住長門打包帶走,讓長門從此以後就像一個植物人一樣的活著,直到輪回眼徹底培養好。
黑絕又看了修煉中的長門一眼。
在確認長門短時間內不會毀掉輪回眼後,也離開了原地,向著田之國的方向而去!
根據白絕傳來的情報,宇智波淩月正在田之國大蛇丸的基地中。
。。。。。。
淩月在天上飛,白絕在地下追。
淩月離開大蛇丸的實驗基地後,就一路直飛雨隱村,兩隻白絕遠遠的跟在淩月後麵的地底。
要是一般的人,甩不掉白絕是因為他們個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被白絕跟蹤了。
對於淩月來說就不一樣了。
地底下的白絕,淩月能感知到卻假裝沒看到。現在沒有有效的針對手段之前,淩月不想暴露自己能感知到白絕的能力。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淩月願意讓白絕一直跟著自己。
淩月一路直飛雨隱村,越飛越快,和地底下的白絕拉開了很長一段距離。
現在消息既然都已經傳開了,那就沒必要再把輪回眼留在長門的身上了。
宇智波的眼睛,回到宇智波的手裏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淩月都想好了,這樣的一雙強大的眼睛,估計也就佐助的cpu能帶的動。
正好用這一雙眼睛,徹底把佐助身體中的因陀羅之力徹底激活。
有了因陀羅之力的宇智波,以後再想要升級永恒萬花筒就應該不會出現什麽問題了!
要是鳴人身體中的阿修羅之力也被因陀羅吸引到,提前被激活。
那宇智波的輪回眼量產工程就可以提前啟動了!
一直在地底趕路的黑絕平時隻習慣掃描地麵,並沒有想到宇智波淩月從自己的頭頂飛過去了。
此刻的他還以為淩月在大蛇丸的實驗基地裏。
直到黑絕快到大蛇丸的基地時,遇到了兩隻慢吞吞趕路的白絕。。。
“不是讓你們跟著宇智波淩月嗎?你們怎麽會出現在這裏?難道是被發現了?”
黑絕一看到兩隻白絕就有一種不妙的預感湧上心頭。
一隻白絕老老實實開口答道:“我們現在就是在跟蹤宇智波淩月啊!”
另一隻漩渦白絕也得意洋洋的說道:“沒錯,雖然目標飛得很快,已經遠遠地甩開了我們,但是沒關係,我們能跟著殘留下來的查克拉痕跡找到他!
你知道龜兔賽跑嗎?
我們雖然慢,但是我們可以不休息,肯定可以追上宇智波淩月的!”
“該死!”
黑絕一聲大罵,然後頭也不回的向雨隱村趕去。
這個方向,除了雨隱村還能有哪裏?
宇智波淩月絕對是衝著旋渦長門去了!
現在黑絕隻恨自己為什麽要離開長門的身邊?
要是淩月趁著自己不在長門的身邊搶走了長門身上的輪回眼怎麽辦?
“快一點,再快一點!”
黑絕馬力全開,拚盡全力向雨隱村的方向追去。
一邊追,一邊不停的安慰自己,宇智波淩月不一定是為了輪回眼。
而且長門有輪回眼,宇智波淩月想搶走眼睛也不是那麽容易的。
現在自己立馬趕回去,應該還來得及!
喜歡木葉,開局曝光團藏的寫輪眼請大家收藏:()木葉,開局曝光團藏的寫輪眼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