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邊走邊看上)
字數:3727 加入書籤
七月的川西盆地,暑氣漸濃。我們這支由香港大學二百一十五名學生組成的參訪團,在完成了成都的行程後,清晨便登上了西行的大巴。作為活動的發起者,我坐在前排,不時回頭確認著團員們的情況。
"林導,今天第一站是都江堰對吧?"吳珍妮從後排探出頭來問道。她總喜歡叫我"林導",盡管我隻是個來自內地的交換生,這次活動的組織者。
"沒錯,兩小時後我們就能看到這座兩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了。"我笑著回答。吳珍妮是我在香港大學認識的一個本地朋友,雖然性格迥異——她活潑外向,我相對內斂——但我們因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共同興趣而成為好友。
大巴沿著成灌國道行駛,窗外的平原逐漸被起伏的丘陵取代。吳珍妮和幾個同學湊在一起,翻閱著我提前發給他們的都江堰資料。
"公元前256年?那不是比羅馬水道還早嗎?"一個男生驚訝地說。
"而且至今還在使用,灌溉著成都平原上千萬畝農田。"我補充道,心中湧起一股自豪感。這正是我組織這次活動的初衷——讓更多香港同學了解內地的曆史與文化。
當大巴駛入都江堰景區,遠處的岷江在晨光中閃爍著銀光。一下車,濕潤的江風撲麵而來,夾雜著淡淡的水腥味。
"大家看那邊,那就是魚嘴分水堤。"我指著江中那道形如魚嘴的石堤。站在我身邊的吳珍妮眯起眼睛,手搭涼棚望向江心。
"它真的像一條大魚的嘴巴!"她驚歎道,"可是這麽簡單的構造,怎麽能分水呢?"
導遊王師傅接過話題:"古人利用江心沙洲建造魚嘴,將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根據彎道環流原理,六成清水流入內江用於灌溉,四成濁水排入外江。這就是"四六分水"的智慧。"
我們沿著安瀾索橋走向江心,腳下的木板隨著步伐輕輕晃動,江水在幾十米下方奔騰而過。幾個膽小的女生緊緊抓住欄杆,而吳珍妮卻興奮地跑到橋中央,讓同學幫她拍照。
"你們想想,兩千多年前,李冰父子沒有現代機械,是如何在湍急的江水中建造這些工程的?"我問道。
"是啊,連鋼筋水泥都沒有,這些石頭是怎麽固定住的?"一個工程係的男生皺起眉頭。
王師傅笑著解釋:"古人用竹籠裝卵石稱為"榪槎",用木樁和竹索固定,既柔韌又能抵禦洪水衝擊。每年歲修時,他們還會用"臥鐵"和"石馬"作為淘灘深度的標誌。"
站在魚嘴分水堤上,我望著內外江分流的壯觀景象,不禁想象兩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帶領民眾鑿山引水的場景。他們或許未曾想到,自己的智慧結晶會澤被後世兩千餘年。
"最神奇的是飛沙堰。"王師傅帶我們來到內江一側,"當洪水來臨時,多餘的江水會從這裏溢出,同時利用離心力將沙石甩入外江,確保進入寶瓶口的水流清澈。"
吳珍妮蹲下身,伸手觸摸那些被水流衝刷得光滑的石頭:"這些石頭見證了太多曆史了。古人不僅考慮當下,還為子孫後代著想,這種長遠眼光真令人敬佩。"
離開都江堰,大巴駛向青城山。山路蜿蜒,兩側的樹木越發蔥鬱。吳珍妮靠窗而坐,目不轉睛地盯著窗外掠過的風景。
"聽說青城山是道教發源地之一?"她轉頭問我。
我點點頭:"東漢時期,張道陵在此創立天師道,青城山因此被譽為"第五洞天"。這裏的道教文化保存得非常完整。"
車至山腳,一股清涼氣息迎麵撲來。抬頭望去,群峰環抱,雲霧繚繞,果真如古人所言"青城天下幽"。我們選擇了前山路線,沿著石階向上攀登。參天古木遮天蔽日,偶爾有陽光透過葉隙灑下斑駁光影。
"這裏的空氣好清新!"吳珍妮深吸一口氣,"和香港完全不一樣。"
山路兩旁不時出現古樸的道觀,朱紅色的門柱與青灰色的瓦頂在綠樹掩映下顯得格外醒目。我們參觀了建福宮、天師洞等著名宮觀,吳珍妮對每處建築都充滿好奇。
在天師洞前,一位白發道長正在給幾位遊客講解道教文化。吳珍妮湊上前去,聽得入神。
"道長,"道法自然"具體是什麽意思呢?"她突然問道。
道長捋須微笑:"小姑娘問得好。道法自然,就是要順應萬物本性,不強求,不妄為。就像山下都江堰,李冰父子不是與洪水對抗,而是引導它、利用它。"
我看到吳珍妮眼中閃過一絲領悟的光芒。她輕聲對我說:"這和現代環保理念很相似呢,古人早就想到了。"
登頂老君閣時已近中午,我們站在觀景台上俯瞰群山。遠處都江堰的水係在陽光下如銀帶般閃爍,近處層巒疊嶂,滿目蒼翠。
"難怪古人選擇在這裏修行,"吳珍妮靠在欄杆上,"這樣的環境確實讓人心靜。"
下山的路上,她比往常安靜許多。我問她在想什麽,她笑了笑:"我在想,香港節奏那麽快,我們是不是丟失了一些東西?像這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下午三點,我們重新登車,向盛縣進發。隨著海拔升高,窗外的景色逐漸變化,平原被高山取代,漢族的村落也變成了藏式民居。
"大家注意,盛縣是漢藏雜居地區,我們會看到很多藏族同胞。"我提醒道。
吳珍妮立刻來了精神:"真的嗎?我還沒見過真正的藏族呢!隻在電視上看過。"
傍晚時分,大巴駛入盛縣縣城。夕陽給白色的藏式房屋鍍上一層金邊,街道上行人不多,但色彩鮮豔的藏族服飾格外醒目。
"快看!那個阿姨的衣服好漂亮!"吳珍妮突然指著窗外驚呼。
車剛停穩,她就迫不及待地衝了下去。街對麵,一位中年藏族婦女正牽著一個小女孩走來。婦女身著鑲有彩色條紋的藏袍,頭戴琥珀與綠鬆石裝飾的頭飾,在夕陽下熠熠生輝。小女孩也穿著迷你版的藏裝,活潑可愛。
"我們可以和她們合影嗎?"吳珍妮轉頭問我,眼中閃爍著期待。
我上前用巴省方言詢問,那位藏族婦女友善地點頭,用帶有口音的漢語說:"可以,可以。"
吳珍妮興奮地站到母女倆中間,比著v字手勢。其他同學見狀也紛紛圍上來,輪流與這對藏族母女合影。小女孩起初有些害羞,但很快就被學生們的熱情感染,咯咯笑起來。
"你們從哪裏來?"藏族婦女問道。
"我們從香港過來的。”吳玪妮一邊回答一邊從包裏摸出巧克力,遞給小女孩。小女孩回頭望向她母親,得到同意後,才接過巧克力,輕輕的剝開,放進嘴裏,瞬間臉上便露出了甜美的笑容。
晚上我們一行人在盛縣縣委招待所住了一夜,招待所帶著藏族風味的晚餐讓大家讚不絕口。
喜歡失敗者重生記請大家收藏:()失敗者重生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